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日记:难忘离别情(武立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老兵日记:难忘离别情》是中国当代作家武立金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老兵日记:难忘离别情
1978年1月21日
今天是我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任满回国的日子,也许是恋恋不舍这个战斗了三个春秋的工作岗位,也许是想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作一个告别,这一天我起床很早。
我打开大衣柜,收拾一下行装。然后摸着衣柜,情深依依,仿佛向老朋友告别似的。从衣柜上的“乔冠华”三个字,可以想见“乔老爷”在此工作时曾用过这个衣柜。据说,这个衣柜和其它办公用具都是当年驻守在开城的415团提供的。
天刚蒙蒙亮,我就走出了位于高丽王朝废址后面的志愿军代表团营地,像往日溜早一样,沿着松岳山下不宽的乡间小道,向东一路走去。
开城的早晨,寂静而安谧,偶尔能听到几声鸡啼和狗吠。路过交战双方初次谈判的会场来凤庄,再往前走,只见路边有一块块用席子遮盖的园畦,我知道那里面种植的是人参。因此附近的村子以当地特产为名,叫“人参村”。
大约走了半个小时,我来到庄严肃穆、干净整洁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我沿着石径拾级而上,一座镌刻着“永垂不朽”四个大字的汉白玉石碑映入眼帘。
在朝鲜境内,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有8座。开城烈士陵园建成于1955年3月,是安葬志愿军烈士人数最多的陵园。陵园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建有4层24个合葬墓,15236名志愿军烈士长眠在这里,其中有名烈士10084名,无名烈士5152名。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历时9天的第三次战役突破了“三八线”,占领了汉城,将敌人驱至“三七线”以南地区。此战歼敌19000余人,志愿军伤亡8500人,大部分都安葬在这个陵园。
在陵园东侧的山坡上,有姚庆祥和丁明两位烈士的墓冢。姚庆祥是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的军事警察排长,1951年8月在板门店执行巡逻任务时遭敌袭击而壮烈牺牲,被授予“和平战士”称号。丁明是新华社记者,在1951年9月参加停战谈判工作时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每逢清明节和志愿军入朝纪念日,我们与朝鲜人民军代表团都要给志愿军烈士扫墓,敬献花圈。另外,我和我的战友们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散步到这里走一走看一看。
今天,我独自一人静静地踏着青石地面,脚步是那么的轻缓,生怕惊扰了熟睡的英烈们。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生前是什么模样,但我知道他们是革命前辈,他们牺牲时都穿着志愿军服装。我抚摸着墓碑,默读着碑文,脑海里浮现出志愿军和敌人英勇作战的情景:黄继光舍身堵敌人碉堡的枪眼,邱少云被敌人的燃烧弹活活烧死,王成手拿步话机高声喊道“向我开炮”……
我和电影《英雄儿女》王成的原型之一赵先友是一个老部队的,他就牺牲在开城附近的红山包。1951年10月6日,敌人在飞机、大炮、坦克支援下向板门店正南约5公里的67高地疯狂反扑,我582团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在战友全部牺牲的情况下,用步话机呼喊团长“向我阵地开炮”。英雄的鲜血染红了67高地,从此这个高地便叫作“红山包”。582团的英勇事迹被巴金先生写进了小说《团圆》,后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
此时,作为年轻的志愿军战士,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今后我不能经常来看望你们了,也可能这是我最后一次到这里瞻仰。不过,你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已铭记在心,我会好好地学习,好好地传承。是你们保卫了祖国安全,是你们挺起了民族脊梁,是你们维护了世界和平,你们的伟大精神会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我驻足良久,深情凝望,晶莹的泪花从我的脸颊缓缓滑落……我双脚并拢,挺起身板,举手向志愿军烈士敬礼。这是第几次敬礼?我记不得了,但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给开城烈士陵园的志愿军烈士敬礼!
这天晚上,我怀着依依惜别之情,离开了朝鲜古都开城,离开了停战村板门店,离开了朝夕相处的战友,准备从平壤乘国际列车回国。[1]
作者简介
武立金,原总参某部副局长,天津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