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罗香林」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罗香林(1906~1978)字元一,号乙堂。1906年生于广东省兴宁县宁新镇。1924年夏毕业于本县兴民中学,到上海就读承天英文学校…”)
 
 
行 1: 行 1:
 罗香林(1906~1978)字元一,号乙堂 。1906 年生于广东省兴宁县宁新镇 。1924 年夏 毕业于 本县兴民中学,到上海就读承天英文学校 。1926 年夏从上海政治大学考入北京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兼修社会人类学 。1930 年夏,清华大学毕业后,即升母校研究院 专治唐史与百越源流问题,兼肄业燕京大学研究院 。1936 年任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山大学副教授,讲授史学 与馆中同仁创办《广州学报》季刊与《书林》半月刊 。1945年11月1日至1946年7月1 日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 [1]  。1949 年全家移居香港,先后 书院、香港大学 校任教 [2]  。罗香林 生是中国 名的 历史学家 民族学家 客家学的奠基人,是 现代人文社会学 术界 杰出人物 。 [3]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罗香林
 +
| 图像    =
 +
[[File:罗香林.jpg|缩略图|center|[https://gss0.bdstatic.com/94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c0%3Dbaike80%2C5%2C5%2C80%2C26/sign=bb70af1341a98226accc2375ebebd264/cb8065380cd79123c769b912af345982b3b780ce.jpg  原图链接][ 来自网络图片]]]
 +
| 出生日期 = 1906年| death_date = 1978年
 +
| 国籍    = 中国
 +
| 职业    = 历史学家
 +
| 母校    = 清华大学
 +
| 信仰    = 基督教
 +
}}
 +
<big>'''罗香林 '''</big><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63220906469975764.html ]罗香林的个人简介 </ref>><br>
 +
* 罗香林(1906 年-1978 字元一,号乙堂 ,广东兴宁宁新镇水楼村人。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早 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著名学者。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生平著书41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他首创族谱学,乃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犊学之后,开拓了历史研究新领域;其《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基础。抗日战争期间,罗香林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费尽心力,将馆藏善本与重要图籍,舶运至柳州石龙,之免罹战火。罗香林毕生献身学术,尽瘁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享誉中外文史学界,梅州八贤之一。<br>
 +
== 人物经历<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5/0e7d90k41g9stbs.html ]罗香林 简历 </ref>><br> ==
 +
* 1906年  生于广东省兴宁县宁新镇
 +
* 1924 年夏 ,罗香林在 本县兴民中学 毕业后 到上海就读承天英文学校
 +
* 1926 年夏 ,他 从上海政治大学考入北京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兼修社会人类学
 +
* 1930 年夏,清华大学毕业后,即升母校研究院 专治唐史与百越源流问题,兼肄业燕京大学研究院
 +
* 1931 入燕京大学历史研究所。
 +
* 1932年2月,他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到华南考察民族问题。接着赴广东考察客家文化与社会组织。10月任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纂修。后任副教授,讲授方志研究,兼编学校《中文研究》月刊。年末他整理其历年收集的客家资料,著《客家研究导论》并出版。以后,他又撰写《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编》、《客家迁移及分布地图》,进一步探讨客家根源转徒与具体分布,被学术界誉为客家总问题专家。
 +
* 1932年,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纂修。
 +
* 1934年,任教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同年九月兼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
* 1936年, 任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山大学副教授,讲授史学 。他 与馆中同仁创办《广州学报》季刊与《书林》半月刊
 +
* 1938年10月, 本侵略军在大亚湾登陆,他画夜简选馆藏善本与鹭图书,舶运桂林,珍贵图书幸免战火。
 +
* 1939年春,全家抵重庆。不久他赴云南微江任中山大学教授兼研究院指导教授。翌年,中大由滇迁返粤北,他抵桂林考察文物古迹,于西山观音峰发现唐代摩崖佛像及有关石刻。此发现对他后来研究佛教从印度循海道传人越南与两粤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著成《唐代之光孝寺》与《桂林摩崖佛像》。
 +
* 1940年,编撰“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
 +
* 1941年,于紫金忠霸孙桂香家索阅《孙氏族谱》,经研究此乃与孙中山上代有关的唯一族谱。编撰《国父家世源流考》。同年,发起“中国史学会”。
 +
* 1945年, 任广东 省政府委员兼 省立文理学院院长
 +
* 1947年至1949年,任广州国民大学特约教授。
 +
* 1949年,在香港广大书院,新亚书院和香港大学任教。
 +
* 1949 ,他 全家移居香港
 +
* 1951年后 ,先后 任香港大学兼任教师、讲师、中文系主任、教授、东方文化研究院主任、亚洲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
* 1956年至1968年任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更曾出任系主任。
 +
* 1966年,他用英语发表《中国族谱研究》演讲,开启当代学术研究 课题之先河。
 +
* 1968年,任期满,港大赠他以终身名誉教授。
 +
* 1969年,任香港珠海书院文学院院长及中国文史研究所所长。
 +
* 1969年起直至1978年逝世,任香港私立珠海 书院 院长、中国文史研究所所长、基督教崇真会副会长、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会长。
 +
== 家庭情况 ==
 +
* 兴宁罗氏,自元代其祖“小九公”从江西赣州宁都迁至广东兴宁定居,人口不断繁衍,子孙遍及海内外。这个家族中最有盛名的罗师扬和罗香林。
 +
* 罗幼山,家名曜生,号师扬,晚号希山老人,原籍兴宁县东门外水楼村石陂窝。教育家,革命先贤,学者。终年六十六岁。其遗著幼子罗香林编成《希山丛书》。
 +
* 罗香林,字元一,号乙堂,1906年生于广东兴宁。罗师扬之幼子。1926年考取清华大学,从师陈寅恪、顾颉刚,致力于民族史研究。罗香林,他是一位史学家 华侨史专家和客家学研究奠基人。
 +
* 罗香林的妻子朱倓,她的父亲是曾任过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的朱希祖。朱倓曾在民国时期出任文化部门要职,当时还在广州建立了第一个妇女联合会。结婚后,她甘心牺牲自己的事业,一心一意做贤内助,带孩子,打理家中一切。罗香林的学生都不叫她师母,而是尊称她为“先生”。
 +
* 罗香林在 香港大学 教书期间,很多内地的读书人来找他,而他也从不推辞,总是给予各种经济上的帮助,而这一切基本上都是由其妻子朱倓先生负责。据说先生手头有一个本子,记满了各种对外的经济援助,具体的数目,教授和先生都不记得了,要查本子才知道。
 +
* 罗香林,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四个儿子分别名为:文、武、成、康,女儿名渝;除了罗成幼年夭折外,剩下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多是香港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现在他们都在外国。
 +
* 大儿子罗文,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历史系的退休教授。
 +
* 二儿子罗武,是美国医学科学院的院士,擅长内科。
 +
* 三儿子罗成,幼年夭折。
 +
* 四儿子罗康曾在香港当过多年的中学 长。
 +
* 女儿罗渝是神学博士,也曾在香港从事与教会有关的工作。
 +
* 罗桂诗,1942年出生,罗师扬之孙子,罗香林之侄,暨南大学退休教授。他自小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受到了家学渊源的影响。
 +
== 学术贡献 ==
 +
* 由于受其先父罗师扬的影响,于1928年秋辑录客家歌谣《粤东之风》后,即有意于研究客家历史与文化。名师陈寅恪引导他从客家族谱人手进行研究,李济传授给他体质人类学的测量方法,并现场取出人种测量器,对罗香林的头部进行测量,测出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客籍人。
 +
* 罗香林从1930年开始着手征集客家谱乘,并在广东各地报章上刊登《征集客家史料启示》。1932年5月之前,他完成了《家谱族碟中客家之源流》的搜集。同年9月,罗香林离开清华大学后,南下广州, 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纂修。不久,罗香林接受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顾颉刚、洪煨莲的委托,专门编辑《客家史料丛刊》。
 +
* 他一面与北平协和大学解剖学 授史蒂芬生一道,每天到驻广州的教导师第一团团部,对士兵进行现场测验;另一方面,则广泛搜集族谱等客家文献资料。1933年12月,他终于撰成《客家研究导论》。该书在此前客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证了“客家为汉族里头的一个支系”,并对客家的源流、分布、语言、特性等作了全面的阐述,被当今学界视为客家学奠基之作,他也因此被公认为客家学研究大师
 +
罗香林 在构建客家学的基本架构时,对于 活在祖国西部的四川客家的源流和分布作了全面的阐述。该书以民国年间“现行的县区为单位”,对四川省的客家分布作了这样的勾画:“四川一省,亦没有纯客住县,惟非纯客住县则较湖南为多,计有:涪陵、巴县、荣昌、隆昌、泸县、内江、资中、新都、广汉、成都等十县……这些地方的客人,都 清初自粤赣二省迁去的,亦与湘赣系人杂居。”
 +
* 罗香林的这一判断,系根据康熙末年入川移民的文献资料,以及从原乡和四川所能搜集到的谱牒资料作出的。罗香林特别提到,在四川族谱搜集方面,他从一位名叫陈晓钟的新都桂湖人处,得到过一部桂湖新都《陈氏族谱》。罗香林在分析客家人的居住环境时,还以四川广汉作为 中国 客家居住区域的北部边界线,说中国客家人的居地,“大体在东亚大陆南部及其滨海小岛下自北纬18度的崖县(在海南岛)三亚街起,上至北纬31度的广汉县(在四川省)止”。尽管这一勾画与今天四川客家的分布范围有较大的出入,但是,在当年他足迹未到四川的情况下,能够作出这样的描述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他的这一阐述,终于让人们石破天惊地发 ,在祖国西部的巴蜀大地上,依然生活着一群与闽粤赣客家同根同源的客家人。如果把闽粤赣比作客家的主源,那么,四川客家就是其正宗的支流
 +
== 学术 作 ==
 +
* 《客家研究导论》(1933年)
 +
* 《刘永福历史草》(1936年)
 +
* 《先考幼山府君年变更》(1936年)
 +
* 《高中本国史》(1936年)
 +
* 《颜师古年谱》(1941年)
 +
* 《国父家世源流考》(1942年)
 +
* 《 历史 之认识》(1944年)
 +
* 《国父之大 时代》(1945年)
 +
* 《客 源流考》(1950年)
 +
* 《国父与欧美友好》(1951年)
 +
* 《中国通史》(1954年)
 +
* 《中国民族史》(1954年)
 +
* 《唐代文化史》(1955年)
 +
* 《蒲寿庚研究》(1955年)
 +
* 《百越源流与文化》(1955年)
 +
* 《宋王台与宋季海上行朝》(1956年)
 +
* 《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1958年)
 +
* 《1842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对外之交通》(1959年)
 +
* 《唐代光孝寺与中印交通之关系》(1961年)
 +
* 《香港与中西文化之交流》(1961年)
 +
* 《西婆罗洲罗芳伯所建共和国考》(1961年)
 +
* 《流行于赣闽粤及马来西亚之真空教》(1962年)
 +
* 《乙堂文存》(1965年)
 +
* 《客家史料汇编》(1965年)
 +
* 《国父的高明光大》(1965年)
 +
* 《国父在香港的历史遗迹》(1965年)
 +
* 《 民族学 论丛》(1966年)
 +
* 《唐元二代之景教》(1966年)
 +
* 《中国族谱研究》(1966年)
 +
* 《中国文化论丛》(1967年)
 +
* 《国父的家世学养》(1972年)
 +
* 《傅秉常与现代中选》(1973年)
 +
* 《乙堂文存续编》 (1977年)
 +
* 《兴宁二十五 诗选》(1973年)
 +
* 《贤劳辑略》(1977年)
 +
== 人物评价 ==
 +
* 罗香林先生,是 客家学 当之无愧 的奠基人 。他以其浩博的学识,超凡的睿智 集客家研究之大成,并作了极为全面系统深入和独到透辟的论述,对客家学的构建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历史性贡献。对于他留给我们这份取之不尽的丰厚客家研究遗产,我们应好好珍惜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沿着以他为代表的前辈学者所开创的轨迹,不断将客家研究事业推向前进。
 +
* 罗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导论》 具有 现代 学术意义的客家研究奠基之作。它第一次把客家的形成与中国历史上的移民运动相联系,并把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系的概念,认为客家族群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汉民族内部的一个系统分明、具有独特个性的支系即“民系”。从而彻底驳斥了某些人对客家 的恶意中伤,澄清了不少人对于客家人是否为独立民族的模糊认识。在研究方法上,罗香林先生开创了把历史文献与方志和族谱等民间 献相结合,把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 社会学 、民俗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 研究方法 。  
 +
== 参考资料 ==
 +
{{Reflist}}
 +
 
 +
== 外部链接 ==
 +
* [http://www.guoxue.com/tangyanjiu/tyjxz/lxl.htm  国学网站]
 +
* [http://www.sass.cn/bscnews.asp?NewsID=2762&amp;Csmallclassid=20&amp;zsmallclassID=33&amp;SpecialID=0 巴蜀文化]

於 2019年1月31日 (四) 17:28 的最新修訂

羅香林
原圖鏈接[ 來自網絡圖片]
出生 1906年
逝世 1978年
國籍 中國
母校 清華大學
職業 歷史學家
信仰 基督教

羅香林 [1]>

  • 羅香林(1906年-1978年),字元一,號乙堂,廣東興寧寧新鎮水樓村人。著名歷史學家、客家研究開拓者。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師從梁啓超、王國維等著名學者。歷任中山大學、香港大學、珠海書院教授,獲香港大學終身名譽教授銜。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生平著書41種,發表學術論文近300篇。他首創族譜學,乃繼甲骨學、敦煌學、簡犢學之後,開拓了歷史研究新領域;其《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匯篇》等開創性著作,為客家研究之學奠定基礎。抗日戰爭期間,羅香林任廣州中山圖書館館長,費盡心力,將館藏善本與重要圖籍,舶運至柳州石龍,之免罹戰火。羅香林畢生獻身學術,盡瘁教育,弘揚中華文化,享譽中外文史學界,梅州八賢之一。

人物經歷[2]>

  • 1906年 生於廣東省興寧縣寧新鎮。
  • 1924年夏,羅香林在本縣興民中學畢業後,即到上海就讀承天英文學校。
  • 1926年夏,他從上海政治大學考入北京國立清華大學史學系,兼修社會人類學。
  • 1930年夏,清華大學畢業後,即升母校研究院。專治唐史與百越源流問題,兼肄業燕京大學研究院。
  • 1931年 入燕京大學歷史研究所。
  • 1932年2月,他獲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到華南考察民族問題。接着赴廣東考察客家文化與社會組織。10月任中山大學校長室秘書兼廣東通志館纂修。後任副教授,講授方志研究,兼編學校《中文研究》月刊。年末他整理其歷年收集的客家資料,著《客家研究導論》並出版。以後,他又撰寫《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匯編》、《客家遷移及分布地圖》,進一步探討客家根源轉徒與具體分布,被學術界譽為客家總問題專家。
  • 1932年,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室秘書兼廣東通志館纂修。
  • 1934年,任教於中山大學歷史系,同年九月兼任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 1936年,任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館長兼任中山大學副教授,講授史學。他與館中同仁創辦《廣州學報》季刊與《書林》半月刊。
  •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在大亞灣登陸,他畫夜簡選館藏善本與鷺圖書,舶運桂林,珍貴圖書倖免戰火。
  • 1939年春,全家抵重慶。不久他赴雲南微江任中山大學教授兼研究院指導教授。翌年,中大由滇遷返粵北,他抵桂林考察文物古蹟,於西山觀音峰發現唐代摩崖佛像及有關石刻。此發現對他後來研究佛教從印度循海道傳人越南與兩粵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著成《唐代之光孝寺》與《桂林摩崖佛像》。
  • 1940年,編撰「國父家世源流考」一書。
  • 1941年,於紫金忠霸孫桂香家索閱《孫氏族譜》,經研究此乃與孫中山上代有關的唯一族譜。編撰《國父家世源流考》。同年,發起「中國史學會」。
  • 1945年,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兼省立文理學院院長。
  • 1947年至1949年,任廣州國民大學特約教授。
  • 1949年,在香港廣大書院,新亞書院和香港大學任教。
  • 1949年,他全家移居香港。
  • 1951年後,先後任香港大學兼任教師、講師、中文系主任、教授、東方文化研究院主任、亞洲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 1956年至1968年任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更曾出任系主任。
  • 1966年,他用英語發表《中國族譜研究》演講,開啟當代學術研究新課題之先河。
  • 1968年,任期滿,港大贈他以終身名譽教授。
  • 1969年,任香港珠海書院文學院院長及中國文史研究所所長。
  • 1969年起直至1978年逝世,任香港私立珠海書院院長、中國文史研究所所長、基督教崇真會副會長、國際筆會香港中國筆會會長。

家庭情況

  • 興寧羅氏,自元代其祖「小九公」從江西贛州寧都遷至廣東興寧定居,人口不斷繁衍,子孫遍及海內外。這個家族中最有盛名的羅師揚和羅香林。
  • 羅幼山,家名曜生,號師揚,晚號希山老人,原籍興寧縣東門外水樓村石陂窩。教育家,革命先賢,學者。終年六十六歲。其遺著幼子羅香林編成《希山叢書》。
  • 羅香林,字元一,號乙堂,1906年生於廣東興寧。羅師揚之幼子。1926年考取清華大學,從師陳寅恪、顧頡剛,致力於民族史研究。羅香林,他是一位史學家、華僑史專家和客家學研究奠基人。
  • 羅香林的妻子朱倓,她的父親是曾任過北京大學史學系主任的朱希祖。朱倓曾在民國時期出任文化部門要職,當時還在廣州建立了第一個婦女聯合會。結婚後,她甘心犧牲自己的事業,一心一意做賢內助,帶孩子,打理家中一切。羅香林的學生都不叫她師母,而是尊稱她為「先生」。
  • 羅香林在香港大學教書期間,很多內地的讀書人來找他,而他也從不推辭,總是給予各種經濟上的幫助,而這一切基本上都是由其妻子朱倓先生負責。據說先生手頭有一個本子,記滿了各種對外的經濟援助,具體的數目,教授和先生都不記得了,要查本子才知道。
  • 羅香林,一共生了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四個兒子分別名為:文、武、成、康,女兒名渝;除了羅成幼年夭折外,剩下的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多是香港大學畢業後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現在他們都在外國。
  • 大兒子羅文,是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歷史系的退休教授。
  • 二兒子羅武,是美國醫學科學院的院士,擅長內科。
  • 三兒子羅成,幼年夭折。
  • 四兒子羅康曾在香港當過多年的中學校長。
  • 女兒羅渝是神學博士,也曾在香港從事與教會有關的工作。
  • 羅桂詩,1942年出生,羅師揚之孫子,羅香林之侄,暨南大學退休教授。他自小喜愛中國古典文學受到了家學淵源的影響。

學術貢獻

  • 由於受其先父羅師揚的影響,於1928年秋輯錄客家歌謠《粵東之風》後,即有意於研究客家歷史與文化。名師陳寅恪引導他從客家族譜人手進行研究,李濟傳授給他體質人類學的測量方法,並現場取出人種測量器,對羅香林的頭部進行測量,測出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客籍人。
  • 羅香林從1930年開始着手徵集客家譜乘,並在廣東各地報章上刊登《徵集客家史料啟示》。1932年5月之前,他完成了《家譜族碟中客家之源流》的搜集。同年9月,羅香林離開清華大學後,南下廣州,任中山大學校長室秘書兼廣東通志館纂修。不久,羅香林接受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顧頡剛、洪煨蓮的委託,專門編輯《客家史料叢刊》。
  • 他一面與北平協和大學解剖學教授史蒂芬生一道,每天到駐廣州的教導師第一團團部,對士兵進行現場測驗;另一方面,則廣泛搜集族譜等客家文獻資料。1933年12月,他終於撰成《客家研究導論》。該書在此前客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科學地論證了「客家為漢族裡頭的一個支系」,並對客家的源流、分布、語言、特性等作了全面的闡述,被當今學界視為客家學奠基之作,他也因此被公認為客家學研究大師。
  • 羅香林在構建客家學的基本架構時,對於生活在祖國西部的四川客家的源流和分布作了全面的闡述。該書以民國年間「現行的縣區為單位」,對四川省的客家分布作了這樣的勾畫:「四川一省,亦沒有純客住縣,惟非純客住縣則較湖南為多,計有:涪陵、巴縣、榮昌、隆昌、瀘縣、內江、資中、新都、廣漢、成都等十縣……這些地方的客人,都是清初自粵贛二省遷去的,亦與湘贛系人雜居。」
  • 羅香林的這一判斷,系根據康熙末年入川移民的文獻資料,以及從原鄉和四川所能搜集到的譜牒資料作出的。羅香林特別提到,在四川族譜搜集方面,他從一位名叫陳曉鐘的新都桂湖人處,得到過一部桂湖新都《陳氏族譜》。羅香林在分析客家人的居住環境時,還以四川廣漢作為中國客家居住區域的北部邊界線,說中國客家人的居地,「大體在東亞大陸南部及其濱海小島下自北緯18度的崖縣(在海南島)三亞街起,上至北緯31度的廣漢縣(在四川省)止」。儘管這一勾畫與今天四川客家的分布範圍有較大的出入,但是,在當年他足跡未到四川的情況下,能夠作出這樣的描述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他的這一闡述,終於讓人們石破天驚地發現,在祖國西部的巴蜀大地上,依然生活着一群與閩粵贛客家同根同源的客家人。如果把閩粵贛比作客家的主源,那麼,四川客家就是其正宗的支流

學術著作

  • 《客家研究導論》(1933年)
  • 《劉永福歷史草》(1936年)
  • 《先考幼山府君年變更》(1936年)
  • 《高中本國史》(1936年)
  • 《顏師古年譜》(1941年)
  • 《國父家世源流考》(1942年)
  • 《歷史之認識》(1944年)
  • 《國父之大學時代》(1945年)
  • 《客家源流考》(1950年)
  • 《國父與歐美友好》(1951年)
  • 《中國通史》(1954年)
  • 《中國民族史》(1954年)
  • 《唐代文化史》(1955年)
  • 《蒲壽庚研究》(1955年)
  • 《百越源流與文化》(1955年)
  • 《宋王臺與宋季海上行朝》(1956年)
  • 《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1958年)
  • 《1842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之交通》(1959年)
  • 《唐代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1961年)
  • 《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1961年)
  • 《西婆羅洲羅芳伯所建共和國考》(1961年)
  • 《流行於贛閩粵及馬來西亞之真空教》(1962年)
  • 《乙堂文存》(1965年)
  • 《客家史料匯編》(1965年)
  • 《國父的高明光大》(1965年)
  • 《國父在香港的歷史遺蹟》(1965年)
  • 《民族學論叢》(1966年)
  • 《唐元二代之景教》(1966年)
  • 《中國族譜研究》(1966年)
  • 《中國文化論叢》(1967年)
  • 《國父的家世學養》(1972年)
  • 《傅秉常與現代中選》(1973年)
  • 《乙堂文存續編》 (1977年)
  • 《興寧二十五家詩選》(1973年)
  • 《賢勞輯略》(1977年)

人物評價

  • 羅香林先生,是客家學當之無愧的奠基人。他以其浩博的學識,超凡的睿智,集客家研究之大成,並作了極為全面系統深入和獨到透闢的論述,對客家學的構建作出了無與倫比的歷史性貢獻。對於他留給我們這份取之不盡的豐厚客家研究遺產,我們應好好珍惜並加以繼承和發揚光大。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沿着以他為代表的前輩學者所開創的軌跡,不斷將客家研究事業推向前進。
  • 羅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導論》是具有現代學術意義的客家研究奠基之作。它第一次把客家的形成與中國歷史上的移民運動相聯繫,並把客家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聯繫,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民系的概念,認為客家族群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而是漢民族內部的一個系統分明、具有獨特個性的支系即「民系」。從而徹底駁斥了某些人對客家人的惡意中傷,澄清了不少人對於客家人是否為獨立民族的模糊認識。在研究方法上,羅香林先生開創了把歷史文獻與方志和族譜等民間文獻相結合,把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多種學科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察的研究方法。

參考資料

  1. [1]羅香林的個人簡介
  2. [2]羅香林 簡歷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