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聊斋志异·造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聊斋志异·造畜出自《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异,有记录奇异事件的意思。 [1]

原文

魇昧之术[1],不一其道或投美饵绐之食之[2],则人迷罔[3],相从 而去,俗名曰“打絮巴”,江南谓之“扯絮”。小儿无知,辄受其害。又有 变人为畜者,名曰“造畜”。此术江北犹少[4],河以南辄有之[5]。扬州旅 店中[6],有一人牵驴五头,暂絷枥下[7],云:“我少旋即返[8]。”兼嘱[9]:“勿令饮啖。”遂去。驴暴日中[10],蹄啮殊喧[11]。主人牵着凉处[12]。 驴见水,奔之,遂纵饮之,一滚尘,化为妇人。怪之,诘其所由,舌强而不 能答[13]。乃匿诸室中。既而驴主至,驱五羊于院中,惊问驴之所在。主人 曳客坐,便进餐饮,且云:“客姑饭,驴即至矣。”主人出,悉饮五羊[14], 辗转皆为童子。阴报郡,遣役捕获,遂械杀之[15]。

翻译

装神弄鬼欺骗人的巫术,可以说五花八门,不止一种。有的巫术,是以美味作诱饵,引诱你吃下去,便会神志不清,身不由己地跟着他走,这俗称“打絮巴”,江南一带叫“扯絮”。小孩无知,常常受骗上当,深受其害。还有一种巫术能把人变成牲畜,称为“造畜”。这种巫术江北一带很少见,黄河以南常有。 一天,扬州某旅店中,进来一个人,牵着五头驴,顺手拴在马厩下,嘱咐店伙计说:“我一会儿就回来,”并嘱咐:“不要给它们水喝。”说完就出去了。那些驴被太阳晒得暴躁不安,又踢又叫。

店主人就把它们牵到阴凉处。驴一见水,挣扎着奔过去,店主就让驴饮足。转眼工夫,见驴在地上打滚,尘土飞扬中,立即变成了妇人。店主非常惊异,问那妇人是怎么回事,妇人舌根发硬,说不出话来。店主忙将妇人藏到屋里。一会儿,驴的主人回来了,把牵来的五只羊又拴到院子里。发现驴不见了,便惊慌地询问店主。店主忙上前拉他坐下,又命人端上饭菜,宽慰说:“你先吃饭,驴马上就来了。”店主出去,让羊饮足水后,一打滚,又全都变成了小孩。于是将此事偷偷地告到郡里。官府立即派人捉拿住那巫士,一顿乱棒便将他打死了。

注释

[1]魇昧:同“厌魁”。用巫术、诅咒或祈祷鬼神等迷信方法害人。 [2]绐(dài 代):欺骗。 [3]迷罔:昏乱,神志胡涂。 [4]犹:尚。 [5]河:指黄河。 [6]扬州:地名。今江苏省扬州市。 [7]絷(zhí执)枥(lì历)下:拴在马厩里。枥,马厩。 [8]少选:一会儿。 [9]嘱:此据铸雪斋抄奉,原作“祝”。 [10]暴:“曝”的本字,晒。 [11]蹄啮(niè聂)殊喧:又踢又咬,叫闹异常。 [12]着:拴置。 [13]舌强:舌根发硬,谓讲不出话。 [14]饮(yìn 印)五羊:给五只羊喝水。 [15]械杀之:谓用刑杖打死。械, 此诣刑讯的器械。

赏析

本篇言犯罪分子把妇女儿童化为驴和羊,后来被人识破,官府捕杀之。妇女儿童化为驴和羊,实不可信,然拐卖妇女儿童之事,古今多有。所谓“造畜”实质是把妇女儿童当做畜生买卖之意也。现在亦有借人家儿童哄骗钱财者,犯罪分子偷人婴儿,据为己有,然后把此儿作为道具,到都市博取同情,哄骗钱物。蒲松龄在自己的志怪小说中记载了许多当时社会新闻和传闻,社会信息丰富博大,值得深入研究讨论,从中接受深刻教训。[2]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 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