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翠微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翠微寺

 

 

 

翠微寺,原名翠微宫,位于西安长安区沣峪滦镇南浅山上的黄峪寺村是唐太宗李世民避暑养病的离宫,始建唐代初年,唐贞观十年废,贞观二十一年重修,名曰翠微宫。

翠微寺,元和中年改为翠微寺。

寺庙简介

翠微寺,原名翠微宫,位于西安长安区沣峪滦镇南浅山上的黄峪填充村,是唐太宗李世民避暑养病的离宫,始建唐代初年,唐贞观十年废,贞观二十一年重修,名曰翠微宫。元和中年改为翠微寺。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因病死于翠微宫,据传唐太宗驾崩的先天晚上还和玄奘三芷法师在宫谈了许久,太宗死后高宗李治在公卿拥戴下宫内含风殿登基,翠微宫笼山五苑,宫北开门日云霞门,有翠微殿、太子宫含风殿、宫西开金华门有安善殿,冀州进士张昌龄五期作《翠微宫颂》,唐人《题故翠微宫》诗,翠微寺倒株松?可见当时翠微寺是十分壮观的。

后来大诗人刘禹锡无有一道《翠微寺有感》,描写唐太宗游幸时的情景:

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院开。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

汤饼赐都尉,寒冰颂上才。龙髯不可望,玉座生尘埃。

寺庙文学

诗仙李白也曾与友人在一年秋末从子午峪口西行,沿清华山而南,游览了翠微寺,并写了《答长字崔少府叔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沙泉见寄》,诗曰:“初登翠微宫,复憩金少泉,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圆,饮彼后下流,结梦突溪烟,昆湖梦洋水,龙驾空茫然”。

600多年前有一位日本僧人雪村友梅曾在西安南郊终南山的翠微寺任住持,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尤为罕见。而这座今人鲜知的寺庙,曾有唐朝英主太宗李世民在此升遐,著名高僧玄奘在此居留,李白、孟浩然等大诗人因其咏唱,更是充满传奇色彩。近日,西北大学教授李健超在中日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上揭示出这奇光长掩的历史一页。

地理位置

李健超教授考证,昔日翠微寺的遗址应在现今长安区滦镇黄峪寺村。翠微寺原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命著名建筑大师阎立德设计建造的,唐太宗终老时来此避暑,玄奘也曾陪从至其弥留。

后改置为寺,唐代诗僧空上人、无可等在此驻锡,诗人李白、孟浩然、贾岛等与他们都有诗歌唱酬。公元14世纪,18岁的日本僧人雪村友梅来到中国,朝礼祖庭,寻访名宿,历尽艰险磨难,1327年元朝皇帝敕封雪村友梅为“宝觉真空禅师”的法号,住持翠微寺。作为禅宗信徒的雪村友梅为什么不去江浙禅寺而选中翠微寺驻锡?李健超考证,这与翠微寺当时仍香火不衰有关:唐末长安多数佛教寺院夷为废墟,而地处终南山的翠微寺尚无大的损毁,因此元代皇帝才敕令雪村友梅住于此寺。

此外,翠微寺在唐代为文人、名僧和诗僧驻留交游之地,雪村友梅擅长文学,为慕先贤之踪迹而来也有可能。雪村友梅是日本国越后白鸟乡(今新潟县长冈市白鸟町)人,不仅佛法高妙,留居中国22年深得汉学真谛,李健超教授在纪念陕西历史博物馆开馆15周年举行的“唐代文物与中日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雪村友梅是元代来华日僧中第一位,也是惟一在中国佛教寺院任住持的高僧。

寺名由来

翠微寺,又名永庆寺,原名翠微宫,位于西安长安区沣峪滦镇南浅山上的黄峪填充村。其前身为唐武德八年(625年)四月初所建的太和宫,贞观十年(636年)废。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为避暑而建,由将作大匠阎立德主修,五月即成,命名为翠微宫。其宫笼山为苑,气势浩大,太宗在建玉华宫诏令中说道:“近因群下之志,南营翠微,本绝丹青之工,才假林泉之势,峰居隘乎蛟睫,山径险乎焦原”,描述了建造翠微宫的状况。正门北开,名云霞门。朝殿名翠微殿。寝殿名含风殿,旁有太子别宫。正门西开,名金华门。内殿名喜安殿,与翠微宫连延500多米。此宫建成后,进士张昌龄为其作了《翠微宫颂》,深得李世民赞赏。此后,李世民每年都到此避暑。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因病死于翠微宫,据传唐太宗驾崩的先天晚上还和玄奘三芷法师在宫谈了许久,太宗死后高宗李治在公卿拥戴下宫内含风殿登基,翠微宫笼山五苑,宫北开门日云霞门,有翠微殿、太子宫、含风殿、宫西开金华门有安善殿,冀州进士张昌龄五期作《翠微宫颂》,唐人《题故翠微宫》诗,翠微寺倒株松?可见当时翠微寺是十分壮观的。后来大诗人刘禹锡无有一道《翠微寺有感》,描写唐太宗游幸时的情景(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院开,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汤饼赐都尉,寒冰颂上才,龙颜不可望,王座生尘埃)。诗仙李白也曾与友人在一年秋末从子午峪口西行,沿清华山而南,游览了翠微寺,并写了《答长字崔少府叔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沙泉见寄》,诗曰:“初登翠微宫,复憩金少泉,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圆,饮彼后下流,结梦突溪烟,昆湖梦洋水,龙驾空茫然”。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废翠微宫为翠微寺,宋太平兴国年间更名永庆寺,此后日渐湮没。金代赵秉文亦有《翠微寺》诗有“南山深锁翠微宫,寺在南山十里东”之句。

布局结构

《元和郡县志》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又改翠微寺为永庆宫”。

南宋曾一度荒废。由明弘治六年(1493年)秦王朱诚泳的记游诗及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永庆寺住持纂碑》和金代舍利塔等材料看,至少由北宋到明万历年间,永庆寺依然存在。”宫殿建筑遗址,据1984~1987年李健超、魏光、赵荣调查,位于滦镇皇峪村山间一块平台上,群众称为下营、中营、上营,平台南北长1公里,东西约0.5公里。

下营附近1公里范围内,田间地头尚留有大量唐代残砖碎瓦,有莲花纹方砖、素面方砖、粗绳纹条砖、素面条砖、莲花纹瓦当等,这些砖瓦与唐大明宫出土的砖瓦极相似,当系初唐遗物。

文化意义

此外,翠微寺还有蹲狮两尊,风格浑厚,颇似唐代雕刻,有明秦藩王宾竹道人朱诚泳《登翠微》诗残碑一块,诗云:“翠微深处翠微宫,避暑当(年)说太宗”等,更证明此处乃唐翠微宫遗址。[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