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罗丹

增加 2,385 位元組, 4 年前
创作特点
<big>相信上帝的力量</big>
罗丹信奉上帝的存在,他也十分乐意传播上帝的旨意。罗丹的雕塑以独特的形式表达宗教思想,既要表现人类对上帝的敬畏又要表现上帝对人类的怜悯。罗丹的每一件作品都似乎透漏着一些哀伤,似乎都在与上帝对话。《地狱之门》是最有基督教特色的作品之一,它耗费了罗丹30余年的时间,不仅刻画了人间和地狱的恐怖,也描绘了天堂的美好。此外,无论是《思想者》还是 《影子》,都显示出了上帝的公正裁决的力量。 <ref>张冉.刍议罗丹的雕塑艺术[5J].赤子(上中旬),2015,(第22期).</ref> <big><big>手法</big></big> [[File:罗丹 主要作品.jpg|缩略图|[http://www.meilele.com/article/zhuangxiu-ruanzhuang/24930.html 原图链接] 来自 [http://www.meilele.com/article/zhuangxiu-ruanzhuang/24930.html 美乐乐] 的图片]]第一,草稿塑造法。《巴尔扎克》问世时,由于其所具有的与传统审美艺术不相符合的诸多特性,例如印象派的光影之效、概念化的画面轮廓、粗糙的表面,导致这部作品一度被讽刺成为“粗制滥造”草稿的代名词。“草稿”一词虽源于对其作品的嘲讽与批评,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确实代表了罗丹的创作手法。对于罗丹的作品而言,它不再刻意将作品表面打磨平滑,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原始材料的质感,比如青铜纹理、大理石坑洼,表面的粗糙将依附于古典主义作品之上的做作匠气进行了削减,是一种对自然的还原。在创作的过程当中,罗丹尽量将材料与思想相结合,将石头看作肌肉,将纹理视为线条,整部作品基于处在用自然说话的状态当中。 第二,强调“面”的作用。“面”在雕塑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作品的动感、质感等都依赖于“面”的支配与调节,它的作用不言而喻。罗丹在“面”的处理与选择上作了重要思考,并在此基础之上创作出了一套运用“面”来凸显人物心理活动的技法。在他的作品当中,《塌鼻男人》是一部典型的以“面”生情的作品。男人脸部的胡须扭转,皱纹纵横,略显凌乱的头发,每一个块面、每一条线纹都同光线相冲撞,产生出强烈的错落感。平面毫无重复与排偶,没有淡漠与空虚暗哑,男人原本直挺的坚硬鼻梁从中进行折断,折射出残酷的光泽,观赏者似乎能从这光芒中感受到疼痛的存在。罗丹对“面”的运用与特性都有着极为精确的掌握,平面塑造的必要性在他的作品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罗丹曾在遗嘱当中强调,不要试图将雕塑表面打磨成光滑平整的凸面体与圆弧,只有通过雕塑表面的隆起、凹陷才能形成多层的平面,在微妙的过渡当中,构筑起一定的三维深度,以此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6]
== 参考文献 ==
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