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安德肋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圣安德肋堂(St. Andrew's Parish)是一座香港天主教教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区管理。位于九龙东将军澳坑口常宁路11号,建立于2006年9月23日。[1]
历史
原本隶属于坑口圣云仙堂的景林天主教小学弥撒中心。于1990年12月2日开始第一台感恩祭;两年后正式成为圣安德肋准堂区。教堂由成立至1999年11月23日是由圣母圣心会打理,之后转交教区。至于选用圣安德肋作为主堂之主保圣人是经过教友们投票选出的。
教堂借用景林天主教小学礼堂举行感恩祭至2005年1月23日。由2005年1月29日开始堂区迁到新圣堂礼堂举行感恩祭。圣堂办事处也同时启用,但由于圣堂内部装修尚未完工故至2006年9月,仍然在礼堂举行感恩祭。2006年9月26日新圣堂开始启用。
圣堂于同年11月19日由主教陈日君枢机祝圣。2008年1月1日本堂与坑口圣云先堂合并。2008年10月获政府和教区批准,可于本堂举婚配圣事。
建筑风格
整体计设
圣堂的正厅呈四方形,象征完美,在几何上亦是空间的基座。以往古代的建筑都有利用正方形的设计,如祭台、庙宇等。圣堂的设计表达凝聚的感觉,象征教会共融和团体性。同时,圣堂的不同空间亦组成导向感,可以说是有方向性的空间,由门廊开始,伸延至大厅,再总结于圣堂。
不同的空间,是透过不同高度的地板以及通道,标志不同的部分,尤是中央的通道,结合方和圆的几何图案,而通道中的莲花则象征著人的出生以及重生。
圣堂大门
从圣堂外庭园拾级而上到达圣堂门口,正门是由五扇玻璃门组成,门上是蓝色的波浪线条和黄色的弧形图案,代表五饼二鱼故事。
圣洗池及地板
门口旁边是圣洗池,设计像一条河溪,水不断从旁边的石刻莲花流下,这莲花图案是由一名意大利修女设计,象征出于污泥而不染,有死而复生的意思。圣堂天花的鸽子图案,是圣经中,代表了主爱的亲临。圣堂地板上的抽象和莲花图案,代表著步步生花,生命不断涌现。
彩绘玻璃
圣堂祭台后墙上正中有一块特大彩绘玻璃。这玻璃由104块细玻璃组合而成,玻璃墙高约12米,阔约25米,足有3层楼高。玻璃上的图案,骤眼好像是十二门徒与耶稣的最后晚餐,但细数下原来有十七人,这是因为除了十二门徒外,还加入了来自东南西北四方的四个人,代表全世界的人类。画中唯一的女性是圣母玛利亚,耶稣站在中间。餐桌有石榴、葡萄等食物,表达丰盛的生命。
圣堂两侧设有天窗,祭台的彩绘玻璃部分能打开,空气流通减低室温,符合节约能源的环保原则。
祭台、读经台和主礼座位
祭台是整座圣堂的焦点,它是圣所和堂内的中心,这举行礼仪的地方,是礼仪的起点和终点。祭台由一整块石头雕琢出来的,一体化的设计散发著稳重的质感。
由于圣安德肋是渔夫,耶稣也曾在船上召唤门徒,而圣经也有许多发生于船上的故事,因此读经台便是模仿船头的设计。
各类礼仪中最重要的是感恩圣祭, 由主教或司铎主持, 所以堂内主礼座位非常受重视。它表达主礼者的领导角色和他的职务,故需简洁得体不浮夸,但具有一定视觉效果,能帮助主礼者主持礼仪。圣堂的主礼座位便是配合了整座建筑的线条来设计。
结构上说,祭台、读经台及主礼座位,三者构成一个整体,互相配合达到平衡和谐的空间。圣安德肋堂内的三者,采用同一物料由耶路撒冷黄石造成,线条也达到了互相呼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