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细枝岩黄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细枝岩黄耆(学名: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 et Mey.)是豆科,岩黄耆属半灌木植物,高约可达30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叶片灰绿色,线状长圆形或狭披针形,无柄或近无柄,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表面被短柔毛或无毛,背面被较密的长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少数,苞片卵形,花萼钟状,上萼齿宽三角形,稍短于下萼齿;花冠紫红色,旗瓣倒卵形或倒卵圆形,冀瓣线形,龙骨瓣通常稍短于旗瓣;子房线形,荚果节荚宽卵形,种子圆肾形,淡棕黄色,光滑。6-9月开花,8-10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新疆北部、青海柴达木东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宁夏。哈萨克斯坦额尔齐斯河沿河沙丘和蒙古南部。也有分布。生于半荒漠的沙丘或沙地,荒漠前山冲沟中的沙地。

该种是优良固沙植物,西北地区普遍用作优良固沙树种,可直播或飞播造林;幼嫩枝叶为优良饲料,骆驼和马所喜食;木材为经久耐燃的薪炭;花为优良的蜜源;种子为优良的精饲料和油料。

形态特征

半灌木,高约80-30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幼枝绿色或淡黄绿色,被疏长柔毛,茎皮亮黄色,呈纤维状剥落。

托叶卵状披针形。褐色干膜质,长5-6毫米,下部合生,易脱落。茎下部叶具小叶7-11,上部的叶通常具小叶3-5,最上部的叶轴完全无小叶或仅具1枚顶生小叶;小叶片灰绿色,线状长圆形或狭披针形,长15-30毫米,宽3-6毫米,无柄或近无柄,先端锐尖,具短尖头,基部楔形,表面被短柔毛或无毛,背面被较密的长柔毛。

总状花序腋生,上部明显超出叶,总花梗被短柔毛;花少数,长15-20毫米,外展或平展,疏散排列;苞片卵形,长约1-1.5毫米;具2-3毫米的花梗;花萼钟状,长5-6毫米,被短柔毛,萼齿长为萼筒的2/3,上萼齿宽三角形,稍短于下萼齿;花冠紫红色,旗瓣倒卵形或倒卵圆形,长14-19毫米,顶端钝圆,微凹,冀瓣线形,长为旗瓣的1半,龙骨瓣通常稍短于旗瓣;子房线形,被短柔毛。

荚果2-4节,节荚宽卵形,长5-6毫米,宽3-4毫米,两侧膨大,具明显细网纹和白色密毡毛;种子圆肾形,长2-3毫米,淡棕黄色,光滑。花期6-9月,果期8-10月。2n=16。

产于中国宁夏中卫地区的植物,其翼瓣先端渐尖,与翼瓣先端为圆形的模式产地的植物有明显区别,而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植物,其翼瓣特征与模式产地的记载相符合。

主要价值

该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主要用途为优良固沙植物,西北地区普遍用作优良固沙树种,可直播或飞播造林;幼嫩枝叶为优良饲料,骆驼和马所喜食;木材为经久耐燃的薪炭;花为优良的蜜源;种子为优良的精饲料和油料,含油约10%,其主要脂肪酸成分为亚油酸(C18H32O2)、油酸(C18H32O2)、亚麻酸(C18H32O2)、棕榈酸(C18H32O2)、酸脂酸 (C18H32O2)、等(西北植物研究所,1982)。

细枝岩黄耆嫩枝稠密,花序长而繁茂,牲畜适口性好,饲用价值大,是喜食的饲用灌木。牛、羊、马喜食幼嫩枝叶和花,骆驼一年四季喜食。可以放牧,也可以采收嫩枝鲜叶花序青饲或调制干草后补饲。每亩3年生的幼林,年可采集鲜枝叶100千克,可供3个羊单位一年的补饲所需。幼嫩枝叶产量,在10年内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生长稳定后,产量开始逐年下降。

细枝岩黄耆是速生高产燃料灌木种,枝条坚硬,火力强而持久,适于平茬采伐烧柴,收获产量很高。株龄6-9年的平茬采伐量每亩约2000-5000千克,即每年平均每亩生长量为356-583千克。6龄平茬后,次年新生株丛平均高达2.2米,冠幅2.6米,地径1.9厘米,相当于3-4龄株体。

细枝岩黄耆适应在荒漠、半荒漠丘间低地、低山残丘和流动、半流动沙丘上播种,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花期长达4-5个月,异花授粉,是很好的蜜源植物。幼嫩枝叶肥分含量高,木质化程度低,沤制易腐烂,可作绿肥压青,肥田增产。

细枝岩黄耆是采麻用纤维植物。7月份则顶生长缓慢至停止,而侧生长加快,初生皮层胀裂呈条片状剥离,撕下皮层,稍加揉搓就是拉力大,韧度强的灰白色花棒麻。六龄花棒平茬后,次年萌发的新枝条即可采收麻皮,单株可采麻21克,每亩可采麻3-5千克。

细枝岩黄耆种实,可作家畜饲料,炒熟后可食用当豆子吃,也可炒熟后掺和粮食加工成炒面吃,带油香味。还可以榨油食用。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新疆北部、青海柴达木东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宁夏。哈萨克斯坦额尔齐斯河沿河沙丘和蒙古南部亦有分布。生于半荒漠的沙丘或沙地,荒漠前山冲沟中的沙地。模式产于哈萨克斯坦斋桑湖地区。

生长习性

抗寒、抗旱、抗风沙、耐热、耐瘠薄能力很强,喜生于沙区荒漠生境。

繁殖方法

采种

采种期10下旬以后,应掌握成熟时机,当荚果由绿色转变为灰色时,就应及时采收。采种时,要选择5年以上的壮龄母树,幼树虽也结实,但种子发育不健全,秕子很多。采时要防止损伤枝干。采集的果实要及时摊晒,去掉枝叶杂质后再晒一遍,然后放在干燥通风处贮藏。种实千粒重25-40克。晒干至含水率7.3%、发芽率为94%的种子,保存至第5年,发芽率还可达80%以上。发芽力的保存期较长,应趁丰年尽量多采,以备歉年所需。 [1][2]

育苗

圃地以沙质、轻壤质的土地为好。在春季播种前一年秋天施肥、深翻、整地、灌底水,于早春土壤解冻的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抢墒播种。播种前5-10天,把种子用温水浸泡2-3d后,混和湿沙堆放催芽,注意观察,适当加水,保持湿润,看到少量种子开始裂口露白尖时即可播种。每667平方米播种量6-8千克。播种方法采用大田式育苗,多为行距25厘米的条播,或行距15-20厘米、带距40厘米的3或4行式带状条播,深3-4厘米,覆土后轻镇压使接上底墒。苗期的抚育大致同一般树种。但幼苗阶段,土壤不过于干旱时,不宜多浇水,浇水过量,常出现死苗。细枝岩黄耆当年生苗高可达80-100厘米。一般高40厘米以上,地径0.4厘米以上就可出圃造林。

播种

在雨季来临前做好准备工作,抓紧透雨后播种。土壤水分条件好,也可在春季进行人工播种。播种过程中须做好鼠害防治工作。通常在丘间低地用行状穴播,行距2米,穴距1-2米,每穴播种20-30粒,每667平方米0.2-0.4千克。在沙丘迎风坡中、下部设沙障,在障间穴播。也可用块状播种,块的大小0.5米×0.5米或1×1米,块间距3米×3米,于块地内条播3-5行,或穴播5-9穴,每667平方米播种量0.5-1千克。当块内苗木长大后,还可间出部分幼苗就近栽植,扩大造林面积。

扦插

可结合平茬复壮,采集1-2年生的萌发枝条,选用粗0.7-1.5厘米的枝段,截成长50-60厘米的插穗,放在清水中浸1-2昼夜后,取出造林,插条露出地面1-2厘米。在水分条件好或能灌溉的丘间低地和滩地上,扦插成活率高,生长好。

栽培技术

植苗造林

对苗木规格要求不严,但干茎必须木质化,苗根不要劈裂。春植成活率一般80%-90%之间,秋后造林则较低。栽时挖穴需深,防止窝根,在水分条件差处造林,需适当浇水。株行距一般为2米×2米,在沙地上固沙造林,株距1米,行距3米。

抚育管理

幼林的抚育,造林当年的6月间,过于干旱时需浇水补墒。在有杂草为害的幼林地,造林当年或次年需进行穴状或带状松土除草。在沙丘上的造林头1-2年,要及时注意沙障的修补和对遭受风蚀、沙埋林木的培土或刨沙保护。为了促进幼林的速生,于造林后第2-3年,可进行一次平茬复壮。

病虫防治

白粉病:注意勿使苗木过密,圃地过湿。得病后用波美0.3度石硫合剂每隔半月喷洒一次,或于刚发现时即用波尔多液喷洒,防止蔓延。

蚜虫:喷洒40%乐果乳剂2000-3000倍液。进行防治。

古毒蛾:冬、春间,卵孵化前,收集并消灭虫茧。幼虫群居性强,可用人工剪除叶片火烧。幼虫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洒。

鼠害:鼠害防治要和当地鼠害综合治理结合起来,采用环保纸毒的K牌鼢灵等诱杀。人工捕杀,用鼠夹、鼠笼等消灭鼠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