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耶麦 | |
---|---|
原文名 | Francis Jammes |
出生 | 1868年12月2日 |
逝世 | 1938年11月1日 | (69歲)
国籍 | 法国 |
职业 | 现代大诗人 |
知名作品 |
《屋子会充满了蔷薇》 《我爱那如此温柔的驴子》 《膳厅》 《少女》 《树脂流着》 《天要下雪了》 《为带驴子上天堂而祈祷》 |
耶麦(Francis Jammes,1868-1938),法国诗人。1868年12月2日出生于法国西南上比利牛斯省的都尔奈,
1938年11月1日逝世于下比利牛斯省的阿斯帕伦。
除了多次去巴黎参加文学沙龙,他一生的大部分光阴都在比利牛斯山区度过。
自然主義的新潮流
耶麦的詩歌對象徵主義產生了反作用,並遵循了一種稱為自然主義的新詩潮流。它敦促回歸自然,回歸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回歸童心。
耶麦的诗严格地说却并不属于象征派,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其他光怪陆离的流派亦并不沾边,很独特,无法归类,似乎只此一家。[1]
耶麦一生生息于法国比利牛斯省的山区乡村,诗歌朴素、清新、真挚,悲喜寄托在歌咏田野自然风物中,与都市绝缘,能讓人感受到其中静穆之美,仿佛身心得到极大慰妥。
其中少女与驴是其常见的主题,这与诗人生活遭际的影响密不可分。他的一生经历简单但并不平顺,早年学业成绩不好,尝过恋爱失败的苦味,其诗集出版也很波折,还遭受到一些批评家无情的攻击蔑视,所幸当时仍有人认识到其诗的重要价值,譬如魏尔伦、纪德等,都给予他热情而无私的帮助,而里尔克、卡夫卡等都对他推崇备至。
《晨昏三钟经》(1898年)和《春花的葬礼》(1901年)[2]相继出版赢得舆论一致好评,
晚年
耶麦晚年更是声名隆盛,在詩坛上的地位终于得到认可。儘管成名,他還是滿意地留在鄉下,分享村民的日常生活。短篇小說,小說和他的回憶錄(1923年)以同樣的田園和親密語調完成了他的文學作品。當他去世時,他已經達到了二戰前一代年輕詩人的大師級身份。
作品
《屋子会充满了蔷薇》
《我爱那如此温柔的驴子》
《膳厅》
《少女》
《树脂流着》
《天要下雪了》
《为带驴子上天堂而祈祷》,其译量仅次于苏佩维艾尔。
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与曾经的实践者,我仍然非常喜欢耶麦的诗。将戴望舒与刘楠祺二人的译诗分别对照,细细涵咏,各有千秋,戴氏译句舒缓而刘氏简练,皆能传达耶麦诗的神韵。戴望舒译完耶麦七首诗后,曾在《译后记》中称:“他是抛弃了一切虚夸的华丽、精致、娇美,而以他自己的淳朴的心灵来写他的诗的。从他的没有辞藻的诗里,我们听到曝日的野老的声音,初恋的乡村少年的声音和为禽兽的谦和的朋友的圣弗朗西思一样的圣者的声音而感到一种异常的美感。这种美感是生存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上,但我们适当地、艺术地抓住的。”这已很能说明耶麦诗的艺术特色了。这批耶麦的中文译诗最初发表于《新文艺》文学月刊上,《新文艺》创刊于一九二九年九月,数月后即停刊,距今算来已八十五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