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山陝會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聊城山陝會館位於中國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東關大街,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聊城山陝會館由旅居聊城的山西、陝西客商捐資興建,始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至嘉慶十四年(1809年)形成現有規模[1]。總占地3848平方米,坐西朝東,中軸線上有山門、戲樓、中獻殿、關帝廟和春秋閣。
歷史沿革
聊城山陝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山西、陝西的商人集資興建。至嘉慶十四年(1809年),方具之規模。其整個工程,耗費白銀60465兩6錢9分,時間持續長達66年。
聊城山陝會館建成後,歷史上先後進行過8次擴建和維修。據現存16通碑碣記載,其中第4次維修從嘉慶八年(1803年)到嘉慶十四年(1809年),歷時7載,用銀49643.43兩。
第5次維修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用銀18028.78兩。維修所用木材多來自陝西終南山,工匠多來自山西汾陽府,建築風格儘量體現其地方特色。其建成後百餘年間,每年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都演戲以娛神。
特點
會館按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的基本格局排列各組建築,強調中軸線兩側均衡對稱,突出中軸線上建築,通過屋頂的形式、面闊進深的大小、藝術構件雕刻的繁簡等來區分建築的主次級別。整組建築由山門、過樓、戲樓、南北夾樓、鐘鼓二樓、南北看樓、南北碑亭、三殿及春秋閣等部分組成,大小房屋160餘間。從山門到春秋閣三個院落逐漸增高,錯落有致,各單體建築互相連接布局緊湊。
保護措施
由於長期自然風化、雨雪侵蝕及門前道路通行等影響,部分聊城山陝會館建築物地基下沉,牆體酥裂傾斜,頂部房脊出現裂縫,屋頂的板瓦、筒瓦大部分龜裂斷裂,出現漏雨等現象,對建築木結構造成了破壞性影響。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並撥付維修經費,實施山陝會館總體修繕工程。整體保護維修工程於2014年3月正式啟動,分期實施,三大殿保護維修已於2014年完成,2016年,開展了山門、戲樓、鐘鼓二樓、南北夾樓保護維修工程。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是此次維修中的一大亮點。琉璃件化學防護與復原技術是山東省在文物維修保護工作中首次運用[2]。
視頻
===
參考文獻
- ↑ 聊城大運河畔山陝會館:二百餘年商埠繁華夢的見證,齊魯網,2016-06-15
- ↑ 聊城山陝會館——唯一保存至今的會館建築,豆丁網, 201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