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罗香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香林
原图链接[ 来自网络图片]
出生 1906年
逝世 1978年
国籍 中国
母校 清华大学
职业 历史学家
信仰 基督教

罗香林 [1]>

  • 罗香林(1906年-1978年),字元一,号乙堂,广东兴宁宁新镇水楼村人。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著名学者。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生平著书41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他首创族谱学,乃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犊学之后,开拓了历史研究新领域;其《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基础。抗日战争期间,罗香林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费尽心力,将馆藏善本与重要图籍,舶运至柳州石龙,之免罹战火。罗香林毕生献身学术,尽瘁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享誉中外文史学界,梅州八贤之一。

人物经历[2]>

  • 1906年 生于广东省兴宁县宁新镇。
  • 1924年夏,罗香林在本县兴民中学毕业后,即到上海就读承天英文学校。
  • 1926年夏,他从上海政治大学考入北京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兼修社会人类学。
  • 1930年夏,清华大学毕业后,即升母校研究院。专治唐史与百越源流问题,兼肄业燕京大学研究院。
  • 1931年 入燕京大学历史研究所。
  • 1932年2月,他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到华南考察民族问题。接着赴广东考察客家文化与社会组织。10月任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纂修。后任副教授,讲授方志研究,兼编学校《中文研究》月刊。年末他整理其历年收集的客家资料,著《客家研究导论》并出版。以后,他又撰写《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编》、《客家迁移及分布地图》,进一步探讨客家根源转徒与具体分布,被学术界誉为客家总问题专家。
  • 1932年,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纂修。
  • 1934年,任教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同年九月兼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 1936年,任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山大学副教授,讲授史学。他与馆中同仁创办《广州学报》季刊与《书林》半月刊。
  •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在大亚湾登陆,他画夜简选馆藏善本与鹭图书,舶运桂林,珍贵图书幸免战火。
  • 1939年春,全家抵重庆。不久他赴云南微江任中山大学教授兼研究院指导教授。翌年,中大由滇迁返粤北,他抵桂林考察文物古迹,于西山观音峰发现唐代摩崖佛像及有关石刻。此发现对他后来研究佛教从印度循海道传人越南与两粤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著成《唐代之光孝寺》与《桂林摩崖佛像》。
  • 1940年,编撰“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
  • 1941年,于紫金忠霸孙桂香家索阅《孙氏族谱》,经研究此乃与孙中山上代有关的唯一族谱。编撰《国父家世源流考》。同年,发起“中国史学会”。
  • 1945年,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省立文理学院院长。
  • 1947年至1949年,任广州国民大学特约教授。
  • 1949年,在香港广大书院,新亚书院和香港大学任教。
  • 1949年,他全家移居香港。
  • 1951年后,先后任香港大学兼任教师、讲师、中文系主任、教授、东方文化研究院主任、亚洲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 1956年至1968年任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更曾出任系主任。
  • 1966年,他用英语发表《中国族谱研究》演讲,开启当代学术研究新课题之先河。
  • 1968年,任期满,港大赠他以终身名誉教授。
  • 1969年,任香港珠海书院文学院院长及中国文史研究所所长。
  • 1969年起直至1978年逝世,任香港私立珠海书院院长、中国文史研究所所长、基督教崇真会副会长、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会长。

家庭情况

  • 兴宁罗氏,自元代其祖“小九公”从江西赣州宁都迁至广东兴宁定居,人口不断繁衍,子孙遍及海内外。这个家族中最有盛名的罗师扬和罗香林。
  • 罗幼山,家名曜生,号师扬,晚号希山老人,原籍兴宁县东门外水楼村石陂窝。教育家,革命先贤,学者。终年六十六岁。其遗著幼子罗香林编成《希山丛书》。
  • 罗香林,字元一,号乙堂,1906年生于广东兴宁。罗师扬之幼子。1926年考取清华大学,从师陈寅恪、顾颉刚,致力于民族史研究。罗香林,他是一位史学家、华侨史专家和客家学研究奠基人。
  • 罗香林的妻子朱倓,她的父亲是曾任过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的朱希祖。朱倓曾在民国时期出任文化部门要职,当时还在广州建立了第一个妇女联合会。结婚后,她甘心牺牲自己的事业,一心一意做贤内助,带孩子,打理家中一切。罗香林的学生都不叫她师母,而是尊称她为“先生”。
  • 罗香林在香港大学教书期间,很多内地的读书人来找他,而他也从不推辞,总是给予各种经济上的帮助,而这一切基本上都是由其妻子朱倓先生负责。据说先生手头有一个本子,记满了各种对外的经济援助,具体的数目,教授和先生都不记得了,要查本子才知道。
  • 罗香林,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四个儿子分别名为:文、武、成、康,女儿名渝;除了罗成幼年夭折外,剩下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多是香港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现在他们都在外国。
  • 大儿子罗文,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历史系的退休教授。
  • 二儿子罗武,是美国医学科学院的院士,擅长内科。
  • 三儿子罗成,幼年夭折。
  • 四儿子罗康曾在香港当过多年的中学校长。
  • 女儿罗渝是神学博士,也曾在香港从事与教会有关的工作。
  • 罗桂诗,1942年出生,罗师扬之孙子,罗香林之侄,暨南大学退休教授。他自小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受到了家学渊源的影响。

学术贡献

  • 由于受其先父罗师扬的影响,于1928年秋辑录客家歌谣《粤东之风》后,即有意于研究客家历史与文化。名师陈寅恪引导他从客家族谱人手进行研究,李济传授给他体质人类学的测量方法,并现场取出人种测量器,对罗香林的头部进行测量,测出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客籍人。
  • 罗香林从1930年开始着手征集客家谱乘,并在广东各地报章上刊登《征集客家史料启示》。1932年5月之前,他完成了《家谱族碟中客家之源流》的搜集。同年9月,罗香林离开清华大学后,南下广州,任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纂修。不久,罗香林接受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顾颉刚、洪煨莲的委托,专门编辑《客家史料丛刊》。
  • 他一面与北平协和大学解剖学教授史蒂芬生一道,每天到驻广州的教导师第一团团部,对士兵进行现场测验;另一方面,则广泛搜集族谱等客家文献资料。1933年12月,他终于撰成《客家研究导论》。该书在此前客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证了“客家为汉族里头的一个支系”,并对客家的源流、分布、语言、特性等作了全面的阐述,被当今学界视为客家学奠基之作,他也因此被公认为客家学研究大师。
  • 罗香林在构建客家学的基本架构时,对于生活在祖国西部的四川客家的源流和分布作了全面的阐述。该书以民国年间“现行的县区为单位”,对四川省的客家分布作了这样的勾画:“四川一省,亦没有纯客住县,惟非纯客住县则较湖南为多,计有:涪陵、巴县、荣昌、隆昌、泸县、内江、资中、新都、广汉、成都等十县……这些地方的客人,都是清初自粤赣二省迁去的,亦与湘赣系人杂居。”
  • 罗香林的这一判断,系根据康熙末年入川移民的文献资料,以及从原乡和四川所能搜集到的谱牒资料作出的。罗香林特别提到,在四川族谱搜集方面,他从一位名叫陈晓钟的新都桂湖人处,得到过一部桂湖新都《陈氏族谱》。罗香林在分析客家人的居住环境时,还以四川广汉作为中国客家居住区域的北部边界线,说中国客家人的居地,“大体在东亚大陆南部及其滨海小岛下自北纬18度的崖县(在海南岛)三亚街起,上至北纬31度的广汉县(在四川省)止”。尽管这一勾画与今天四川客家的分布范围有较大的出入,但是,在当年他足迹未到四川的情况下,能够作出这样的描述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他的这一阐述,终于让人们石破天惊地发现,在祖国西部的巴蜀大地上,依然生活着一群与闽粤赣客家同根同源的客家人。如果把闽粤赣比作客家的主源,那么,四川客家就是其正宗的支流

学术著作

  • 《客家研究导论》(1933年)
  • 《刘永福历史草》(1936年)
  • 《先考幼山府君年变更》(1936年)
  • 《高中本国史》(1936年)
  • 《颜师古年谱》(1941年)
  • 《国父家世源流考》(1942年)
  • 《历史之认识》(1944年)
  • 《国父之大学时代》(1945年)
  • 《客家源流考》(1950年)
  • 《国父与欧美友好》(1951年)
  • 《中国通史》(1954年)
  • 《中国民族史》(1954年)
  • 《唐代文化史》(1955年)
  • 《蒲寿庚研究》(1955年)
  • 《百越源流与文化》(1955年)
  • 《宋王台与宋季海上行朝》(1956年)
  • 《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1958年)
  • 《1842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对外之交通》(1959年)
  • 《唐代光孝寺与中印交通之关系》(1961年)
  • 《香港与中西文化之交流》(1961年)
  • 《西婆罗洲罗芳伯所建共和国考》(1961年)
  • 《流行于赣闽粤及马来西亚之真空教》(1962年)
  • 《乙堂文存》(1965年)
  • 《客家史料汇编》(1965年)
  • 《国父的高明光大》(1965年)
  • 《国父在香港的历史遗迹》(1965年)
  • 《民族学论丛》(1966年)
  • 《唐元二代之景教》(1966年)
  • 《中国族谱研究》(1966年)
  • 《中国文化论丛》(1967年)
  • 《国父的家世学养》(1972年)
  • 《傅秉常与现代中选》(1973年)
  • 《乙堂文存续编》 (1977年)
  • 《兴宁二十五家诗选》(1973年)
  • 《贤劳辑略》(1977年)

人物评价

  • 罗香林先生,是客家学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他以其浩博的学识,超凡的睿智,集客家研究之大成,并作了极为全面系统深入和独到透辟的论述,对客家学的构建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历史性贡献。对于他留给我们这份取之不尽的丰厚客家研究遗产,我们应好好珍惜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沿着以他为代表的前辈学者所开创的轨迹,不断将客家研究事业推向前进。
  • 罗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导论》是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客家研究奠基之作。它第一次把客家的形成与中国历史上的移民运动相联系,并把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系的概念,认为客家族群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汉民族内部的一个系统分明、具有独特个性的支系即“民系”。从而彻底驳斥了某些人对客家人的恶意中伤,澄清了不少人对于客家人是否为独立民族的模糊认识。在研究方法上,罗香林先生开创了把历史文献与方志和族谱等民间文献相结合,把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的研究方法。

参考资料

  1. [1]罗香林的个人简介
  2. [2]罗香林 简历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