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元倓」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滇藏叶下珠</big> ''' |- | File:123223.jpg|缩略图|居中|[h…”)
 
(added Category:教育家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 次修訂)
行 3: 行 3:
 
|-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滇藏叶下珠</big> '''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胡元倓</big> '''
  
 
|-
 
|-
  
 
|  
 
|  
[[File:123223.jpg|缩略图|居中|[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9151411&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20228%2F20120228153238-2034849871.jpg&type=1#simple_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v9151411.htm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File: 胡元倓.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txhn.net/gushn/201608/W020160802346071241473.jp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d?query=%E8%83%A1%E5%85%83%E5%80%93&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2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行 19: 行 19:
  
 
|}
 
|}
 +
'''胡元倓'''(1872—1940),湖南省湘潭县人,字子靖,号耐庵,1872年9月9日出生于湘潭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曾经担任湖南大学校长(1929.7-1930.8)。1897年入选拔贡。1902年入选湖南首批官费留日生,东渡日本,就读[[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民国时期在湖南长沙创办明德学堂(明德中学前身),其“磨血办教育”的精神是为千古佳话,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与张伯苓齐名。
 +
 +
=='''基本内容'''==
 +
 +
本名:胡元倓
 +
 +
所处时代:民国时期
 +
 +
出生地:湖南省湘潭县
 +
 +
去世时间:1940年11月24日
 +
 +
字号:子靖 、耐庵
 +
 +
民族族群:汉族
 +
 +
出生时间:1872年9月9日
 +
 +
主要成就:[[湖南大学]]校长、明德学堂创始人
 +
 +
=='''筹办学校'''==
 +
 +
同年冬归国,立即着手筹办学校,1903年3月与表兄龙璋(时任江苏泰兴知县)、龙绞瑞兄弟商量,并得到龙绞瑞的父亲、前清刑部侍郎龙湛霖的2000元资助,租赁长沙左文襄公祠为校舍,创办了湖南明德学堂。由龙湛霖任董事长,自任监督(即校长),从此把教育事业作为"磨血事业",而自己就是"磨血之人",为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特别是办好明德学校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
 +
=='''创办明德学堂'''==
 +
 +
胡元倓是湖南新兴教育事业开拓者,所创办的[[明德学堂]]是湖南最早的新式私立中学,比天津南开大学还早一年。明德学堂,近代湖南第一所私立新式学堂,曾经薰陶了多少三湘学子、志士名人,刘公武、宁调元、陈果夫、蒋廷黻、周谷城、任弼时、周小舟等先后曾在该校就读。蔡元培曾说:“今观宣劳党国之同志,出于明德者甚众。”
 +
 +
=='''办学宗旨'''==
 +
 +
胡元倓办学宗旨在于储才建国、复兴民族。近代中国硝烟不断,太平天国、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均以失败而告终,救国的道路在哪里? 光明在何方? 一批有志之士都在急切地思索着这一问题。于是,各种救国思潮纷纷涌现,“教育兴邦”就是其中之一。
 +
 +
=='''康梁时代'''==
 +
 +
早在康、梁时代,朝野上下就基本上认识到了救国需要人才,梁启超把“救敝之法,归之于废科举、兴学校”。但这些人的“教育兴邦”是建立在改良主义基础之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教育与革命联系起来。作为教育家的胡元使,顺应革命的潮流,主张以革命为前提的教育兴邦。他认为,对当时的中国,革命是必要的,“革命是打乱了再做”,不革命便不能打碎旧的腐朽的国家机器,一切改革便无从谈起,但革命也只能打乱,不能再做,再做的任务须由教育来承,教育才能培养建国各方面的人才,只有通过这千千万万人才的努力,才有可能把中国建成一个强国。他看到日本福泽谕吉创办庆应义塾对明治维新产生的巨大而深远影响,因而更坚定了办学的信念。
 +
 +
=='''办学历程'''==
 +
 +
明德学堂从开始创办就遇到了生存、师资、经费等诸多困难。面对以王先谦、叶德辉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百般刁难,他顶住压力,费尽心血,与之进行巧妙的斗争,经过多年斡旋,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取得湖南巡抚赵尔巽的认可和支持。他以诚待人,多方罗致人才,延聘水平高、素质好的新学教员,还邀请黄兴、张继、周震鳞、苏曼殊等革命人士来校任教,专从日本请来理化、博物教员。
 +
 +
=='''教育界佳话'''==
 +
 +
为挽留在日本时的同学陈介任日语翻译,他长跪不起,在[[湖南教育界]]传为佳话。为了筹措教育经费,他四处奔波,想方设法,"这里请津贴,那里求募捐",经历了千辛万苦,遭人白眼,被称为"胡大叫化"亦不介意。他聘立宪派人物曹典球等任明德教职员,聘省都督谭延阔为明德总理,以获取资助。有不乐意捐助的,还以"人生大不幸,碰到胡子靖"相讥,他嗤之以鼻。北洋政府内阁总理熊希龄是其老朋友,他常去找熊募款,遇到熊外出未归,就自带被褥睡在熊的家里等待,不达目的不罢休。由于他这样艰苦努力,明德学堂得以逐步发展壮大,并形成独特的教育体系。开办之初只招收两个中学班,共80人。1903年8月得谭延闿资助,增招速成师范班。1904年春向湘潭同乡袁树勋募款万元,新设理化博物科。同年夏增设高等小学。后又增设初等小学。还增设语文、商业等专修科,以适应社会需要和解决中学生出路问题。学校学生达600余人,成为清末湖南规模最大的新式私立学校,深受时论好评。1908年,他在南京创办的银行专科,后正式改为南京高等商业学堂,还在上海、汉口设立分校。1913年又在北京创办明德大学,聘章士钊任校长。1926年以后,明德坚持长期专办中学,致力于培养中等专业人才。
 +
 +
=='''磨血办教育'''==
 +
 +
办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长期的艰苦跋涉。需要具备坚韧的磨血精神,始终如一,才能有所成交。胡元倓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凡办学校要有恒心,要慢慢来,不能希望今天创办,明天、明年就能办好。”“从表面上看,教育不会有什么危险。但要教育能达到成德达材的任务,为国家造就有用的人才,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种需要发奋努力的艰苦事业--磨血事业。中国的建国问题非这样不能解决。”他曾对黄兴说:“公倡革命,乃流血之举;我为此事,则磨血之人也。”并刻了一枚“磨血人”的图章,以“磨血人”自许。正是这种非凡的磨血精神,使他不为冷嘲热讽所吓倒。也不为困顿颠沛所折服,抱定初衷,至死不渝。他坚信教育事业总是有希望的,尽管困难重重,但山穷水尽之后,必定是柳暗花明。他还请王闿运写了两匾:“忍耐为希望心”、“虽九死吾犹未悔”,以自惕励,又刻一“从苦打击”的石章来表示其乐观与坚定。也正是这种磨血精神,造就了明德众多的英才,树起了明德这块丰碑。
 +
 +
=='''校舍建设'''==
 +
 +
从胡元倓手中流过的钱,不知其几多万矣,所有这些款项都一点一滴融入了学校,明德修建了宏伟的图书馆、教学楼以及舒适的学生宿舍,图书仪器之多,“视大学无逊色”,而胡校长本人却一直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在明德几十年,尽管校舍雄伟壮丽,他却一直住在一连三间又窄又矮的小土房里,既无地板,也无套房;一家人经常在学校食堂搭餐;终身只有一个佣仆老毕;直到1930年,他已是58岁的人。才拥有一辆六成新的人力车,而这还是[[大陆银行]]总理傅丽行送的;一袭敝裘也为学生周安谟所赠,他甚至曾因衣着朴素而被挡在清宗室振贝勒的门外,后借衣袍雇马车方得以进。
 +
 +
=='''一生爱国'''==
 +
 +
他一生爱国,"决心以教育救国,培养中级社会人材",认为"养成中等社会,实为立国之本"。他十分钦佩黄兴的革命精神,多方维护其从事的革命活动。1904年,黄兴领导华兴会在长沙筹划反清起义事泄,遭到清政府的搜捕。他挺身而出,竭力救助其脱险。他曾对黄兴说:"公倡革命,乃流血之举;我为此教育,是磨血之人也"。曾刻石自署"磨血人"。他希望自己能够磨出许多报国人才,从创办明德之初起,就十分注意德智体三育并重,将"坚苦真诚"作为校训。为了实践教育救国论,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不折不挠,仍锐意发展教育。武昌起义后,黄兴拟请他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受,宁愿赴京筹备明德大学。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他愤而将明德大学停办,以示抗议。
 +
 +
=='''耐庵文集'''==
 +
 +
1919年11月,他领导湖南公私各校联合停课,参与驱张运动,直至次年5月驱张成功才复课。1919年明德大学迁至汉口,因经费困难,他亲赴南洋劝募,所得捐款全数用于教育。1929年曾一度任湖南大学校长。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同年长沙文夕大火,明德中学校舍被毁,将学校迁往湘乡县霞岭乡继续办学。他对师生说:"校舍虽焚,精神犹存。"其时,他年事已高,仍为抗战和教育奔走于湘鄂川黔各地,后定居重庆。1940年11月24日在重庆歌乐山八块田寓所病逝,终年68岁。著有《耐庵文集》4卷。1948年归葬长沙岳麓山。
 +
 +
北有南开,南有明德他经营明德学堂近40年,明德中学与天津南开中学齐名,享有"北有南开,南有明德"的殊誉,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蔡元培说过:"今观宣劳党国之同志,出于明德者甚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解放前,明德学校培养学生近万名,养成了"坚苦真诚"的良好校风。
 +
 +
=='''教育精神'''==
 +
 +
[[国家图书馆]]所藏的《赵凤昌藏扎》里有十余封胡元倓致赵凤昌(字竹君)的信函,<ref>[https://new.qq.com/rain/a/20200921A07OBY00   胡元倓与我国首个官办高等商科学堂略考],腾讯网, 2020-09-21</ref>表达了他的办学经历和办学思想,信中可见他办学筹款之不易以及他矢志不渝的办学精神。
 +
 +
“竹君先生执事去冬趋候起居备承教言后旋即赴宁返湘?料理年事及开学?常年经费虽不起恐慌?而校舍患水十年五淹?非迁地非持久之方趁此余年再为运动?”
 +
 +
“谈及借款事?合同亦办妥季翁亦知弟借此两万后即月月运动偿还之法?”“昨晚迓揆初于车栈?因送其至家?将近日情形缕告之渠今日必晤时勋也?此款如数如期则倓七年辛苦均有价值?否则?七年精力尽赴东流?真有得之则生?不得则死实像然”
 +
 +
“竹君先生执事今春访寓承教大慰数年来渴思?不料和局停顿?学潮遽兴波起云涌?气象万千?弟系办学之人?北京大学湘生明德中学居多数?因此亦稍为人指目遂不与闻他事?壹志为明德学校尽力?此次变动?不能不归功于学校?弟系以身殉学之人尤不敢不自勉也“
 +
 +
”凡办大学必须欲养成教员而为教育者必须无政治野心且有以教育事为终身事业者?学校方有办法弟屡次办专门学校辍于中途?皆因回国人才借学校为过路成自己名誉?对学校无继持之热心也”
 +
 +
=='''参考文献'''==
 +
 +
{{Reflist}}
 +
 +
[[Category:教育家]]

於 2021年12月21日 (二) 22:19 的最新修訂

胡元倓

胡元倓(1872—1940),湖南省湘潭縣人,字子靖,號耐庵,1872年9月9日出生於湘潭縣一個世代書香之家,曾經擔任湖南大學校長(1929.7-1930.8)。1897年入選拔貢。1902年入選湖南首批官費留日生,東渡日本,就讀東京弘文學院速成師範科。民國時期在湖南長沙創辦明德學堂(明德中學前身),其「磨血辦教育」的精神是為千古佳話,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教育家,與張伯苓齊名。

基本內容

本名:胡元倓

所處時代:民國時期

出生地:湖南省湘潭縣

去世時間:1940年11月24日

字號:子靖 、耐庵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時間:1872年9月9日

主要成就:湖南大學校長、明德學堂創始人

籌辦學校

同年冬歸國,立即着手籌辦學校,1903年3月與表兄龍璋(時任江蘇泰興知縣)、龍絞瑞兄弟商量,並得到龍絞瑞的父親、前清刑部侍郎龍湛霖的2000元資助,租賃長沙左文襄公祠為校舍,創辦了湖南明德學堂。由龍湛霖任董事長,自任監督(即校長),從此把教育事業作為"磨血事業",而自己就是"磨血之人",為發展中國教育事業特別是辦好明德學校付出了畢生的精力。

創辦明德學堂

胡元倓是湖南新興教育事業開拓者,所創辦的明德學堂是湖南最早的新式私立中學,比天津南開大學還早一年。明德學堂,近代湖南第一所私立新式學堂,曾經薰陶了多少三湘學子、志士名人,劉公武、寧調元、陳果夫、蔣廷黻、周谷城、任弼時、周小舟等先後曾在該校就讀。蔡元培曾說:「今觀宣勞黨國之同志,出於明德者甚眾。」

辦學宗旨

胡元倓辦學宗旨在於儲才建國、復興民族。近代中國硝煙不斷,太平天國、戊戌維新、義和團運動均以失敗而告終,救國的道路在哪裡? 光明在何方? 一批有志之士都在急切地思索着這一問題。於是,各種救國思潮紛紛湧現,「教育興邦」就是其中之一。

康梁時代

早在康、梁時代,朝野上下就基本上認識到了救國需要人才,梁啓超把「救敝之法,歸之於廢科舉、興學校」。但這些人的「教育興邦」是建立在改良主義基礎之上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則把教育與革命聯繫起來。作為教育家的胡元使,順應革命的潮流,主張以革命為前提的教育興邦。他認為,對當時的中國,革命是必要的,「革命是打亂了再做」,不革命便不能打碎舊的腐朽的國家機器,一切改革便無從談起,但革命也只能打亂,不能再做,再做的任務須由教育來承,教育才能培養建國各方面的人才,只有通過這千千萬萬人才的努力,才有可能把中國建成一個強國。他看到日本福澤諭吉創辦慶應義塾對明治維新產生的巨大而深遠影響,因而更堅定了辦學的信念。

辦學歷程

明德學堂從開始創辦就遇到了生存、師資、經費等諸多困難。面對以王先謙、葉德輝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強烈反對、百般刁難,他頂住壓力,費盡心血,與之進行巧妙的鬥爭,經過多年斡旋,克服各種困難,終於取得湖南巡撫趙爾巽的認可和支持。他以誠待人,多方羅致人才,延聘水平高、素質好的新學教員,還邀請黃興、張繼、周震鱗、蘇曼殊等革命人士來校任教,專從日本請來理化、博物教員。

教育界佳話

為挽留在日本時的同學陳介任日語翻譯,他長跪不起,在湖南教育界傳為佳話。為了籌措教育經費,他四處奔波,想方設法,"這裡請津貼,那裡求募捐",經歷了千辛萬苦,遭人白眼,被稱為"胡大叫化"亦不介意。他聘立憲派人物曹典球等任明德教職員,聘省都督譚延闊為明德總理,以獲取資助。有不樂意捐助的,還以"人生大不幸,碰到鬍子靖"相譏,他嗤之以鼻。北洋政府內閣總理熊希齡是其老朋友,他常去找熊募款,遇到熊外出未歸,就自帶被褥睡在熊的家裡等待,不達目的不罷休。由於他這樣艱苦努力,明德學堂得以逐步發展壯大,並形成獨特的教育體系。開辦之初只招收兩個中學班,共80人。1903年8月得譚延闓資助,增招速成師範班。1904年春向湘潭同鄉袁樹勛募款萬元,新設理化博物科。同年夏增設高等小學。後又增設初等小學。還增設語文、商業等專修科,以適應社會需要和解決中學生出路問題。學校學生達600餘人,成為清末湖南規模最大的新式私立學校,深受時論好評。1908年,他在南京創辦的銀行專科,後正式改為南京高等商業學堂,還在上海、漢口設立分校。1913年又在北京創辦明德大學,聘章士釗任校長。1926年以後,明德堅持長期專辦中學,致力於培養中等專業人才。

磨血辦教育

辦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長期的艱苦跋涉。需要具備堅韌的磨血精神,始終如一,才能有所成交。胡元倓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他說:「凡辦學校要有恆心,要慢慢來,不能希望今天創辦,明天、明年就能辦好。」「從表面上看,教育不會有什麼危險。但要教育能達到成德達材的任務,為國家造就有用的人才,這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種需要發奮努力的艱苦事業--磨血事業。中國的建國問題非這樣不能解決。」他曾對黃興說:「公倡革命,乃流血之舉;我為此事,則磨血之人也。」並刻了一枚「磨血人」的圖章,以「磨血人」自許。正是這種非凡的磨血精神,使他不為冷嘲熱諷所嚇倒。也不為困頓顛沛所折服,抱定初衷,至死不渝。他堅信教育事業總是有希望的,儘管困難重重,但山窮水盡之後,必定是柳暗花明。他還請王闓運寫了兩匾:「忍耐為希望心」、「雖九死吾猶未悔」,以自惕勵,又刻一「從苦打擊」的石章來表示其樂觀與堅定。也正是這種磨血精神,造就了明德眾多的英才,樹起了明德這塊豐碑。

校舍建設

從胡元倓手中流過的錢,不知其幾多萬矣,所有這些款項都一點一滴融入了學校,明德修建了宏偉的圖書館、教學樓以及舒適的學生宿舍,圖書儀器之多,「視大學無遜色」,而胡校長本人卻一直過着十分清貧的生活。在明德幾十年,儘管校舍雄偉壯麗,他卻一直住在一連三間又窄又矮的小土房裡,既無地板,也無套房;一家人經常在學校食堂搭餐;終身只有一個傭僕老畢;直到1930年,他已是58歲的人。才擁有一輛六成新的人力車,而這還是大陸銀行總理傅麗行送的;一襲敝裘也為學生周安謨所贈,他甚至曾因衣着樸素而被擋在清宗室振貝勒的門外,後借衣袍雇馬車方得以進。

一生愛國

他一生愛國,"決心以教育救國,培養中級社會人材",認為"養成中等社會,實為立國之本"。他十分欽佩黃興的革命精神,多方維護其從事的革命活動。1904年,黃興領導華興會在長沙籌劃反清起義事泄,遭到清政府的搜捕。他挺身而出,竭力救助其脫險。他曾對黃興說:"公倡革命,乃流血之舉;我為此教育,是磨血之人也"。曾刻石自署"磨血人"。他希望自己能夠磨出許多報國人才,從創辦明德之初起,就十分注意德智體三育並重,將"堅苦真誠"作為校訓。為了實踐教育救國論,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難,不折不撓,仍銳意發展教育。武昌起義後,黃興擬請他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他堅辭不受,寧願赴京籌備明德大學。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他憤而將明德大學停辦,以示抗議。

耐庵文集

1919年11月,他領導湖南公私各校聯合停課,參與驅張運動,直至次年5月驅張成功才複課。1919年明德大學遷至漢口,因經費困難,他親赴南洋勸募,所得捐款全數用於教育。1929年曾一度任湖南大學校長。1938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同年長沙文夕大火,明德中學校舍被毀,將學校遷往湘鄉縣霞嶺鄉繼續辦學。他對師生說:"校舍雖焚,精神猶存。"其時,他年事已高,仍為抗戰和教育奔走於湘鄂川黔各地,後定居重慶。1940年11月24日在重慶歌樂山八塊田寓所病逝,終年68歲。著有《耐庵文集》4卷。1948年歸葬長沙嶽麓山。

北有南開,南有明德他經營明德學堂近40年,明德中學與天津南開中學齊名,享有"北有南開,南有明德"的殊譽,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蔡元培說過:"今觀宣勞黨國之同志,出於明德者甚眾。"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解放前,明德學校培養學生近萬名,養成了"堅苦真誠"的良好校風。

教育精神

國家圖書館所藏的《趙鳳昌藏扎》里有十餘封胡元倓致趙鳳昌(字竹君)的信函,[1]表達了他的辦學經歷和辦學思想,信中可見他辦學籌款之不易以及他矢志不渝的辦學精神。

「竹君先生執事去冬趨候起居備承教言後旋即赴寧返湘?料理年事及開學?常年經費雖不起恐慌?而校舍患水十年五淹?非遷地非持久之方趁此餘年再為運動?」

「談及借款事?合同亦辦妥季翁亦知弟藉此兩萬後即月月運動償還之法?」「昨晚迓揆初於車棧?因送其至家?將近日情形縷告之渠今日必晤時勛也?此款如數如期則倓七年辛苦均有價值?否則?七年精力盡赴東流?真有得之則生?不得則死實像然」

「竹君先生執事今春訪寓承教大慰數年來渴思?不料和局停頓?學潮遽興波起雲涌?氣象萬千?弟系辦學之人?北京大學湘生明德中學居多數?因此亦稍為人指目遂不與聞他事?壹志為明德學校盡力?此次變動?不能不歸功於學校?弟系以身殉學之人尤不敢不自勉也「

」凡辦大學必須欲養成教員而為教育者必須無政治野心且有以教育事為終身事業者?學校方有辦法弟屢次辦專門學校輟於中途?皆因回國人才借學校為過路成自己名譽?對學校無繼持之熱心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