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捉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聊齋志異·捉狐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原文
孫翁者,余姻家清服之伯父也。素有膽。一日,晝臥,仿佛有物登床,遂覺身搖搖如駕雲霧。竊意無乃魘狐耶(1)?微窺之,物大如貓,黃毛而碧嘴,自足邊來。蠕蠕伏行,如恐翁寤。逡巡附體:着足,足痿;着股,股耎。甫及腹,翁驟起,按而捉之,握其項,物鳴急莫能脫。翁亟呼夫人,以帶縶其腰(2)。乃執帶之兩端,笑曰:「聞汝善化,今注目在此,看作如何化法。」言次,物忽縮其腹,細如管,幾脫去。翁大愕,急力縛之;則又鼓其腹,粗於椀,堅不可下;力稍懈,又縮之。翁恐其脫(3),命夫人急殺之。夫人張皇四顧,不知刀之所在。翁左顧示以處。比回首,則帶在手如環然,物已渺矣。
譯文
孫老翁,是我親家孫清服的伯父,一向很有膽量。一個白天,他正躺着休息,覺得仿佛有什麼東西爬上了床,接着感覺身子搖搖晃晃,如同騰雲駕霧。他心中暗想,難道是被狐狸精魘住了?便眯縫着眼悄悄地偷看,見一物大如貓,一身黃毛,卻長着綠色的嘴巴,正從腳邊慢慢地爬來。它輕輕地蠕動着,像是怕驚醒了老翁似的。一會兒,就貼到孫老翁的身上,挨着腳,腳癱;靠着腿,腿軟。待它剛剛爬到腹部,孫老翁突然坐了起來,猛地按下,把它捉住,兩手掐住它的脖子。它急得嚎叫,卻不能掙脫。
孫老翁急忙把夫人喊來,用繩子捆起它的腰,勒緊繩子兩頭,笑着說:「聽說你善於變化,今 天我在這裡盯着你,看你怎麼個變法。」說話間,它忽然把肚子縮得像細管,幾乎把繩子脫去逃掉。孫老翁大驚,急忙用力勒緊繩子。可它又鼓起肚子,像碗口一樣粗,再也勒不下去。孫老翁氣力稍一松,它又縮了下去。 孫老翁怕它跑了,叫夫人趕快拿刀來把它殺掉。老夫人驚慌地四處尋找,竟不知刀放在什麼地方。孫老翁向左搖頭,目示放刀的位置。等回過頭來,手中只剩下一個如環樣的空繩套子,而那狐狸已經不知去向了。
注釋
(1)魘(眼)狐:睡夢之中感到胸悶氣促,俗稱「壓狐子」。壓,或作「魘」。
(2)縶(zhí陟):絆縛馬足,這裡是拴縛的意思。
(3)翁:原作「公」,此據二十四卷抄本。下同。
賞析
本篇描寫孫翁捉狐的過程,結果那狐狸還是渺然而逝,其實不可信,古人對於夢境缺乏科學的理解,常常把夢境中奇怪之見聞當做實有加以傳說。在傳統文化中,狐狸的名聲總是不太好的,真實的動物狐狸不過如狗、狼之類,動物而已,言其善於變化乃是人類個體生命的意識幻覺。[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