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老子道德经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老子道德经注》,《老子》的重要注本。王弼注。《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经籍志》、《艺文志》等历代史志中都有著录。其流传过程中有《老子注》、《玄言新记道德》、《集注老子》等不同名称,并有2卷、4卷不同的卷数,但其内容则是相同的。主要版本有明正统年间《道藏》本、商务印书馆《四部备要》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今中华书局版《王弼集校释》亦收入,校勘注解,都比较详备。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王弼的主要哲学著作。它充分发挥了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创立了“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哲学体系。其40章注云:“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之无”,认为“无”不具有任何具体属性,是物质世界一切现象赖以存在的本体。在它那里,“无”也就是“道”,其28章注云:“道以无形无名成济万物”,于是,被老子规定为“无”又规定为“常有”的“道”,经过它的改造,摒弃了老子思想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萌芽,成为彻底的唯心主义。在此基础上,又把有无的关系视为体用、本末、多一、众寡的关系,提出无是体,有是用。其38章注云:“故虽盛业大富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以此深入论证了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贵无”哲学。还阐发了“静为躁君”的形而上学动静观,提出以静为本,以动为末。其16章注曰:“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强调作为世界本体的“无”是绝对静止的,而现象世界的运动变化只不过“静”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由此引伸出名教出于自然的政治结论,其第15章注云:“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于所用,则莫不赡矣。”17章注云:“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这一切都表现了它“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的原则,企图用自然无为的主静哲学来缓和社会矛盾。

本书在认识论上也表现出唯心论先验论的倾向,如第47章注云:“得物之致,故虽不行而虑可知也;识物之宗,故虽不见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这与王弼主张的“言不尽意,得意忘象”、“圣人体无”的神秘主义认识路线是一致的。本书与王弼的其他著作,共同开倡了中国魏晋玄学思潮,成为奠定玄学的主要理论基石。

作者简介

王弼(226—249),中国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人,汉末著名士族、诗人王粲的侄孙。自幼即好论儒道,为何晏所赏识,荐与曹爽,任尚书郎职,后因事免官。王弼在其24岁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老子注》、《老子微指略例》、《周易注》、《周易略例》及《论语释疑》等著作,在魏晋之际的“正始玄学”中,独标玄解,后来居上,在中国哲学史上发生了深远影响。

工具书的特点

1、从编辑目的而言,它主要供查考、检索而非通读[1]

2、从编排方法而言,工具书总是按某种特定体例编排,以体现其工具书性,易检性。

3、从内容而言,广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所提供的知识、信息比较成熟可靠,叙述简明扼要,概括性强[2]

视频

老子道德经注 相关视频

《道德经》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你真的读懂了吗?
《道德经》:如何成为别人一眼看不透的人?老子讲了3点

参考文献

  1. 工具书,绝不像你想的那样简单,人民数字联播网,2020-05-13
  2. 工具书的特征,豆丁网,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