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板电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终板电位是一个科技名词。
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 汉语大词典[1]》(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中国台湾的《 中文大辞典 》(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以及日本的《 大汉和辞典 》(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词解释
终板电位,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细胞之间的接头后膜上产生的一种电位。是一种负的局部电位变化,但可通过电紧张性地扩展到邻近区域,形成一个空间分布。终板处的电位最高,离终板愈远,电位愈小。
当Ach分子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表面时,立即与终板膜上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通道开放,允许Na+、K+等通过,以Na+的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膜电位减小,向零值靠近,产生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发现历史
1938年,古普费尔特和谢弗(Gpfert和E.A. Schaefer)通过细胞外记录最先进行了观察,其后库费尔(S.W.Kuffer)等用单个神经肌肉标本进行了分析。1951年以来,以卡茨(B.Katz)为开端的许多研究者用细胞内记录法,不仅作为神经肌肉传递机制研究,还作为突触的一般性质和分泌机制以及生物膜反应机制的模型来加以研究。动作电位到运动神经末梢后,贮存在末梢中的乙酰胆碱便被释放出来,由于终板部位对它特别敏感,在细胞膜上产生通透性的变化,所以去极化的出现可作为终板电位来测定。终板电位是以电紧张的作用波及到邻近部位,因此它不产生生理学的传导(局部兴奋)。在神经肌肉传递中,当终板电位增大到一定水平时,便导致与之相连的肌纤维的去极化,而产生传导性兴奋。
技术特点
1.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所有特征:其大小与神经末梢释放的ACh(乙酰胆碱)量成正比;无不应期,可表现为总和现象。
2.终板膜上无电压门控钠通道,不会产生动作电位。但具有局部电位特征的终板电位可通过电紧张电位刺激周围具有电压门控钠通道的肌膜,使之产生动作电位,并传播至整个肌细胞膜。
3.ACh在刺激终板膜产生终板电位的同时,可被终板膜表面的胆碱酯酶迅速分解,所以终板电位持续时间仅几毫秒。终板电位的迅速消除可使终板膜继续接受新的刺激。
4.可以总和,没有“全或无”现象,以电紧张方式扩散,不能远距离传导,为负电位。
参考文献
- ↑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的你知道有多少个嘛?,搜狐,2022-08-14
- ↑ 汉语的发展史,你了解多少:你真的会说汉语吗?,搜狐,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