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者 |
者(拼音:zhě),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此字本義指燃燒。後主要借用作特指代詞。如今一般認為已虛化為助詞。用在動詞、形容詞及其詞組後,相當於現代漢語裡的"的",表示從事這一動作或具有某種屬性的人或事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者
拼音; zhě
部首; 耂
五筆; ftjf
倉頡; jka
鄭碼; bm
字級; 一級字
注音; ㄓㄜˇ
平水韻部; 上聲二十一馬
總筆畫; 8
四角號碼; 44600
統一碼; 基本區 U+8005
結構; 上下結構
造字法; 會意字
字源演變
初為象形字。甲骨文上邊是架起的木柴,下邊從火,小點象徵火星,後加區別性飾筆"A"或"B"。西周時,飾筆"D"或作"E";春秋時或作其。戰國時此字異形頗多,僅《侯馬盟書》就多達數十種。其區別主要表現有二:一是下面的區別性飾筆作"D"還是作"E",有少量的作"I"、"J"或"K"、"L"、"M";二是上面的木形奇形怪狀,變化多端。繁者作"N"、"O"、"P"等,簡者作"Q"、"R"、"S"、"T"、"U"等。隸變後楷書作者,或簡作"V"、"W",並未取得主流地位。
舊字形者字下部構件作白(zì),全字九筆;今字形作日,全字八筆。本義為燃燒。後主要借用作特指代詞。如今一般認為已虛化為助詞。其實,這種加"者"的用法比不加的有強調作用,作為虛化處理,不足以體現說話人的情味。用在動詞、形容詞及其詞組後,相當於現代漢語裡的"的",表示從事這一動作或具有某種屬性的人或事物,可譯為....的(人、事、東西、地方)。《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用在時間詞、名詞後,或陳述句、判斷句的主語後,或複句的前一分句後,表示時間或從事某項工作、具有某種信仰及傾向的人或事物、動作、情況等,可譯為……的時候,叫……的人,叫……的東西,……的動作,……的情況等,也可不譯《列子·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