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美國獨立戰爭 (1775—1783年美國獨立的革命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美國獨立戰爭 (1775—1783年美國獨立的革命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英語: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北美獨立戰爭,是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反抗英國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以及其他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是始於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殖民地之外。 由於英國一直以來對殖民地進行剝削,對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起到嚴重阻礙作用,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北美人民奮起抗爭。始於1775年4月的萊克星頓槍聲,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傑斐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

戰爭影響

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對歐洲大陸及拉丁美洲地區的現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起了推動作用。它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近現代政治體制,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美國獨立戰爭沒有解決土地問題,也沒有解決奴隸制問題,使得獨立後的美國南北方朝着兩種不同的經濟道路發展,最終導致美國內戰(南北戰爭)的爆發。 獨立戰爭的勝利,使美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政治體制,並為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樹立了榜樣,推動了18世紀的歐洲革命。 《獨立宣言》(受啟蒙運動的影響)、1787年憲法及其所確立的新型政治體制(聯邦共和制)與三權分立,是人類文明的可貴遺產。[1]

戰爭評價

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它的勝利,給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打開了一個巨大缺口,為拉丁美洲殖民地民族獨立戰爭樹立了範例。它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聯邦總統制共和制國家:美利堅合眾國,同時又剷除了殖民時期舊制度殘餘的長子繼承法、續嗣限定法和代役稅,奴隸制契約也基本上廢除。從而解放了生產力,為美國經濟的發展開闢了寬廣的道路。 正如列寧所說:「現代的文明的美國的歷史,是由一次偉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戰爭開始的。」[2]

戰爭背景

經濟原因

英國對北美的治理

主詞條:波士頓慘案印花稅條例唐森德稅法波士頓傾茶事件 1607年,英國人來到北美大西洋沿岸,開始建立第一個殖民地弗吉尼亞。經過不斷拓殖,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人已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在此期間大批移民移居北美,其中大多數是英國人,也有不少來自歐洲其他國家。

殖民地的統治模式是依照英國政體建立的,每個殖民地都有自己的總督和議會。總督代表英國對殖民地進行統治,擁有行政、經濟和軍事大權,可以否決議會通過的法案。 英屬北美殖民地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成為經濟發展主流。同時,也存在着許多落後的經濟成分。18世紀中期,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經濟發展迅速,北部工商業發達,造船業是主要的工業部門之一;中部盛產糧食,生產的小麥和玉米都遠銷歐洲市場;南部種植園經濟盛行,黑人奴隸是種植園的主要勞動力,除生產稻米外,主要種植煙草和棉花等經濟作物。北美生產的很多產品甚至能在國際市場上與英國產品一爭高低。 英國由於工業革命的開始,除了更進一步要使北美成為原料供給地和工業品的市場外,還迫切要求毛皮貿易和西部工地。因此,英國極力阻止殖民地向西部發展,把殖民地局限於阿巴拉契亞山以東地區。英國的西部土地政策加深了殖民地和宗主國的矛盾,助長了殖民地的反英情緒。 同時,北美又是英國國內工業製成品傾銷的市場,是供應英國國內工業生產的原料基地,它保證了英國貿易額的順差,使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獲得巨額利潤;英國宗主國還採取不同的殖民統治形式,儘量割裂各個殖民地,企圖長期保持其在北美的殖民地制度。但是,由於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各殖民地內部之間聯繫的加強,獨立自主地發展統一經濟,以擺脫殖民地經濟依附於宗主國的要求日益強烈。

英國剝削的加劇

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為爭奪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英國與法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英國雖然打敗了法國,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區,但因長期的戰爭而導致財政困難。於是,英國政府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並實行高壓政策,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英國希望北美永遠做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竭力壓制殖民地經濟發展,並從殖民地搜刮更多的財富。 英國議會於1764年4月通過《殖民地通貨條例》和《糖稅法》,前者宣布殖民地發行貨幣為違法行為;後者修改了海關條例,禁止產自外國的朗姆酒進口,提高葡萄酒的關稅,對咖啡、藍靛、紡織品等貨物徵收新稅,並加大了對走私行為的打擊力度。1765年2月又通過《印花稅法》,它規定法律文件、契約文件等都要支付印花稅。 1767年,財政大臣查爾斯·湯森提出將英國的土地稅由20%減至英國15%,由此產生的差額則依靠從殖民地取得收入來加以彌補,並建議對殖民地的進口商品徵稅,這一建議獲得議會通過。《唐森德稅法》立即遭到北美殖民地的反抗,英國政府同殖民地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1773年英國議會通過了《茶葉法》,以挽救英屬東印度公司的破產。《茶葉法》允許東印度公司將茶葉直接向北美出口,每磅茶葉只徵收3便士的茶葉稅,東印度公司的茶葉不通過英國或北美批發商,而是通過其指定的代理商出售。這樣做就使得東印度公司在殖民地的茶葉銷售價格較低,殖民地的守法商人和走私商人都無法與英貨的代理人競爭,從而壟斷殖民地的茶葉市場,這種壟斷只利於效忠英國的商人。 《茶葉法》遭到堅決反對,殖民地人民阻止卸貨或者封存茶葉,尤其是波士頓人在亞當斯的領導下,於1773年12月16日,在波士頓灣夜襲了3艘茶船並將價值約9000英鎊的90000磅茶葉傾入海中,這就是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

英國議會通過了一系列懲罰性的法令:《波士頓港口法》、《馬塞諸薩政府法》、《司法法》和《駐營法》,接着,英國議會又通過了《魁北克法》。這些法令規定了關閉波士頓港並禁止其沿海貿易;改變馬塞諸薩殖民地的特許狀,以任命的參事會取代選舉產生的參事會。加強總督的權力;被控在鎮壓騷亂或執法過程中犯有殺人罪的人可在英國審訊;英軍可自由駐紮在旅館或無人居住的建築物中;把密西西比河以西和俄亥俄以北的土地併入加拿大。這些強制法令嚴重侵犯了殖民地人民的權利和自由,被稱為「不可容忍的法令」,它們剝奪了殖民地人民的政治和司法權利,《魁北克法》加劇了北美殖民地人民在宗教上與英國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了英國同殖民地人民之間的矛盾,激起了他們的聯合反抗。 1774年9月,在費城召開了第一屆大陸會議,大陸會議是北美殖民地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朝着全國性地方政權方向發展的開始。會議宣稱強制法令是違憲的,拒絕服從,號召殖民地組織軍隊,中斷同英國的一切貿易,會議還起草了《權利宣言和怨由陳情書》,向國王遞交了請願書,但沒有公開提出獨立的要求,承認英國議會有權管理北美的商業。大陸會議還成立了大陸協會,對英國進行貿易抵制。 面對北美殖民地的反抗運動,英王及英國政府決定採取武裝鎮壓的方式,喬治三世失去了與殖民地和解的機會。

民族意識

北美民族意識的崛起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英屬北美各殖民地的經濟來往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在長期的交流、融合過程中,英語成為來自各殖民地的共同語言,逐漸產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礎上,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民族意識逐漸覺醒。18世紀上半期,啟蒙思想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得到傳播,湧現出一些傑出的思想家,如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傑斐遜。英屬北美殖民地的民族和民主意識日趨增強。 隨着法國、西班牙在北美勢力的衰退、印第安人對殖民地居民威脅的減少,英國決定在北美部署常備軍,而且把駐軍規模由5000人擴大到10000人。1765年英國頒布《駐軍條例》,要求殖民地為英軍提供住房以及所需物資。殖民地的居民認為駐軍增加了他們的負擔,是把原本應該由英國負擔的軍費開支轉嫁到了自己頭上。另外外部威脅已大大減少,殖民地的居民認為駐軍就更無必要,他們就懷疑駐軍是針對他們的。 1770年3月5日,在波士頓市,英國駐軍士兵對抗議群眾開槍,打死數人,製造了「波士頓慘案」,激起了當地反英情緒的高漲,總督被迫從波士頓撤出軍隊。

戰爭起因

1775年4月19日,駐波士頓英軍托馬斯·蓋奇及其英軍前往列克星敦,企圖逮捕波士頓的反英領導人亞當斯等人並摧毀民兵基地康科德的軍械庫,往返途中在萊克星頓附近遭民兵伏擊,損失286人。萊克星頓之戰揭開美國獨立戰爭序幕。 1775年5月10日,第二次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會議仍希望避免與英國徹底決裂,會議通過了《橄欖樹請願書》,表示仍效忠英王,向他保證「我們無意結束我們之間長期的和幸福的存在的聯合」,喬治三世再次拒絕接受它,卻頒布詔諭,宣布殖民地處於叛亂狀態。英王派外國僱傭軍鎮壓美洲殖民地,這樣,北美殖民地徹底放棄了與英國和解的希望,走上了與英國完全決裂的獨立道路。 為了聯合抗英,北美第二次大陸會議於6月14日決定,建立各殖民地聯合武裝力量即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總司令。

戰爭經過

第一階段 主詞條:提康德羅加之戰、邦克山戰役、魁北克戰役、波士頓戰役、沙利文島戰役、華盛頓堡攻城戰、特倫頓戰役、普林斯頓戰役、哈林高地戰役、懷特平原之戰、本寧頓之戰、哈伯德頓戰役、奧里斯卡尼之戰、白蘭地溪戰役、弗里曼農場之戰、泡利戰役、日耳曼敦之戰、薩拉托加大捷、蒙茅斯戰役

1775-1778年為戰爭的第一階段,主戰場在北部,英軍占據優勢。戰爭開始後,英軍主動進攻,企圖迅速撲滅殖民地的革命烈火。其總的戰略是:海軍控制北美東部沿海,以陸軍分別從加拿大和紐約南北對進,打通向普蘭湖、哈得孫河谷一線,以孤立反英最堅決的新英格蘭諸殖民地,然後將其他殖民地各個擊破。大陸軍因力量薄弱,除戰爭初期遠征一次加拿大外,基本上處於守勢,採取待機破敵,爭取外援的方針。 1775年5月,各殖民地民兵主動進攻,並圍困波士頓。6月17日,殖民地民兵在波士頓外圍邦克山戰鬥中首戰告捷,殲滅英軍1000人。

1776年3月,威廉·豪指揮的英軍被迫從波士頓撤至哈利法克斯待援。8月底,豪率英軍3.2萬人,在海軍艦隊配合下進攻紐約。華盛頓率1.9萬人與英軍打陣地戰,結果損失慘重,被迫於11月率餘部5000人撤往新澤西,英軍占領紐約。當年聖誕節前夕和新年之夜,華盛頓利用英軍疏於戒備之機,奇襲特倫頓和普林斯頓得手,俘敵近千人,士氣大振。

1777年夏,約翰·伯戈因率7000英軍從加拿大南下,企圖與豪會師。但豪未按計劃北上,反而率軍1.8萬南下,於9月奪取了大陸會議的所在地費城。伯戈因孤軍深入,行至薩拉托加地域時,遭到1.2萬美軍和游擊隊的圍攻,5000英軍被迫於10月17日向美軍投降。 薩拉托加戰役成了這場戰爭的轉折點,促使法國、西班牙、荷蘭先後對英宣戰。形勢的變化,迫使英軍於1778年6月放棄費城,決心退守紐約。隨之,北部戰爭便出現了僵持的局面。以薩拉托加大捷為標誌,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主戰場逐步轉向南部地區。

第二階段 1779-1781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主戰場轉到南部,美軍以弱勝強。英軍新任統帥克林頓上任後,利用南部「效忠派」較多和靠近西印度群島的有利條件,調兵遣將,決心將英軍主力轉移到南部,企圖對美南部諸州各個擊破,並依託沿海基地和紐約遏制北部。 北美大陸軍則力圖與法國陸海軍配合,控制沿海基地,同時積極開展游擊戰,打破英軍的計劃。

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1778年6月法英開戰,西班牙也於1779年6月對英作戰。年底,英軍攻取佐治亞州首府薩凡納,揭開了在南方發動強大攻勢的序幕。

1779年秋,南方美軍司令林肯會同德斯坦指揮的法國艦隊進攻南部英軍主要基地薩凡納,受挫。

1780年春,克林頓率領1.4萬英軍對查爾斯頓實施陸、海兩面包圍,迫使林肯部5000餘人投降,並繳獲軍艦4艘,使美軍遭受了整個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損失。事後,克林頓率英軍一部回師紐約,留下康沃利斯指揮7000英軍控制南方陸地和沿海。這就為南部民兵游擊隊活動提供了方便。大陸會議委派格林為南方美軍司令,諧同摩根到南方開展游擊戰,先後於1781年1月和3月,在考彭斯和吉爾福德等地大勝英軍,迫使英軍從內地向沿海撤退。同年8月,康沃利斯率南方英軍主力退守弗吉尼亞半島上的約克敦。10月19日,華盛頓統率美法聯軍一萬六千餘人對約克敦實施圍攻,殲滅英軍主力七千餘人,取得了這次戰爭的決定性勝利。約克敦戰役勝利導致了英國內閣的倒台。 俄國於1780年聯合普魯士、荷蘭、丹麥、瑞典等國組成「武裝中立同盟」,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1780年12月荷蘭進一步加入法國方面對英作戰。

1781年的吉爾福德之戰中,英軍傷亡慘重。在大陸軍和民兵的持久消耗下,英軍漸感力量不支。

1781年4月,英軍在康沃利斯率領下,實行戰略收縮,向北退往弗吉尼亞。8月,康沃利斯率7000名英軍退守弗吉尼亞半島頂端的約克敦。此時在整個北美戰場英軍主要收縮於紐約和約克敦兩點上。

1781年8月,華盛頓親率法美聯軍秘密南下弗吉尼亞,與此同時,德格拉斯率領的法國艦隊也抵達約克敦城外海面,擊敗了來援英艦,完全控制了戰區制海權。9月28日,1.7萬名法美聯軍從陸海兩面完成了對約克敦的包圍。 在聯軍炮火的猛烈轟擊之下,康沃利斯走投無路,於1781年10月17日即伯戈因投降的第四個周年紀念日,請求進行投降談判。10月19日,8000名英軍走出約克敦,當服裝整齊的紅衫軍走過衣衫襤褸的美軍面前一一放下武器時,軍樂隊奏響了《地覆天翻,世界倒轉過來了》的著名樂章。 約克敦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鬥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