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至元庚辰繇集贤出知济南暂还吴兴赋诗书怀 其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至元庚辰繇集贤出知济南暂还吴兴赋诗书怀 其二

作品名称:至元庚辰繇集贤出知济南暂还吴兴赋诗书怀 其二

创作年代:元朝

文学体裁:诗词

作者:赵孟𫖯

至元庚辰繇集贤出知济南暂还吴兴赋诗书怀 其二,是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𫖯所作的一首诗词。

作者介绍

赵孟𫖯(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1]是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被称作“元人冠冕”。他博学多艺,文学艺术开创一代风气,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书迹有《洛神赋》《重江叠嶂图》《秋郊饮马》等。

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他的父亲赵与告(又名赵与訔),曾任宋朝的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宋朝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元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𫖯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大德三年(1299),赵孟𫖯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至大三年(1310),赵孟𫖯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延祐三年(1316),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𫖯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𫖯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𫖯的为人。赵孟𫖯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自五岁起,赵孟𫖯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𫖯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2]

正文

多病相如巳倦游,思归张翰况逢秋。鲈鱼莼菜俱无恙,鸿雁稻粱非所求。空有丹心依魏阙,又携十口过齐州。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3]

作者生平

赵孟𫖯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

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𫖯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𫖯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

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𫖯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𫖯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 (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年),因元世祖去世,元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𫖯乃被召回京城。

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𫖯顺便借病乞归,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

大德三年 (1299),赵孟𫖯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拜为翰林侍读学士

至大三年(1310),赵孟𫖯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儒师太子副詹事王约的影响下对他发生了兴趣。

延祐三年(1316),夏文彦《图绘宝鉴》盛赞他“荣际王朝名满四海”。赵孟𫖯在元朝文人中最为显赫。

赵孟𫖯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六月逝于吴兴。[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