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国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艾国祥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38年2月17日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湖南益阳 |
民族 | 汉 |
母校 |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
职业 | 天体物理学家 |
1963年8月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天文台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台长。现为中國中科院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第39860号小行星以其名命名。
教育背景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学士
研究领域
天体物理,空间天文,太阳物理,空间太阳望远镜,天文导航
人物生平
-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7~2000年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十委员会主席。
- 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
- 2011年5月被授予中国科协荣誉委员。
科研成果
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了太阳磁场望远镜主持太阳磁场与速度场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发明以双折射滤光器为基础的两维同时光谱仪,将太阳磁场测量方法连续推进了三代主持研制了太阳多通道望远镜
主要奖项及荣誉
2003年以来发明并主持中国区域导航定位系统(CAPS)的研发。
- 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了太阳磁场望远镜,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主持太阳磁场与速度场研究,其研究成果获1994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 发明以双折射滤光器为基础的两维同时光谱仪,将太阳磁场测量方法连续推进了三代;
- 主持研制了太阳多通道望远镜,获得199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96年获何梁何利奖。
专利情况
卫星导航定位中三频码波伪距和载波相位的组合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910131310.6
申请日期:2009年4月14日
授权日期:2011年4月28日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发明人:艾国祥、马利华、施浒立、郭际、李志刚、吴海涛、边玉敬、马冠一、孙希延、李孝辉
艾國祥星
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8年2月17日发现国际统一暂定编号1998 DY7小行星,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第39860号,为了弘扬艾国祥院士的学术思想、科学成就,国家天文台决定将这颗国际永久编号39860的小行星命名为“艾国祥星”;2018年,“艾国祥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中国华电集团高级培训中心举行[4] 。
代表论著
- 艾国祥和胡岳风,太阳磁场望远镜的提出和互作原理,北京天文台台刊,第8期(1986)1
- 艾国祥,胡岳风,李挺,何凤宝,侯惠芳,顾震雷和倪厚坤,用于太阳向量磁场和视向速度测量的双折射滤光器,中国科学A,第6期,(1984)540
- Ai Guoxiang,Progress in Measurements of Solar Vector Magnetic Fields, invited paper in IAU Colloquium No.141.(1992.9)
- A positioning system based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and the Chinese Area Positioning System (CAPS).Ai G X, Shi H L, Wu H T, et al.Chin J Astron Astrophys, 2008, 8(6): 611-630
- The principle of the positioning system based on communication satellites, Ai Guoxiang, Shi Huli, Wu Haitao, Li Zhigang, Guo Ji,Sci China Ser G-Phys Mech Astron, 2009, 52(3):472-488
- Barometric altimetry system as virtual constellation applied in CAPS. Ai G X, Sheng P X, Du J L, et al. Sci China Ser G-Phys Mech Astron, 2009, 52(3): 376-383
- Achieving centimeter ranging accuracy with triple-frequency signals in C-band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s. Navigation, Guoxiang Ai, Lihua Ma, Huli Shi, Guanyi Ma, Ji Guo, Zhigang Li, Xiaohui Li, Haitao Wu, Yujing Bian.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Navigation. 2011, Vol. 58, No. 1, 59-68 (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