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芡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芡河鎮古稱沙水,亦稱濮水。《水經·渠水注》:"(沙)水東注,即濮水也,俗謂之父水也。"故道久已不尋。今芡河源於渦陽縣花溝集南杉木橋,東南流經公吉寺至郭寨東入利辛縣境,再東南流經舊城集西、過蘆溝集入蒙城縣地,再東南流至懷遠縣荊山以西注入淮河。芡河全長150公里,其中縣境內長34公里。1954年引芡入渦工程,將境內的芡河截為3段:上段盛黃鄉康橋以北由北鳳溝引入渦河;中段自康橋至望疃鄉張營子,由孫溝灣引入渦河;下段自張營子以下仍入淮河。1971年開挖茨淮新河時,芡河下游被截斷4公里,於懷遠縣上橋閘附近注入茨淮新河。[1]

幹流概況

芡河(春秋時稱濮水,三國時期名渠水) 古河道源於河南省鄭州西北黃河南側,東南流經開封、扶樂、陳縣、利辛,由勝利溝口入境,東南流經呂望集、陳橋集南、順河集北、立倉集南至棗木橋北出境,流注淮河。境內長46公里,兩岸33條大溝注入,流域面積約704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3.3%。河道淤積成喇叭形,渲泄不暢,不能通航。沿岸旱、澇頻繁。

芡河 古稱沙水,亦稱濮水。《水經·渠水注》:"(沙)水東注,即濮水也,俗謂之父水也。"故道久已不尋。今芡河源於渦陽縣花溝集南杉木橋,東南流經公吉寺至至郭寨東入利辛縣境,再東南流經舊城集西、過蘆溝集入蒙城縣地,再東南流至懷遠縣荊山以西注入淮河。芡河全長150公里,其中縣境內長34公里。1954年引芡入渦工程,將境內的芡河截為3段:上段於盛黃鄉康橋以北由北鳳溝引入渦河;中段自康橋至望疃鄉張營子,由孫溝灣引入渦河;下段自張營子以下仍入淮河。1971年開挖茨淮新河時,芡河下游被截斷4公里,於懷遠縣上橋附近注入茨淮新河。

1954年治淮工程,將芡河上段截引入渦,石雁溝截引流域面積49平方公里,白膏溝截引流域面積128平方公里,孫溝灣截引流域面積133平方公里,北鳳溝截引流域面積101平方公里。縣境內屬渦河流域的支流有大金溝、北鳳溝、孫溝灣、阜蒙河東段,流域面積共218.8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

北鳳溝,上段稱勒馬溝,西起紀倫寨鄉前崔莊車轍溝,東流入芡河,長9.5公里;下段稱北鳳溝,自芡河向東北流,經舊城鎮廟東莊入蒙城縣地,至西陽集入渦河。其中縣境內長5公里,流域面積58.2平方公里。

孫溝灣,西起望疃鄉蔡機房,東北流入蒙城縣地,全長18.4公里,其中縣境內長6公里,1954年引芡入渦工程之一。支流有傅韓溝、蔣鳳溝,流域面積29平方公里。

蘆溝,西起望疃鄉郭旮旯子,東流,經蘆溝鄉婁莊入芡河,長8.3公里,流域面積18.8平方公里。

彥溝,西起望疃集南邵莊,東流,經蘆溝鄉前長營入蒙城縣地,至呂望集入芡河。其中縣境內長8公里,流域面積18.8平方公里。

泥溝,上游分2支。老泥溝是利蒙邊界溝,西起高皇鄉獅子溝,東南流,經蘆溝鄉曹莊入蒙城縣地,其中縣境內長9公里;新泥溝西起望疃集南何莊,東南流,至後陳莊與老泥溝會合,於蒙城縣三義集入芡,其中縣境內長8公里,流域面積共26.5平方公里。

治理

芡河 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至14世紀末近200年間,黃水屢次入芡,排水不暢,遇大雨兩岸受災農田常達百萬畝。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修浚芡河。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知縣李應珏照會西、南兩路各村紳、耆督工疏浚自蔣疃村至陳仙橋段。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知縣陸土奎復諭村民疏浚芡河。民國23年縣長劉治堂督工疏浚。民國27年黃水由梭溝入芡,河道再次淤積。1949年冬縣人民政府組織沿岸區鄉民工對芡河多處裁彎取直。1952年治淮委員會第六測量隊規劃設計,以工代賑,統一治理呂望集至耿大郢段,出工2.36萬人(女3504人),4月16日開工,5月20日浚工,完成土方199.4萬立米,當年受災農田減少。1953年冬,治淮工程完成上游孫溝灣等4處截芡入渦工程,災情大減。下游因無河床,每逢大雨,兩岸仍有澇災。1957年夏,為應"三改"用水需要,四處攔河打壩蓄水,不久壩破,大量泥土沖入河床,造成淤積。1976年由渦南各區鄉出工1.5萬人,民辦公助,疏浚上自利辛縣界,下至陳橋段14.8公里,上口55-80米,平均深4米,土方350萬立方米。經過治理,兩岸災情大減。1979年建陳仙橋節制閘,1980年建呂望集節制閘,以調節渦、芡、茨三河水量。兩閘可蓄水4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2萬畝。

泥溝為芡南主要支流,1953年全程疏浚,1955年上游左岸新開任小橋至陳寨段新泥溝,1974年疏浚泥溝苗王寨至劉大莊段,1976年建牛廟節制閘,蓄水灌溉。

蒙茨新河 1981年開挖,北起縣城西阜蒙河,經勝利溝入芡,東至呂望、三義集,穿泥溝至郭集南塘路溝入茨淮新河,1982年後逐步完善配套工程,為芡、茨、渦3河調節水量通道。

地理位置

芡河位於茨淮新河以北,介於西淝河與渦河之間。

起源流向

源出渦陽縣梭溝南側杉木橋,自西北向東南流,基本平行於渦河本干,流經花溝集,至公吉寺與界洪河相交,至胡鹼東南進入利辛縣境,再經舊城至蘆溝東,進入蒙城縣境,

然後經呂望、陳橋、順河,至張樓進入懷遠縣境,以下兩岸地勢低洼,河床開闊,常年積水,被稱為芡河窪,長約40公里,出口建有防洪節制閘,直接排水入茨淮新河。由於河道年久失修,淤積嚴重,為減輕下游排水壓力,1954年已將上游411平方公里來水,分別由石雁溝、白膏溝、北鳳溝、孫溝灣截引入渦河。

芡河原來直接在荊山口上游入淮,河口稱芡河口,全長150餘公里,流域面積1750平方公里。自上游引芡入渦,下游被茨淮新河在上橋截斷後,現芡河源頭在阜蚌公路南側的汪大橋,東南流,經利辛、蒙城、懷遠三縣境,於茨淮新河上橋樞紐下游注入茨淮新河,全長92.7公里,流域面積1328平方公里。順河集以上地形較高,排澇比降為1/9000,順河至棗木橋為1/12700,棗木橋至河口為低洼區,寬在1000~3000米範圍,比降約1/40000;現有排澇能力,呂望閘至陳橋閘下的東港溝口為120~290立方米每秒,東港溝口至棗木橋為99~112立方米每秒,棗木橋以下至河口為154立方米每秒。順河集1956年6月9日實測最大洪峰流量為529立方米每秒,最枯時河道斷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