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编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编镈

编镈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与编钟、编磬配合使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此钟自铭“歌钟”,因形制同于镈而体量与钟相仿,故称镈钟,同时它八枚成组,又称编镈。在古代大型奏乐中一般扮演伴奏的角色,起到定音的作用。

简介

镈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汉族乐器。盛行于东周时代。与编钟、编磬配合使用,此钟自铭“歌钟”,因形制同于镈而体量与钟相仿,故称镈钟,同时它八枚成组,又称编镈。 在古代大型奏乐中一般扮演伴奏的角色,起到定音的作用。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现在发现的镈有三件铭文上自名镈,即素命镈(春秋中期,齐国),叔夷镈(春秋晚期,齐国),邾公孙班镈(春秋晚期)。其他的镈形制像镈而铭文中称为钟。

评价

能原镈是一成组的编镈,由数器铭文合为一整篇,本器铭文只是其中一段。这一组编镈共有多少件,现已难于查考。已知除故宫这件外,台北故宫也有一件。从铭文内容来看,整组编镈的数目远不止这两件。这组器上的文字极难释读,过去的学者依稀认出了“能原”二字,故名之为“能原钟”,或干脆承认无法释读,名之为 “奇字钟”。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如当时的楚、蔡、徐、曾、吴、越等国)盛行一种极为夸张的美术体字,被称为“鸟虫书”,其特点是文字笔画与鸟形画混写在一起。经过数代学者的研究分析,这种书体大多数字的书写规律已被掌握,但铸刻在越国乐器和兵器上的部分文字属变体的鸟虫书,仍难以释读,“能原镈”就是其中的一组典型器物近几年来,故宫博物院为解决金文研究中的这一难题,在院刊发起对“能原镈”的讨论,得到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其中,曹锦炎先生的论文对这组铭文的总体内容提出了解读看法,现将他对镈铭内容的分析转述如下:“由于莒国扩张疆土,侵及了邾国,越国为之调停,主持了这次疆土划分,并趁机扩土筑城,将邾、莒两国连在自己脚下。铭文记录的就是越、邾、莒三方的盟辞内容。[1]

参考文献

  1. 编镈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