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青年时代
《肖邦的青年时代》是由亚历山大·福特执导,赛斯拉夫·华乐柯、亚历山特娜·斯拉司卡、让·克那柯维支、T·贝亚洛诚辛斯基、G·布辛斯基、S·白德锐姆等领衔主演的传记片[1] 。
该片讲述了十九世纪波兰杰出的爱国音乐家弗里德里克·肖邦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和创作生活的故事。
目录
剧情简介
肖邦是十九世纪波兰杰出的爱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所作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充满热爱自由的情感的乐曲,对推动当时的革命浪潮起了很大作用。
1825-1831年是肖邦人格的形成期[2],也是全欧洲社会动荡的时期:民族主义不断高涨,人们强烈呼吁社会变革。肖邦作为一名学习音乐的优秀学生,内心充满了对祖国波兰的革命情怀。他所举办的一系列音乐会得到贵族阶层的高度好评。
在他年轻的时候,欧洲已卷入了民主革命的浪潮。那时波兰王国还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下。波兰受压迫的人民已开始觉醒,起来进行革命斗争,反抗反动统治。但波兰的地主、贵族阶级却害怕革命,他们怕革命成功后会使他们失掉世袭的爵位、特权和土地。因此,他们极力阻挠革命的进展。
1825年圣诞节的那一天,青年肖邦正在贵族夏白郎司基亲王家演奏钢琴,一群贵族聚集在亲王的另一间书房里谈论着沙皇亚历山大的突然身亡,和彼得堡十二月党人的革命事件。
贵族们为了向沙皇献媚,就派了特务追捕逃到波兰的革命者库栖贝卡等,还还逮捕了波兰的爱国者。肖邦的同学华洛斯基也被捕了。青年学生们为了抗议当局这种行动,当天晚上,他们来到法官家门前,向法官家的窗户扔石头,来表示抗议。肖邦也参加了这次斗争。
肖邦经常接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民族和民间的特色。可是在音乐院年终考试时,学校中的保守教授没有把他评定为该校的“最优等生”。
按照学校规定,所有学生在星期天都要到教堂去参加礼拜。肖邦在教堂内认识了一位音乐院的女生康士坦莎,两人开始相爱了,并常在一起研究音乐。
有一次,当肖邦到夏白克伯爵家去给康士坦莎伴奏。在半路上,起了暴风雨,他只得在一个农民家里过夜。在那里,他亲眼看到了贵族带给农民的灾难。他又参加了一个农民的婚礼,从这个婚礼上他得到了他后来改编民间小调的一个启示。
在华沙举行的一个小提琴音乐会上,肖邦从著名的音乐家派格尼尼演奏成功的事实中,明确了他自己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证明了用一种单独的乐器也可以表达出人们生活中的欢乐、哀愁的丰富感情。从此,他更埋头于作曲和苦练钢琴。肖邦在音乐院的考试中得到了“非凡的才能、音乐的天才”的奖状。
为了使波兰音乐传播的全欧洲去,音乐院院长艾司纳主张让肖邦公费出国演奏。但是执政当局却认为这是浪费国家的金钱,没有批准。
1830年,法国巴黎人民为反对法国皇帝恢复绝对君主专制,爆发了七月革命。当时以扎托斯基亲王为首的波兰统治阶级,对波兰人民采取了残酷的破坏手段。许多立场不坚定的革命者都动摇起来了。但是,人民受到压制愈大,反抗压制的革命浪潮也愈高涨。几个革命的青年军官,准备在肖邦筹集出国费用的音乐会上,刺死沙皇俄国派在波兰的统治者康士坦丁大公。康士坦丁大公事先得到特务的报告,没有去参加音乐会,他们的计划没能实现。肖邦却在这次音乐会上获得了成功,筹到了出国费用。
肖邦离开了华沙。那时,自由的呼吸及革命的思潮正弥漫着整个欧洲大陆。肖邦在维也纳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非常想回国参加战斗。他不顾朋友们的劝阻,坚决动身回华沙。他在半路上病倒了,又回到维也纳来。他痛苦地说:“人要活着不能为祖国,就白活了……”他继续抱病在各地巡回演奏。他到了巴黎,他的音乐引起了巴黎人民对波兰人民的欢呼。
由列勒威教授等领导的波兰革命,在贵族、地主的破坏下失败了。肖邦的朋友们都流亡到巴黎来,他们又兴奋地会在一起,他们参加了法国工人的示威游行。法国和波兰的革命者团结在一起了。正像列勒威教授所说:“这新生的、光荣的大革命,已经震动了一切,虽然没有成功,可是它使人民觉悟了,倾向了革命!”
肖邦是一个为了爱祖国而不得不逃亡离开祖国的革命者,是一个为后世人民所永远称颂的音乐家。
视频
肖邦的青年时代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经久不衰的6部经典传记电影,每一部都值得一刷再刷 ,搜狐,2018-10-30
- ↑ 电影10大肖邦配乐瞬间,每一幕都感动到窒息 ,搜狐,2019-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