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艺术家青年时代的肖像

艺术家青年时代的肖像》,自传性现代长篇心理小说。詹·乔伊斯(参见“都柏林人”)著。1916年出版。中译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黄雨石译。

本书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目录

内容简介

小说以主人公青年艺术家斯梯芬·迪德勒斯从幼儿、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内心感受、复杂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斗争展示了他通过与冷寞、平庸、压抑和闭塞的环境、家庭、宗教和民族的斗争而渐渐成熟的过程。小说以爱尔兰为背景,共分5章,按主人公幼儿、童年、少年、青年的顺序安排,每一章都标志着斯梯芬心理和精神上成长的一个飞跃。小说一开始就展示了斯梯芬幼儿时期的一连串经历:哞哞奶牛的故事,他父亲的脸,柠檬盘子的余味,尿湿后先热后冷的感觉,油布的特殊气味,他母亲和大人们再三要他道歉的经历都给他日后的生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青年的斯梯芬进入了耶稣会克朗戈威斯学校。在那里他受人欺辱,深感孤独。童年时他最难忘的两件事:一是圣诞节参加庄严而诙谐的圣诞家庭聚餐,聚餐时由于持不同政治观点的人们对爱尔兰政局和宗教的争论不休使聚餐不欢而散,这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厌恶政治的阴影;二是在耶稣会学校,多兰神甫对他的不公正处罚第一次激起了他反抗的精神:他上告院长并获得公正待遇。从童年到少年,他经历了家庭经济衰落引起的迁居,对女性产生的第一次无为的恋情。青春期的斯梯芬随着朦胧的性意识的觉醒和犯罪感的萌发,陷入了情感和理智的剧烈斗争。在欲望的压抑下,他患得患失,坐立不安,每晚徘徊在街头,最后在一个妓女身上找到了“幸福和满足”。但暂时的欲望满足却引来了更强烈的悔恨和犯罪感。他倍受自己罪过和教义两者斗争的折磨,特别在学校“静修”时听了牧师关于罪与罚、地狱志和下炼狱受苦的长篇布道更增加了他恐惧和悔恨之感。他感到自己十恶不赦,于是到一个偏僻的教堂忏悔认罪,乞求赦免。之后,他又回到了“美好与安宁”的宗教生活,开始虔诚祈祷、刻苦修炼,得到教会赏识,并要求他接受圣职。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又一次激发了他感情和理智的斗争,他终日徘徊思索,却陷入了更深的矛盾。第4章结尾时,他来到海滩,从海鸟形少女的涉水中他突然顿悟到他所需要的是一种更富于感情和创造的生活。他奔向大海、奔向生活、奔向未来,生活在向他召唤,“去生活,去犯错,去跌倒,去胜利,去从生命中创造出生命”。于是他拒绝了圣职。在三一学院,他潜心于哲学和美学研究。但随着对爱情、家庭、宗教、政治、社会的失望,他拒绝了笃信宗教母亲的恳求和朋友的劝阻,决心与家庭、宗教、国家彻底决裂:“我决不会为我不再信仰的事业去效力,无论你把它称作我的家庭、我的祖国还是我的宗教。我将以某种生活方式或艺术来尽情地、充分地表达我自己,并仅用我能容许自己使用的武器来保卫自己——沉默、流亡和机智。”最后,他决定离开爱尔兰,去寻找自己的生活和艺术:“啊,生活,我将千百次地去接触经验的现实,在我灵魂的熔炉中锻造出我的民族尚未创造出来的良知。”

小说大部分由自传素材构成,斯梯芬心理和精神上的成熟正是乔伊斯的真实写照。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斯梯芬宣布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即只有流亡,远离他的祖国、宗教、家庭才能更公正、更客观、更真实、更清楚描绘他所要写的人和物,才能找到真正的艺术。小说采用了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许多意识流手法。作者在第一章中使用的许多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成功地表现了主人公在教会学校孤独和不被人理解的处境。小说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性意象揭示人物的意识活动。如鸟这一重复使用的意象:海滩上的海人、海鸟似的涉水少女,都暗示着主人公最后决定出走、追求艺术的主题。在语言和风格上,作者也表现出了他伟大艺术家的才能。小说的风格和语言随着主人公的成长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呀呀学语的婴儿语言、小学生的简单句法到大学里的日记语言;从冗长、严肃的布道到美学学究式的讨论,无一不被用来表现人物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和环境变化。

相关信息

名著是书籍中的精华。它标志着人类认识发展的水平,影响乃至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乃至支配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1]。《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筛选出价值高、作用大、影响广的一万部名著,把它们汇集一起,根据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区别和联系加以分门别类,并逐部作出精要的诠释。可以说,这是对科学文化的一次总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科学文化建设工程。这部辞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书[2]

视频

艺术家青年时代的肖像 相关视频

3分钟速看《青年马克思》,重回欧洲十九世纪,看看一代伟人的青年时代
田晓磊:王式廓奖注重对青年艺术家深层次的挖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