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罗丹

移除 4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16年,他把自己的全部作品移交国家。
1917年11月17日,罗丹去世,享年77岁 。1。<ref> 崔钟雷主编.学生应该知道的100位世界名人 升级版:万卷出版公司,2014.07:95</ref>
罗丹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 2 <ref> 廖苾君编著.名人的座右铭: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05:127</ref>
他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3<ref> 张潜编.中外美术家的故事: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01:107</ref>
== 人物生平 ==
1916年重病。分三次(4月1日、9月13日、10月25日)将自己的作品和藏品捐给法国政府。12月24日的《Journal Officiel》 (《政府公告报》)报道了罗丹的捐赠行为,并宣告了位于毕洪宅郾的奥古斯特:罗丹国家美术馆成立。荷兰的一个委员会向罗丹订购了一尊纪念凡尔登保卫战的雕像。贝内迪(Benedite,后来的博物馆馆长)提出制作一尊加大的《保卫》雕像(1920年揭幕)。创作《埃蒂安·克雷蒙戴尔》半身像,这是罗丹的最后一件作品。
1917年1月29日,在默顿与露丝·伯雷举行结婚仪式。2月14日,露丝·伯雷去世。11月17日,罗丹去世。11月24日,葬礼在默顿举行。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于同时举行了弥撒,亚历山德拉王后出席了仪式。 4<ref> (法)安托瓦内特·诺曼德·罗曼著;蔡莲莉,顾珏弘,贾彤译.罗丹: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04:397-402</ref>
== 主要作品 ==
'''相信上帝的力量'''
罗丹信奉上帝的存在,他也十分乐意传播上帝的旨意。罗丹的雕塑以独特的形式表达宗教思想,既要表现人类对上帝的敬畏又要表现上帝对人类的怜悯。罗丹的每一件作品都似乎透漏着一些哀伤,似乎都在与上帝对话。《地狱之门》是最有基督教特色的作品之一,它耗费了罗丹30余年的时间,不仅刻画了人间和地狱的恐怖,也描绘了天堂的美好。此外,无论是《思想者》还是 《影子》,都显示出了上帝的公正裁决的力量 。5。<ref> 张冉.刍议罗丹的雕塑艺术[J].赤子(上中旬),2015,(第22期).</ref>
<big><big>'''手法'''</big></big>
第一,草稿塑造法。《巴尔扎克》问世时,由于其所具有的与传统审美艺术不相符合的诸多特性,例如印象派的光影之效、概念化的画面轮廓、粗糙的表面,导致这部作品一度被讽刺成为“粗制滥造”草稿的代名词。“草稿”一词虽源于对其作品的嘲讽与批评,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确实代表了罗丹的创作手法。对于罗丹的作品而言,它不再刻意将作品表面打磨平滑,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原始材料的质感,比如青铜纹理、大理石坑洼,表面的粗糙将依附于古典主义作品之上的做作匠气进行了削减,是一种对自然的还原。在创作的过程当中,罗丹尽量将材料与思想相结合,将石头看作肌肉,将纹理视为线条,整部作品基于处在用自然说话的状态当中。
第二,强调“面”的作用。“面”在雕塑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作品的动感、质感等都依赖于“面”的支配与调节,它的作用不言而喻。罗丹在“面”的处理与选择上作了重要思考,并在此基础之上创作出了一套运用“面”来凸显人物心理活动的技法。在他的作品当中,《塌鼻男人》是一部典型的以“面”生情的作品。男人脸部的胡须扭转,皱纹纵横,略显凌乱的头发,每一个块面、每一条线纹都同光线相冲撞,产生出强烈的错落感。平面毫无重复与排偶,没有淡漠与空虚暗哑,男人原本直挺的坚硬鼻梁从中进行折断,折射出残酷的光泽,观赏者似乎能从这光芒中感受到疼痛的存在。罗丹对“面”的运用与特性都有着极为精确的掌握,平面塑造的必要性在他的作品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罗丹曾在遗嘱当中强调,不要试图将雕塑表面打磨成光滑平整的凸面体与圆弧,只有通过雕塑表面的隆起、凹陷才能形成多层的平面,在微妙的过渡当中,构筑起一定的三维深度,以此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6<ref> 程朝远.浅析罗丹的雕塑艺术[J].美术大观,2014,(第5期).</ref>
== 人物影响 ==
罗丹与众不同的创造性观点,使他在同时代的环境中,早已超越他人,更被许多现代艺术的大师们作为研究的对象,例如布朗库西、杰克梅第、马蒂斯、孟克、毕加索以及席勒等,都直接受到罗丹的影响及启蒙。而这个传承其实还不限于现代主义的早期发展,广义来说,它的中、晚期甚至当代,依旧有许多艺术家将罗丹视为永恒的缪斯、灵感的来源 。7。<ref> 何政广主编.现代主义雕塑大师 罗丹: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01:156</ref>
== 人物评价 ==
'''正面'''
从《塌鼻人》可以看出:罗丹对表现脸部已有自己的艺术主张。《青铜时代》则证明,他在雕塑人体方面的潜力无穷。”(奥地利诗人[[赖内·马利亚·里尔克]]评 )8)<ref> 王珊珊.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J].美术教育研究,2016,(第14期).</ref>
'''负面'''
“毫无疑问,艺术走向丑陋和‘畸形’的趋势主要是由罗丹引领的,因为按照他的一个吹捧者的说法,他把表现丑当做一种审美理论提了出来,而他的作品也的确当得起被蒙蔽的崇拜者的言论。(法国艺术评论家阿尔比特评 )9)<ref> 罗丹:艺术审美的“思想者” .中国社会学网.2015年06月19日</ref>罗丹的作品对部分艺术家来说就像“油巴斯”树样有毒。(德国音乐家[[理查德·瓦格纳]]评) 10<ref> 张歌编著.图文版·世界名人传·罗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5:248</ref>
== 后世纪念 ==
[[罗丹博物馆]]是由一栋旧的建筑改造而成,是法国政府遵循了罗丹生前的愿望。这座建筑与罗丹的关系,只是罗丹生前租借了它里面的两个房间作为自己的展厅。后来,罗丹把自己的作品捐给国家,遗嘱中希望能把这个地方改造成罗丹博物馆,但这个地方并不是故居。罗丹一直生活在巴黎郊区的一个名叫默东的地方,那个地方是真正的罗丹故居,也是如今罗丹博物馆的一部分,同样对公众开放。 11<ref> 陈履生谈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和罗丹故居 .艺术中国.2015-01/29</ref>2017年,法国举办纪念罗丹逝世一百周年的活动。第70届戛纳电影节在放映由雅克·杜瓦隆新拍,文森特·林顿主演的影片《罗丹》,描述这位雕塑家一生追求完美艺术的历程。巴黎大宫殿举办“罗丹雕塑杰作展”,摆出“地狱之门”等作品 。12。<ref> 罗丹:从“地狱之门”进入艺术天堂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0705</ref>
== 参考文献 ==
<ref> 崔钟雷主编.学生应该知道的100位世界名人 升级版:万卷出版公司,2014.07:95</ref>
 
<ref> 廖苾君编著.名人的座右铭: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05:127</ref>
 
<ref> 张潜编.中外美术家的故事: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01:107</ref>
 
<ref> (法)安托瓦内特·诺曼德·罗曼著;蔡莲莉,顾珏弘,贾彤译.罗丹: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04:397-402</ref>
 
<ref> 张冉.刍议罗丹的雕塑艺术[J].赤子(上中旬),2015,(第22期).</ref>
 
<ref> 程朝远.浅析罗丹的雕塑艺术[J].美术大观,2014,(第5期).</ref>
 
<ref> 何政广主编.现代主义雕塑大师 罗丹: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01:156</ref>
 
<ref> 王珊珊.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J].美术教育研究,2016,(第14期).</ref>
 
<ref> 罗丹:艺术审美的“思想者” .中国社会学网.2015年06月19日</ref>
 
<ref> 张歌编著.图文版·世界名人传·罗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5:248</ref>
 
<ref> 陈履生谈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和罗丹故居 .艺术中国.2015-01/29</ref>
 
<ref> 罗丹:从“地狱之门”进入艺术天堂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0705</ref>
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