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罗天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天益

人物简介


  罗天益(1220-1290),字谦甫,真定(今河北省保定市)人,元代医学家。

人物生平

[1][2]
  罗天益乃李杲得意的入室弟子,从其学习十余年,“十数年间,虽祁寒盛暑,亲炙不少辍,真积力久,尽传其私淑不传之妙”,故医术精湛。入元后,任御医。晚年所治患者,多为王公权贵。他著作甚众,最有代表性者为《卫生宝鉴》二十四卷。其发言造诣,酷类其师。
  其以临证实践为主,不尚空谈理论。在易水学派诸家之中,他是一位从理论到实践,尤能以临床反证理论的医学家。他的学术思想主要是承袭了李杲的脾胃理论,参以《素问》、《难经》,兼及诸家,并结合自己的长期临床医疗治验,进一步发挥而成。

学术思想

[3]
  反对春服苦寒攻下药
  金元时期,世人有服宣药以养生保健之习。认为凡人于冬三月,厚衣暖食,又近于火,致积热于内,春初若不宣泄,必生热疾。罗氏尊《内经》之旨,认为智者养生必顺四时,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至。且春时阳气生发,当少阳用事,万物向荣生发之时,惟当先养脾胃之气,助阳退阴,应乎天道以使之平,故少阳证禁下。虽有疾亦当尊仲景云大法,宜小柴胡汤和解之。
  力戒无病服药之习
  唐宋以来,世人服食药石以追求延年益寿之习日盛,时谚曰:无病服药,如壁里安柱。罗氏认为此为无稽之说,为害甚大。夫天之生物,五味备焉,食之以调五脏,过则生疾。洁古老人云:无病服药,乃无事生事。罗氏认为此诚不易之论。人之养身,幸五脏之安泰,六腑之和平,谨于摄生,春夏奉以生长之道,秋冬奉以收藏之理。饮食之有节,起居而有常,少思寡欲,恬憺虚无,精神内守,此无病之时,不药之药也。
  主张汗、下有序有度
  金元时期,世医不演求经旨,各自为法,省疾治病,不顾阴阳,滥用汗下,误人不少。罗氏传承洁古、李杲易水之学,弘扬《内》、《难》理论,遵从仲景之法,主张明辨阴阳,汗、下应有序有度。推崇仲景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之说,认为寒邪所以中人者,阳气不足之所致也。而感之有轻重,汗之者不可失其宜。以时月论之,夏月宜汗,此大法焉,然并以太过为戒。冬三月闭藏之时,无扰乎阳,无泄皮肤,使气亚夺,为养藏之道也,逆之则少阴不藏,此冬气之应也。凡有触冒,宜微汗之,以平为期,邪退乃已,急当衣暖衣,居密室,服实表补卫气之剂,虽有寒邪,弗能为害,此从权之治也。若非时而大发其汗,乃谓之逆。罗氏以伶人劳役饮冷致痞,医反复大下致死为例,指出药用之无据,反为气贼。罗氏以此告诫后学,选方用药当效法仲景,不可过量,过之则杀人,不可不慎。
  强调有病早治
  未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止传变,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原则。罗天益尤其重视早期治疗,他继承《内经》思想,认为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瘩,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若不早治,真气失所。邪方萌动,无惮劬劳,不避晨夜而即治之,则药饵针艾之效,必易为之。不然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极盛而病极,成而后施治,必难为力。
  创三焦辨证
  罗氏继承张元素、李杲学说,在脏腑辨证的启示下,颇注重三焦辨治及三焦气机调畅。罗氏不仅对三焦辨证有所发挥,而且首倡三焦寒热论治,明确将三焦作为一种辨证纲领。罗氏对寒病、热病注意区别上焦、中焦、下焦论治,而以三焦辨治热病,则重视凉血、滋阴。《卫生宝鉴•泻热门》借用三才封髓丹,提出“益肾水、滋阴养血、润补下燥”的治疗原则。实开生津、养阴、凉血之先河,尽管还不完善,但对后世温病学家确有一定的启发。后世温病的三焦辨证,源于《金匮》及《辨脉法》,提倡于刘河间、喻嘉言等;始于叶天士,完善于吴鞠通。而罗天益在辨治疾病中所提倡的三焦辨证思想,提倡三焦气机调畅的重要性,三焦病证分寒热辨证的思想,三焦病证分气血分辨证的观点,对后世温病学派三焦辨证纲领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发扬李杲学术思想,重视脾胃学说
  罗天益作为李杲的入室弟子,继李杲身后,整理刊出了多部李杲的医学著作,对传播“东垣之学”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罗氏则结合临证治验,在《卫生宝鉴》中提出劳倦所伤有“虚中有寒”和“虚中有热”不同的病机转化,前者以理中丸、健中汤等以温中散寒,后者则以调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益气健中、潜降阴火。其用药总以温补脾胃为务,主张温中健脾必以甘热,散寒温胃必以辛热,甘辛相合,则脾胃健而荣卫通,津液自行。所用方药已不局限于东垣的益气升阳诸方,而扩大使用了不少历代医家名方,如建中汤、理中汤、四君子汤、枳术丸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化裁,创制新方。这些显然比李杲之论更加条理,更切于临床实际,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作用。罗氏在重视脾胃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各个脏器对脾胃的影响。他认为各个脏器的偏强偏弱,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脾胃而发生病变,影响的情况和程度不同,所发生的病变也不同。他对某些疾病的认识,不是孤立地单从受病脏器的本身去观察,而是进一步从和它有联系的其它脏器去加以分析,体现了辨证的整体观念。

参考来源

  1. 曾勇. 罗天益学术思想举隅[J].. 河北中医,. 1985(06):4-5. 
  2. 杨景锋,任艳芸,文颖娟. 罗天益学术思想探析[J].. 四川中医,. 2014,32(06):5-7. 
  3. 杨景锋,任艳芸,文颖娟. 罗天益学术思想探析[J].. 四川中医,. 2014,32(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