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肥氣古病名。五積病之一,屬肝之積《難經·五十六難》。以其似覆杯突出,如肉肥盛之狀,故名肥氣。[1]
飲食保健
肥氣的食療
1、 根湯方
蓬 根(銼二兩) 牡丹皮(銼) 赤芍藥(各一兩) 桂(去粗皮) 枳殼(去瓤麩炒各三分) 檳榔(銼)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日晚各一服。
治久積肥氣,寒熱 瘧,青蒿湯方
2、 青蒿(自然汁一合) 生薑(自然汁半合) 童子(小便半合) 常山(銼三分) 鱉甲(去裙 醋炙黃)
上八味,除汁外,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入前三味汁各少許。同煎至一大盞,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治肝積肥氣,久不已變瘧,令人熱多寒少,小便赤澀,酸棗仁丸方
3、 酸棗仁(生用) 薏苡仁 紫蘇子炒(研) 木通(銼) 黃 (銼) 枳殼(去瓤麩炒) 升麻 大黃(銼炒)
上一十二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煎麥門冬湯下。
治肝積氣,石葦丸方
4、 石葦(拭去毛焙) 京三棱(煨銼) 附子(炮裂去皮臍) 吳茱萸(水洗七遍焙乾炒)陳橘皮(湯浸去
上六味,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煎荊芥湯下二十丸。
治肝積肥氣,結硬不散,木香丸方
5、木香 大黃(銼各一兩) 鱉甲(去裙 銼二兩米醋三升與大黃同煎醋盡為度焙乾)
上三味,搗羅為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生薑湯下。
肥氣飲食宜忌
宜
1、 多飲水。
2、飲食要平衡。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要保持相應的比例;同時保持五味不偏;
3、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
忌
1、 忌煙酒。
2、儘量少吃辛辣食品。
3、不吃不潔淨的食物,尤其是霉變的花生以及沒有醃製好的酸菜;
4、少吃動物油和肥肉;
5、忌食醃製食品。
病因介紹
肥氣是因瘧疾、蠱蟲病等,使瘀血內積,新血不生。
疾病預防
注意休息、勞逸結合,生活有序,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對預防疾病有很大的幫助。
併發症
腹脹,疲乏,齒衄、鼻衄、紫斑等出血現象。
常見症狀
1.有蠱蟲病、曾長期患瘧疾等原發疾病的病史或臨床表現。
2.於左脅下可觸及腫大的包塊,其腫塊可達臍或臍下,並可超過腹中線,質堅硬,表面光滑。
3.常伴腹脹,疲乏等症,或有齒衄、鼻衄、紫斑等出血現象。或見腹壁青筋顯露。
4.血液檢查可見貧血、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骨髓檢查見相應造血細胞增生,有成熟障礙的現象。肝功能試驗常在正常範圍。X線及內窺鏡檢查常見食管及胃底靜脈曲張。
疾病檢查
尿常規在臨床上是不可忽視的一項初步檢查,不少腎臟病變早期就可以出現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發現尿異常,常是腎臟或尿路疾病的第一個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過程本質的重要線索。近年來有不少人強調,負責醫生應自己動手做患者尿常規檢查,是有利於醫生髮現腎臟疾病的一般診斷方法。
血常規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檢驗。血液由液體和有形細胞兩大部分組成,血常規檢驗的是血液的細胞部分。血液有三種不同功能的細胞——紅細胞(俗稱紅血球),白細胞(俗稱白血球)、血小板。通過觀察數量變化及形態分布,判斷疾病。是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
診斷鑑別
肝熱病、肝瘟、濕溫、溫毒發斑、心癉、惡核、心衰、髓勞等,均可見左脅下腫塊(一般較小),及或有出血等症,但為兼有表現,而必有原發病的突出病候,故不可以肥氣為獨立診斷。
治療方式
1.肝脾瘀滯證:左脅下及腹部積塊明顯腫大,硬痛不移,腹部青筋暴露,可見齒衄、鼻衄或紫斑,時有寒熱,女子可有月事不下,舌質紫暗或見瘀斑,脈弦澀。疏肝通絡、化瘀消積。
2.血虛挾瘀證:左脅下及腹部積塊堅硬壓痛,飲食大減,神疲,氣短、乏力,面色萎黃,唇甲無華,消瘦脫形,舌質淡紫少苔,脈細弱或弦細補益氣血。、活血化瘀。溫白丸(《局方》) 通治五積及十種水氣、八種痞氣、五種淋疾、九種心痛、七十二種風、三十六種遁屍疰忤、癲癇、翻胃噎塞、脹滿不通。紫菀(去苗) 菖蒲(九節者,去毛) 吳茱萸(湯洗七次,焙乾) 柴胡 濃朴(姜制,各一兩) 桔梗(去蘆) 茯苓(去皮) 皂莢(去皮子弦,炙) 桂枝 乾薑(炒) 黃連 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 巴豆(去皮膜油) 人參(各半兩) 川烏(炮去皮臍,八錢) 為細末,入巴豆研勻,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丸,漸加至五丸、七丸,生薑湯送下,臨臥服。有孕忌服。易老雲∶本方治肥氣,加柴胡、川芎。鱉甲丸 治肥氣體瘦,飲食少思。鱉甲(一枚重四兩者,洗淨,以醋和黃泥固濟背上可濃三分令干) 京三棱(炮,制) 枳殼(麩炒黃,各三兩) 川大黃(銼,炒,二兩) 木香(忌火) 桃仁(去皮尖雙仁,用麩炒微黃,細研如膏,一兩半)。
疾病護理
注意適當休息,勿過勞掌握動靜結合,休息好,有利於身體的恢復;運動可以增強體力,增強抗病能力,兩者相結合,可更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