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老面馆(赵明瑶)

老面馆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老面馆》中国当代作家赵明瑶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老面馆

江面水乡总是带着“软”的,吴侬软调、青砖绿瓦、小桥人家,碧绿的水涓涓流淌,流进每一个江南人的心房。

李叔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西安人,有着一手拿手的陕西硬菜——油泼面。热油浇在面上,香味被激发得瞬间犹如所向披靡的将军势不可挡地冲在军队的最前方,那一刻面是烫的,心也是烫的。

而这道陕北硬菜却在八年前开到了“软乡”里。

李叔的儿子李想毕业后留在了南方发展,即使电话里总是报喜不报忧,但李叔也深知年轻人在异乡生活不易。于是,在李想工作的第二年,李叔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儿子身边,与他一起来的,还有李叔在陕北开了二十多年的“老面馆”。

东天边还未亮,“老面馆”店门前的灯却早已明亮起来了。店内七八张桌子坐满了客人——都是早些年南下的打工人。李叔系着围裙,身影在后厨转个不停。

店门再一次被推开,一声雄厚的声音闯进了每个吃面人的耳朵里:“老李,老样子,牛肉面!”

李叔从后厨里递出一张马扎儿:“没地了,先坐这个。”

又有人笑着从面碗里抬头:“老高,又吼秦腔呢。”

被叫老高的人摇摇头:“今天不吼,今天没劲。等吃完饭再蓄蓄劲。”

一位刚吃完面的中年男子侧坐着身子,抽了张纸巾抹嘴:“大伙儿都觉得老李的油泼面好喝,偏你爱喝牛肉面。嘿!反调唱的怪起劲儿。”

老高端着个马扎儿找了个空地儿坐:“我还奇怪嘞。我一个正宗的渭南人,偏就爱牛肉面这个味儿!”

吃面的人都笑:“那你就是不'正宗’了!”

后厨的帘子被撩起来,李叔端着牛肉面过来:“快!”

老高从马扎儿上窜起来:“来喽!”

吃面先喝汤。老高拿起筷子拨了拨面,沿着碗边吸了一大口,又烫又鲜。

“好喝!”

这才挑起一筷子吃进嘴里。

“哎,老李,”挑起面的筷子又抻了抻,“今天怎么那么高兴?有啥好事了?”

李叔一直扬着的嘴角又扬的高了些:“这么明显吗?”

“不明显!眼边的褶子都能夹蚊子啦。”

“嘿嘿!”李叔笑了两声,“也没啥,儿子要回家了。”

“回家?李想不昨儿才来过吗?就这么想儿子。”

“傻!是李想要辞掉工作回来陪老李了!”

老高笑着说:“那不正好,我还能喝到小李的手艺。”

李叔的笑容突然显的局促起来,他双手放在围裙上搓了搓,又搓了搓,才对老高道:“我们……是回陕北……”

老高吃面的手一顿。

老面馆所有人的动作都一顿。

半年前的一天,李想回到老面馆帮忙,在去储货间拿面粉的时候又看到挂在墙上的挂历。李叔每年都会挂,每次李想去储物间也都能看到,但这一次“想翻一翻”的念头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强烈。

挂历很厚,从李想工作的那一年直到今天,总共八年。这厚厚的八年是李想在异乡摸爬滚打的八年,也是李叔远离陕北的八年。八年,与人的一生比起来并不是很长,但李想总觉得太远了,远到他已经忘掉了大唐不夜城的夜景,也忘记了陕北“老面馆”的味道。

最终,鸟儿决定归家了。

那天老高的秦腔还是没能吼起来,牛肉面也没能把他的劲儿蓄上。他一声不吭的吃完面,又一声不吭的走出了面馆。

又过几天,老高在吃面的时候碰到了李想。

“小李,咋想着要回陕北了?”

“也没想啥,就是觉得心走的远了些,也该回家了。”

老高愣愣的;“确实走的远了些……”

回家的日子是个难得的晴天,李叔把所有的东西装进箱子,最后又拆下了刻着“老面馆”的木匾牌,拿湿布擦了擦,“咱们今天回家。”

李想来催李叔上车,李叔站在店门口:“再等会,再等会。”

“高叔还没来?”李想掏出手机,“要不我打个电话问问?”

李叔按住他拿手机的手:“不用,一会就来了。”

日头一直升到了头顶,却仍不见老高的身影。

李叔跟在李想后头,一步三回头,坐进车里。

跟吃面那天一样雄厚的声音突然响起:

“别离了汉宫泪涟涟 ——怎忍朝汉室锦绣河山——无端歹贼弄朝权——汉刘王忒煞懦软——”

那天没唱的秦腔终是在今天吼起来了,一直伴着汽车驶离视野

耳边秦腔的声音渐小,李叔正欲伤感,微信提示来了视频电话,李叔接通。

“哎呀,小李,你车开的太快了,我这也还没吼完呢!老李?老李!听我先吼完啊……”

“文官臣济济全无用——武将们森森也是枉然——却要奴红粉去和番——臣僚啊于心怎安——”

经过手机电流的秦腔依旧响亮,甚至因为在封闭的车厢里而震天响。

李叔把视频静了音,屏幕里动作夸张、寂静无声的老高显得格外滑稽。

前面开车的李想憋着笑:“《昭君出塞》?高叔这是要将你这个'昭君’送走啊?”

李叔面无表情,一把将手机反扣在座椅上,声音硬邦邦的。

“不是!”[1]

作者简介

赵明瑶,女,国花学校高三求是部18班学生,喜欢阅读、写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