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毛戴星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絨毛戴星草,是木蘭綱桔梗目菊科戴星草屬,有燥濕止癢、祛風除濕的功效,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部。
- 中文名絨毛戴星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亞 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旋覆花族 Trib. Inuleae
- 屬戴星草屬 Sphaeranthus
形態特徵
芳香草本。莖直立或斜升,高20-60厘米,基部徑3-5毫米,多分枝,有溝紋,被長柔毛或絨毛,節間長1-2.5厘米,莖翅狹窄,邊緣有刺狀尖齒。莖葉倒卵狀長圓形,長3.5-6.5厘米,寬1-2.5厘米,基部漸狹,沿莖下延成狹翅,頂端鈍,邊緣有細尖重鋸齒,兩面被淺灰色絨毛或長柔毛和具柄的腺體,中脈在葉下面稍凸起,側脈5-7對,不明顯;上部葉較小,長約1.2厘米,寬約0.5厘米。
復頭狀花序球形或近橢圓形,長10-14毫米,寬約10毫米,紅紫色,單生於枝頂;頭狀花序極多數;總苞片10-12個,外層絨狀匙形,草質,長4-4.5毫米,頂端細尖,背面被密毛,邊緣有緣毛,內層匙狀長圓形,干膜質,長約4毫米,頂端鈍或有小尖頭,背面被毛,上半部邊緣有緣毛。
雌花較多,約12-16個,絲狀,長3-4毫米,具長約0.2-0.3毫米的細柄,花冠管下部不膨大或略膨大,無毛,檐部3齒。兩性花2-5個,長約4.5毫米,花冠管近鍾狀,向下漸細,有時中部稍凹入,具腺點,檐部5裂,裂片近三角形。瘦果圓柱形,有4棱,具腺點,長約1毫米。花期12月至翌年4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河邊沙灘、草地或灌叢中,海拔700-1000米。
分布範圍
產於中國雲南西南部(瀾滄、西盟),據記載也產於廣東。亞洲熱帶地區、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及澳大利亞北部也有分布。 [1]
主要價值
【藥 名】:絨毛戴星草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絨毛戴星草。
【功 效】:燥濕止癢、祛風除濕。
【主 治】:治皮癬、風濕關節痛。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入肺、肝二經。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
【別 名】:麻臘干(傣語)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雲南西南部。
【拉丁名】:原植物絨毛戴星草Sphaeranthus indicus L
【考 證】:始載於《植物分類學報》。
功能主治
健胃;止痛;利尿。主消化不良;胃痛;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1]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