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艾滋病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艾滋病毒

 

https://pic.sogou.com/d?query=%E8%89%BE%E6%BB%8B%E7%97%85%E6%AF%92&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Acquired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最后阶段 。进入艾滋病期,艾滋病病毒感染会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这些并发症会对人的健康生活带来影响,甚至可能会威胁生命,因此艾滋病病毒会引发人们的恐慌情绪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极差,不耐高温,抵抗力较低,离开人体不易生存 。只有通过直接接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的某些体液(血液、精液和精前液、直肠液、阴道分泌液、母乳),才有可能被感染 。不涉及以上体液接触的普通接触,如同桌吃饭或共用餐具、水杯、脸盆、澡盆、马桶、毛巾等都不会造成艾滋病病毒传播和感染

艾滋病病毒检测是艾滋病防治规划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益的艾滋病病毒预防干预措施。通过检测,不仅可以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和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为求询者特别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心理支持,而且可以促使求询者减少不安全行为,预防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消除歧视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歧视致使许多高危性行为者不愿接受病毒检测,导致约60%的感染者未被发现,这无疑增加了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风险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正)明确提出,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原理知识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降低感染风险,防治艾滋病。

定义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逆转录病毒。这一病毒会攻击并逐渐破坏人类的免疫系统,致使宿主在被感染时得不到保护。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并且去世的人,往往死于继发感染或者癌症。而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最后阶段

来源

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来源,研究者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这是一种动物源性病毒,起源于非洲中部的野生灵长类动物。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可以分为两型:HIV-1和HIV-2,其中HIV-1和黑猩猩的免疫缺陷病毒(SIVcpz)在基因组成方面十分接近,很可能是跨种群传播给人类的 。而HIV-2和乌色白眉猴的免疫缺陷病毒(SIVsm)十分接近,很可能来源于此。

形态特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直径约80~140纳米,呈圆形或卵圆形。病毒外膜是类脂包膜,来自宿主细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与gp41。其中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与gp41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向内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质(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锥形衣壳(capsid),衣壳在电镜下呈高电子密度。衣壳内含有病毒的RNA基因组、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以及其他来自宿主细胞的成分(如tRNAlys3,作为逆转录的引物)。 病毒表面囊膜电子致密度增高,并且可见杆棒样表面突起。破碎不完整的毒粒尤为多见,囊膜会失去完整性,碎裂的病毒会呈片段状或者扭结状分散于成团的完整毒粒中 。

=编码基因=

艾滋病病毒的基因组是两条相同的正链RNA,全长约9.7千碱基对(kb),包裹在一个病毒蛋白壳内,核衣壳外周是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的磷酸脂质双层,也包括病毒编码的膜蛋白

艾滋病病毒基因组两端长末端重复序列发挥着调节病毒基因整合、表达和病毒复制的作用。基因组含有3个结构基因gag、pol和env,2个调节基因(tat反式激活因子、rev毒粒蛋白表达调节因子),4个辅助基因(nef负调控因子、vpr病毒蛋白r、vpu病毒蛋白和vif病毒感染因子)。其中gag基因序列编码核壳蛋白;env基因序列编码病毒感染细胞所必须的两种糖蛋白,即包膜糖蛋白gp120和gp41;pol基因序列编码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即逆转录酶、结合酶和病毒蛋白酶 。

由于反转录酶无校正功能,出现随机变异,病毒体内复制频率高,病毒DNA与宿主DNA间存在基因重组,会出现耐药性。这使得艾滋病病毒成为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其各部分基因变异强度不同,其中env基因最容易发生变异。 HIV-2和HIV-1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仅有40%~50%相同。但是二者的基因结构基本相同,只是HIV-2没有vpu基因,而存在vpx基因。

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流行株为HIV-1,目前已发现10种亚型,流行的主要亚型是AE重组型和BC重组型。

发现历史

首次发现

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的《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第一次公开报道了艾滋病 。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以及众多医生与科学家的持续工作下,累积了具有信服性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艾滋病有一定的传染性致因(etiology),并且在一些特定群体内流行。同时,因共用针具以及输血而感染的病例逐渐增多,许多科学家开始调查此传染性病原 。

病毒命名

1983年,巴黎巴斯德研究所专门研究逆转录病毒与癌症关系的法国病毒学家吕克·蒙塔尼埃(Luc Montagnier)及其研究组首次从一位罹患晚期卡波西氏肉瘤的年轻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及淋巴结样品中分离得到一种新的逆转录病毒。经证实,这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巴斯德研究所将这种病毒称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Associated Virus,LAV)。

大西洋另一边,蒙塔尼埃当时的合作者,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美国生物医学科学家罗伯特·盖洛(Robert Gallo)及属下也从一些细胞株系中分离得到新病毒,并将之命名为“IIIB/H9型人类T4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Virus-IIIB/H9,HTLV-IIIB/H9)。1986年,该病毒的名称被统一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更好地反映病毒导致免疫缺陷而不是导致癌症的性质。1987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确认了此名称。

存活条件

存活地点

艾滋病病毒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以及唾液、尿液、乳汁、脑脊液和有神经症状者的脑组织中,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的病毒浓度相比其他体液要更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有很强的传染性。

灭活方法

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极差,不耐高温,只能在血液和体液中活的细胞中生存,不能在空气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 。常温下,在体外的血液中只可存活数小时,在56℃条件下30分钟即失去活性 。 液体中的艾滋病病毒加热到摄氏56度30分钟即可灭活。在摄氏37度时,使用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醇、35%异丙醇、50%乙醚、0.3%过氧化氢、0.5%来苏尔处理10分钟能灭活病毒 。

==感染方式==

传播途径

普通的接触不会造成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只有通过直接接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的某些体液(血液、精液和精前液、直肠液、阴道分泌液、母乳),才有可能被感染。这些体液中的艾滋病病毒通过黏膜(直肠、阴道、口腔或者阴茎头部)、开放性的伤口或者溃疡或直接注射等渠道进入人类的血液中。

其中有三种常见的传播方式:

性接触传播

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在性接触(包括阴道性交、肛交和口交等)时,由于性交部位的摩擦,很容易造成生殖器官黏膜的细微破损,病毒即可通过破损处进入血液而感染。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之间的性接触都可能会导致艾滋病病毒的传播。但由于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所以肛门性交的危险性比阴道性交的危险性更大 。

血液传播

人被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进行静脉吸毒、移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组织器官都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

母婴传播

因艾滋病病毒广泛存在于女性感染者的血液、阴道分泌液和乳汁中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在妊娠及分娩过程中,也可因发生大量体液接触而将病毒传给胎儿,感染的产妇还可通过母乳喂养将病毒传给婴儿 。

致病机制

艾滋病病毒进入细胞需要通过易感细胞表面的受体。受体分为两类,第一受体即CD4,为主要受体,第二受体即CCR5或CXCR4等,为辅助受体。艾滋病病毒分为X4和R5两类毒株,前者通常同时利用CCR5、CXCR4和CCR3受体,而后者通常只利用CCR5受体。在疾病早期和晚期,艾滋病病毒通常分别利用CCR5和CXCR4作为辅助受体。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的过程主要为4步,4个过程的基本情况如下:

1. 吸附、膜融合及穿入:HIV-1通过CD4受体选择性吸附于靶细胞表面,借助辅助受体进入细胞。

2. 反转录、入核及整合:胞质中,在反转录酶作用下,病毒RNA形成互补DNA,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病毒双链性DNA。

3. 转录及翻译:RNA聚合酶作用下病毒DNA转录成RNA,其中一部分RNA经加工成为病毒子代基因组RNA,另一部分拼接后成为病毒mRNA,编码病毒结构蛋白(Gag、Gag-Pol和Env前体蛋白)和非结构蛋白。通过内质网核糖体的糖化和加工产生子代病毒蛋白和酶。

4. 装配、成熟及出芽:Gag、Gag-Pol前体蛋白在细胞膜内面与病毒子代RNA一起包装,结合Gag和MA,从细胞膜获得病毒体的包膜,独立的病毒颗粒即形成。

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免疫系统的CD4+T细胞(一种辅助性T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此外还有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CD4+T细胞数量持续减少,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最终导致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11] 。 人体对抗艾滋病病毒感染主要是通过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固有免疫主要是黏膜屏障和局部固有免疫细胞对病毒抗原的识别、内吞、处理和呈递。适应性免疫系统接收呈递的抗原后2~12周,会产生各种特异性抗体。有艾滋病病毒特异性的CD4+T细胞免疫反应和特异性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也起着重要作用。

检测方法

艾滋病病毒检测工作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其他大部分病原体检测不同,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检测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的主要方法包括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艾滋病病毒核酸定性和定量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艾滋病病毒耐药检测等。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的金标准,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定性和定量)也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艾滋病病毒核酸定量(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判断疾病进展、临床用药、疗效和预后的两项重要指标。

抗体检测

HIV-1/2抗体检测包括筛查试验和补充试验。HIV-1/2抗体筛查方法包括ELISA、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试验、快速试验(斑点ELISA和斑点免疫胶体金或胶体硒、免疫层析等)、简单试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等。补充试验方法包括抗体确证试验(免疫印迹法,条带/线性免疫试验和快速试验)和核酸试验(定性和定量)。

筛查试验呈阴性反应可出具HIV-1/2抗体阴性报告,见于未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个体,但窗口期感染者筛查试验也可呈阴性反应。若呈阳性反应,用原有试剂双份(快速试验)/双孔(化学发光试验或ELISA)或两种试剂进行重复检测,如均呈阴性反应,则报告为艾滋病病毒抗体阴性;如一阴一阳或均呈阳性反应,需进行补充试验 。

抗原检测

第四代艾滋病病毒抗原抗体检测可以同时检出艾滋病病毒抗体和HIVp24抗原,广泛用于临床。与单纯抗体检测相比,提高了准确性,尤其是对慢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接近100%。此外,第四代艾滋病病毒检测将艾滋病窗口期缩短至14~21天,有助于早期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不足之处是,增加了非特异性反应的潜在风险,可能会影响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

核酸检测

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一般指检测病毒RNA。病毒入侵体内后快速复制,可在血浆中检测出病毒RNA,即病毒载量。通过测定病毒载量可以进行病程监控、治疗方案指导、疗效判定、疾病进展预测。病毒载量检测也可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用于急性期/窗口期诊断、晚期患者诊断、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和小于18月龄婴幼儿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常用的艾滋病病毒病毒载量检测方法包括逆转录PCR实验(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核酸序列扩增实验(Nuclear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NASBA)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PCR) 。

如果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表明没有测出病毒载量,见于未感染艾滋病病毒者、治疗成功者以及自身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的部分感染患者。如果高于检测下限,则说明检测出病毒载量,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结果做出进一步诊断。值得注意的是,每一种RNA定量系统都有其最低检测限,即可以测出的最低拷贝数或国际单位,RNA定量检测时未测出不等于样品中不含有病毒RNA,因此艾滋病病毒核酸定性检测阴性,只可报告本次实验结果阴性,但不能排除感染病毒的可能;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作为诊断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辅助指标,不能单独用于感染诊断。报告艾滋病病毒核酸定量检测结果时应按照仪器读数报告结果,注明使用的实验方法、样品种类和样品量,当测定结果小于最低检测限时,应注明最低检测限水平。[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