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胡沛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沛泉,教授。江苏无锡人。1940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留学美国。1944年获密歇根大学工程力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高级工程师。1947年回国。任圣约翰大学教授。1952年后,历任华东航空学院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系主任。1944年至1947年与人合作,共同发表了《获得固支板临界应力上限及下限的拉格朗日因子法》等五篇论文。

个人履历 编辑 1920年6月19日 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今无锡市)。 1936—1940年 上海圣约翰大学土木系学习,1940年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 1940—1944年 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41年获土木工程理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工程力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4—1947年 先后任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兰雷航空研究所副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48—1952年 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土木系教授。 1952—1957年 任华东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学院教授,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1955至1957年,任华东航空学院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 1957年— 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数理力学系系主任(至1960年)、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 1960—1964年 任西北工业大学基本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62至1964年,任科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1964—1978年 两次出任西北工业大学教务部副部长。 1979—1989年 两次出任西北工业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3—1988年 任陕西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胡沛泉,1920年6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今无锡市)。自幼聪颖好学。16岁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土木系,20岁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李即赴美进密执安大学深造,21岁获土木工程理学硕士学位,24岁获得工程力学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受聘于著名的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兰雷航空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3年中,以其优异的工作成绩从副工程师、工程师,升任至高级工程师,时年仅27岁。在此期间,曾与美国的布狄安斯基等共同发表《获得固支板临界应力上限及下限的拉格朗日因子法》等5篇论文。布狄安斯基后来成为国际著名的应用力学家,当时,胡沛泉曾给布氏讲过课。胡沛泉很早就立志从事教育事业,要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1948年,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丰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到他的母校——上海圣约翰大学任土木系教授。此后40余年,他一直在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与教育管理岗位上甘为铺路石子,抓研究生教育工作。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胡沛泉在华东航空学院任教授、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后调到西安航空学院任教授、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1957年开始在西安西北工业大学任教授、数理力学系系主任。1960至1964年,还曾任西北工业大学基本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62至1964年,曾任科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64至1978年,任西北工业大学教务部副部长,1979至1989年,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3至1988年,他还兼任陕西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40多年来,胡沛泉尽心尽职,努力办好《西北工业大学学报》,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培养出了成批的业务骨干。


人才培养 南京工学院 1952年,胡沛泉在华东航空学院任教授时,国内采用的苏联材料力学教材中译本(共四册)内容庞杂、文字欠畅,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为了改进教学效果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他发起并主持编写了《材料力学简明教材》。其内容扼要,文字通畅,试用时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随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在简明教材的基础上,他与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工学院材料力学教研室的同志共同修改,由华东航空学院出版,后来,全国有30多所院校都采用了这部教材。为了进一步满足工科院校的需要,1958年,他主编的《材料力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教学中,他很注意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吸收优秀学生参加教研室的科研活动。当年参加过学生科研活动的林超强后来成为空气动力学专家,被破格提拔为教授。 为了发展西北地区的教育科研事业,他坚决支持华东航空学院内迁西安。在1956年西安航空学院初建不久的困难条件下,他深感学校要发展则必需增加一批师资力量。他与季文美等共同倡议创办工程力学师资班,并从各专业中抽调1954年入学的优秀学生来组成,以后又正式组建了工程力学专业。这是当时全国最早创建的几个力学专业之一。创办伊始,师资、教材、资料等都很缺乏,胡沛泉以其渊博的力学知识,亲自制订力学班的教学计划和组织各主要教学环节,并讲授工程数学、高等材料力学、弹性稳定理论、板与壳、柔韧板与柔韧壳等课程,且编写了前两门课程的讲义。这些讲义内容丰富、文字简洁,至今还为力学班的同学用作教学的参考书。他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给学生们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们受益终身。 为了了解学生的情况,他除了经常用课堂检查的方法当堂检查同学的学习效果外,还常常深入到学生中间,采用与其进行交谈、一起用餐、讲中外科学家勤奋好学的故事等方式,鼓励学生克服各种困难,把功课学好。

固体力学 针对中国科技发展事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1959年后,他又着力于指导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他对研究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每周一次定期汇报学习进展,从不间断。他要求学生学习要积极主动,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又要敢于提出问题,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研究生张开达发现苏联力学家伏拉索夫的名著《壳体一般理论》第一章推导有错时,胡沛泉就鼓励张开达写出学习心得,并给以表扬。固体力学的理论离不开实验研究。他对实验研究特别重视,要求研究生要加强实验能力的训练。他指导研究主张开达就锥壳扭转稳定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在临界状态和超临界状态发现了许多有意义的现象,其中部分成果发表于1966年的《力学学报》。得益于在研究生阶段受到的实验研究能力的训练,张开达在其后20多年中,在金属与复合材料试验研究以及设计研制国产电液伺服试验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胡沛泉对研究生所写的论文不仅逐字逐句地审阅和修改,而且对其内容也一次次地提出质疑。他要求他们计算结果百分之百正确,公式推导准确无误,对于理论中的一些假设,一定要作出符合物理概念的合理解释,并对由这些假设造成的影响作出分析。这种严谨的科学作风、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的认真训练,使他的研究生以后能自如地指导成批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形成了有特色的科研集体。 1960年他担任西北工业大学基本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后,从整个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他提出按研究生方式培养青年教师。这个建议被校方采纳并立即执行。1961年,除高教部下达的招收11名研究生的任务外,学校又通过考试录取了50名青年教师按研究生方式培养。这在国内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他根据研究生学习的阶段、儿星期一次向各研究生班作报告,提出业务学习应注意的地方,并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科学研究,提高效率和加强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