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公社里的岁月(怡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老公社里的岁月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老公社里的岁月》中国当代作家怡悦的散文。

作品欣赏

老公社里的岁月

有一天微信里冒出了一条消息,初中同学邀请我加入“87届老公社同学群”,虽然极为反感当下正时兴的各类性质的群的加入邀请,但看是同班同学,我便不加思索地就接受邀请了。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习惯:为节省时间,尽量少在任何群里聊天。每天到了睡觉的时候,加入的多个群都是几十至几百甚至上千条未读信息,没空阅读就只有直接删除。我偶尔也进到老公社的群里看看,发现群里的人数已经增加到了几十号,同学们聊着生活八卦、追忆着嘻嘻哈哈的往事、更多的是不失时机地以“初恋”为糖衣炮弹轰击他人娱乐大家,开炮的和被轰的似乎总乐此不疲。几个月后在众多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聚会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16年10月3日,在离开老公社整整三十年后,我与三十多位同学一起走进了曾经生活了两年的地方,走进那记忆中的微型校园:都昌县东山老公社。一同前往的还有都昌县最有声望的摄影师――琳子。

阔别三十年,那栋曾经记忆中神圣的老屋与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模样大相径庭!虽然已经破烂不堪成了废墟,我们依旧怀着一份浓厚的念想从东边大门踏进了那栋老屋。东面的外墙,上半部分的青砖掉下了不少,墙面上多处是好大的窟窿,倒是与别家相邻的南边墙面相对完整一些,东大门四周和顶部的砖早就坍塌,门型都没有了。大门进去就是前厅,十几个树段横亘在门前,边上的柴料应该是高生家里堆放的吧,杂物并不太多,只是凌乱不堪,我们小心翼翼地扶着木段跨过去,进到中段的天井部位,天井四周长满了绿色的杂草,那是这栋屋里现时最有生命力的异类。北边两扇门被粪土堵住了,天井往西是后厅,那里曾经是我们上课的教室,风车、水车、禾屋等一些被淘汰的农种工具东倒西歪地丢弃在那里,两边的楼板掉落得所剩无几,地面上多处是从屋顶掉下来的青瓦的碎片,想再迈进,可脚步被阻挡在满屋的灰尘和随处可见的蜘蛛网面前。眼前破败的景象,在我心中激起岁月沧桑的感叹,纵使过去的光阴不再,但三十年后的相聚,让曾经的记忆一点一滴地回放在我的脑海。

1985年,我随着教初中语文的爸爸来到老公社,那年我上初一,我们的教室就设在被称作老公社的老屋里,唯一的一个班级,一个酷似大家庭的独立的队伍。那栋老屋是我们的天下,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大都固定在那个范围内,少部分譬如洗碗洗衣服就在村东的塘沿上,那种无形的凝聚让我们一班人更加亲密无间,以致于后来我们到巴家山上初三的时候被分散得四零八落,心里好久无法适从。

老公社是一栋四叠树的老棋盘屋,在1985年那样贫穷的年代还算得上是有点特色的古建筑,三百平方的建筑面积,外墙墙角是由坚固的长方体的大块红石头砌成,红石块上面是到顶的青砖,屋顶盖的是厚厚的青瓦,雨水会顺着瓦沟流到屋檐,形成一条条雨线滴落到外墙的地面,屋中心的就流到天井里,寒冬腊月,雪水结成了冰凌,倒坠在屋檐下,颇为壮观!屋内十几根粗壮的树木支撑起两边的铺满木板的跑马楼,树的顶端是纵横交错的木椽,木椽上盖满了密密的青瓦,那时房子的一砖一瓦、一板一木看上去都非常坚固耐用,我们住得安心舒适

整栋屋子从东到西分成四个空间层次,从南到北分为三部分,大门进去是前厅,一个最空置的地方,下课了我们就在前厅和大门外三十几平方米大的操场上嬉戏,前厅北边那间房当时住着一位老爷爷和一位老奶奶,他们是煮饭师傅高生的父母,与之相邻的房间里住着男生,两间房的上部是跑马楼,也住着部分男同学。前厅南边是女生的活动场所,东南角上一支扶梯,女生顺着木楼梯上爬上去,她们就将被子铺在厚实的木板上睡觉,我们都叫打地铺,楼下中部角落里放着一张床,那是我和华琴住的,算是对教师子女的特殊照顾吧。前厅往西邻接着天井,雨天雨水的滴答声为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伴奏,谱出和谐优美的旋律!当天井四周几个大木桶里溢出来的水灌满天井的时候,我们在老师的吩咐下立刻抗洪抢险,天井南边是爸爸和弟弟的住房,我和爸爸的住房就是一板墙之隔。天井再往西是后厅,后厅是整栋楼里的核心位置,那里安放着几十张木桌,两年的时光里,我们的知识就是在那里由老师一点一点地输送到我们的大脑里的。后厅南边是男生的活动场所,西南角上一个踏板式的楼梯,楼上住着男同学,楼上还有一间房,那是班主任王纯亮老师住的,便于对调皮捣蛋的男生进行监督管理吧。后厅右边是通到西边厨房的,厨房就在屋子的西北角上,那里有一个大灶台。北边两扇小门外就是贯穿村庄东西两头的长长的青石板路,路的另一边是高生的家。每每到了要煮饭的时候,高生夫妇就从一扇门进来,随即厨房就有了我们早已习惯了的响动,上午和下午最后一节课的时候,大锅焖熟的饭飘出浓浓的香味,闻着锅巴的香,我们的肚子似乎也饥肠辘辘起来!下课哨声一响,大家就迫不及待地从书箱里拿出碗筷,再争先恐后地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高生分饭吃,按规定,每个人四两米饭,随手用勺子分出来的饭,量不尽一致,时而有同学拿着饭碗较比。

[1]

作者简介

怡悦,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