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舒婷诗歌《往事二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原文

  一只打翻的酒盅

  石路在月光下浮动

  青草压倒的地方

  遗落一支映山红


  桉树林旋转起来

  繁星拼成了万花筒

  生锈的铁锚上

  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


  以竖起的书本挡住烛光

  手指轻轻衔在口中

  在薄脆的寂静里

  做半明半昧的梦

赏析

舒婷的《往事二三》作于1978年5月,是中国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作。历来人们都说这首诗很难懂,因为它的结构是跳跃性的,运用了类似电影里的蒙太奇的手法,间插着散落的意象和作者想要寄托于其中的隐喻性的东西。但这恰巧就是诗的风格和语言。在诗的国度中,只有凝练的语言才能更加耐人寻味,以意象代替描写对事物的称述反而能更准确地反映出那一刻诗人内心的波动。这首诗的结构虽然跳跃很快,但是它遵循想象、情感逻辑这点却是不难捕捉的,这也是优秀诗歌的共性。所以自问世以来,它激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下面我就对这首诗作出自己的一点小分析:

首先是题目:《往事二三》,这说明作者描述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以21世纪的一名大学生的眼光去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总会有诸多说不上来的感慨,它在我们的视线里总是带着残留的政治激情和历史的沧桑,空气里弥漫着大批青年梦想破残后的思维碎片。而作者舒婷,回望过去自己那段过去,那又会是怎样的描写呢?那个人已经在现实的磨练中变得成熟、紧实,只是偶尔回望过去时会带着些许的遗憾。

诗歌在首句即提出了“遗落的酒盅”这一意象,这表明这是一个即使没喝醉,也是带着酒意的夜晚。我认为这壶“酒”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要给全诗设下一个多么迷茫或是浪漫的基调或氛围,虽然它也起到了这个作用,如后文的“石路在月光下浮动”、“桉树林旋转起来”都是酒精在体内发酵后的视觉产物,但这壶酒更是一个契机,一个人只有在喝醉的时候才更敢于思考自己平时不敢触碰的禁忌,而且也只有在酒精的催发下,这种与时代主题不和谐的自由思想才会进一步挥发出来。再看“青草压倒的地方,遗落一支映山红”,红配绿是非常显眼的搭配,尤其是“红”这个被衬托的对象会变得更加出彩。但在黑夜里它们却只能被黑暗一起隐蔽起来,在黑夜的包裹中黯然失色。映山红无疑是美丽的事物,但是它却被遗落在草地上,在这里,它没有生存下去的条件,只能枯萎。那个人,已经离开,也许是带着醉酒后的幻灭,也许是带着梦醒后的沧桑。

在喝醉了的人的眼中,树林和星空都是旋转的,这些意象都是为了衬托作者的混乱与迷茫,这种迷茫明显不只是酒精发酵而来的,那还有什么呢?答案便是在诗句中出现得有点突兀的“生锈的铁锚”,铁锚已经生锈,又如何再支持自己远航的梦想?那些青春期的躁动和野心,全都成了一场纸折的飞行,在虚幻的短暂的航行后立即成空。她在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摇摆不定,惊惊惶惶。

时光再往前推移,那是年少的诗人,在半夜里用竖起的书本挡住烛光,在薄脆的寂静里做着半明半昧的梦,只有孩子在做梦时才会把手指衔在口中。夜也清澈,人也清澈,这是一个人年少时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但这恰恰却是最容易被毁灭的东西。脆薄的东西虽然工巧美丽,却无法经得起时间和现实的推敲。

至此,我们也能推断出本诗的时间主线了,它用的是追溯再追溯的手法。诗人在时间的这一头放下一个线头,任由回忆随着时光的长河追溯到回忆的另外一端。走过岁月,过往的少年梦都在自己脚下了,被回忆的线条串了起来。待近看时,却只不过是一堆模糊的轮廓,在锈迹的金属味中,一个人静静看着属于自己,也是属于那个时代多数青年的——平凡的悲剧。[1]

舒婷简介

舒婷(1952- ),原名龚佩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1982)、《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始祖鸟》(1992)、《舒婷的诗》(1994)。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厦门石码镇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诗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