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绵长的思念(柏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绵长的思念
图片来自创意悠悠花园

《绵长的思念》中国当代作家柏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绵长的思念

确凿地记得,上个世纪的1982年代,我还在读书,在一个美丽的夏日,收到了陈忠实老师邮寄来短篇小说集《乡村》,心里特别激动——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收到当代作家赠送的著作,而且还是我非常心仪的作家——那时候,中国当代文学正在如火如荼地快速发展,不断涌现出一批一批的作家“新星”和新作品,似乎给这个悸动不安渴望着进步的社会,带来一波又一波的轰动效应,而这些作家“新星”一时间成为青年的“偶像”,笼罩着神秘而又神奇的色彩——在学校的大礼堂,我曾经听过陈忠实老师地道的关中方言讲述的关于小说创作的报告,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说,写小说就是写人物,而写“人物,必须把人物放置在矛盾旋涡中去写”,还说,写作要屏住一口气,不想当官,不想发财,不想……说到这儿,陈老师刀刻一般的脸上,凝固成他的经典神色:神态自信,双眼放射出锐利而坚定的目光。这目光似乎能看透人,看透人心里的角角落落……

从此,开始了与陈老师长达几十年的交往,他每有新作,便会写信告诉我。1982年,他写出了中篇小说力作《康家小院》,不久在《收获》上发表,我四处找寻当期的这本文学杂志,找到后,又故意放置在书桌上不去阅读——对于好的作品,人往往是先睹为快,可是,我的感觉是,不能急着读,一定找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整块的时间,也必须有一个安静的可以令人潜心阅读的环境,这样进行阅读,才能集中心思认真地咀嚼文字,从这些优美的文字里得到审美的愉悦和得到心灵的极大满足。我喜欢阅读陈老师的小说,因为,他所描写的小说题材,绝大部分是农村生活,而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也是我十分熟悉的,读他的小说,仿佛回到了我的故土,一切都是那样的亲切,一切都是那样的真实,就连小说里的人物环境也与故土的四季转换风雪雨霜相似,尤其是语言,是道地的关中农村的语言,就凭着这语言,就可以想象得来这是怎样的人物说出来,甚至人物的神情以及特有的辅佐语言表达的手势、身体的姿势甚至连同他们的处事方式和生活程式也历历在目——这种艺术感觉,在阅读柳青的《创业史》的时候,就产生过,现在,阅读陈老师的小说,仍然有这样的深刻体会。他们写关中农村,真是写透了,入木三分。

《康家小院》写“下河湾里康家村”里的“残破低矮的土围墙里的小院”土坯客康田生和他的“生就的庄稼坯子”的儿子勤娃和他新媳妇玉贤的故事。玉贤上冬学时被杨教员的文化气质所迷而与其有了私情——本来安宁和谐的康家小院,顿时卷入了巨大的矛盾旋涡之中,怎样化解这个“矛盾”和平静这个“旋涡”呢?陈忠实调动起来全部的笔墨,写出了康家村里的世态人情和各色人等——这部中篇小说以及后来的《蓝袍先生》,是他的长篇巨著《白鹿原》写作前的艺术操练——他在《白鹿原》的创作手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里说:“起码区别于自己此前各篇的结构形式”,这就是说,《康家小院》等中篇小说的创作,都是在积累结构小说的不同形式的经验,为后来的长篇小说奠定好艺术基础。

大约是1992年前后吧,我所在的部门举办了全市学生作文竞赛活动,要结集出版这次作文竞赛活动中评选出来的优秀作文,而出版优秀作文集,能有著名作家题写书名最好,也是对爱好写作的同学的有力的激励。于是,我便前去西安市建国路陕西省作家协会,请陈老师来题写。自然,这件事得到陈老师的支持,他在书桌上展开卷起来的宣纸,浓墨重彩地写了书名,并顺口告诉我,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将在今年的《当代》第六期发表,这自然是极大的喜讯,心里就盼着赶快看到《当代》。好在我所在的城市一向书业比较发达,过了不久,就在销售报刊杂志处购到了,不过,这年的《当代》只刊发了《白鹿原》的前半部,尽管这样,我还是躺在床上,一天一夜认真并且极为兴奋地读完了……过了春节,一直期盼望的新一期《当代》到来了,才把整部《白鹿原》读完。

陈老师的《白鹿原》出版后,一时间洛阳纸贵,没有想到的是,很快,我就收到了陈老师签名的《白鹿原》初版本——《白鹿原》出版后至今,仍然很少有超出这部巨著的长篇小说,已然成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白鹿原》,如同我对老前辈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一样,不曾写出一篇像样的文字,原因也如同我前述的理由,是因为,研究《白鹿原》的大家之作太多太多了,能涉笔为文的选题,都有人写过而且写得比我想象得还好,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只有愧疚而没有勇气写出一些文字来。

我能做到的是,一次又一次认真阅读《白鹿原》,从这部巨著里边吮吸思想和艺术的力量。不过,通过《白鹿原》,我才比较正式地接触到了影响陕西关中地区千余年时间的关学学派,从而开始阅读张载、蓝田吕氏兄弟以及冯从吾等人的著作,而对我理解关学源流帮助最大的一部书是冯从吾的《关学编》。这是一部薄薄的书籍,初版于1987年,书中简略而精要地介绍了自从张载以下的诸位关学大儒,我才知道,在我国的思想哲学史上,有这样一脉流派存在。从此,我正式地开始阅读我国古典哲学著作。这也许是陈老师的《白鹿原》带着给我的最为有益的读书启示吧。

由于我的性格的原因,平时,除过工作之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居家读书,很少主动与人走动来往,好在陈老师知道我这个秉性,并不因此而疏淡,他曾经在评论我的散文的文章里说:“不敢自命为淡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却也可自信庸常无益的来来往往拉拉扯扯不曾发生”——这话说得真好!不管是师生还是朋友,一个人与一个人相交,贵在交心,心里认同了,便可以信赖可以生死之交。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里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段话,对人与人交情的阐述最为精当也十分深刻。尽管我不善于走动,在一些会议上,偶尔也能遇见陈老师,他总是十分关切地询问的我的近况,也简单说说他正在忙的事情。

我的书房里,悬挂着陈老师写的书法条幅,内容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里边的两句话:“既随物以宛转”和“亦与心而徘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为写作者既要恰切地描绘出景物的感性形象,也要表达出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是陈老师非常喜欢的两句话,也许,他的全部文学创作的奥秘就在这两句话里呢。

陈老师患病以后,我听到不少的朋友说到他的病情,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病魔居然很快就夺走了他的生命,而他正处于“庾信文章老更成”的人生阶段,真让人感到十分悲痛!在追悼大会上,数以万记的人们高举着他印在报纸上的巨幅照相,默默地流淌着眼泪,排着长长的队列,为他送别……在答记者问的时候,我回答道:“陈忠实的文学意义,将会在现在与将来的文化与文学史上矗立起一座丰碑,因为他的笔触深入到一个民族心灵最隐秘最核心的地方,这是轻易不能超越与否定的思想品格和艺术质地。《白鹿原》是任何奖项不足以标志的小说,陈忠实不朽!”

今天,整理书房,不意间找见了陈老师的这本最早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乡村》,看到扉页上他那刚健有力而又非常流利的题词,我的心不由得抽缩了一下,物是人非,陈老师已经离别人世好久了,但是,他仍然活着,活在他的伟大作品里,只要“文学依然神圣”,陈老师就会永生……[1]

作者简介

柏峰,男,陕西蒲城人。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