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约翰·德莱顿」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5: 行 15:
  
  
<big>'''约翰•德莱顿'''</big>,<ref>[http://www.doc88.com/p-212942684793.html  约翰·德莱顿•生平•作品•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生平•约翰·德莱顿 ],道客巴巴网, </ref>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批评家。一生为贵族写作,为君王和复辟王朝歌功颂德,被封为“桂冠诗人”。主要作品有《时髦的婚礼》(1673)、《一切为了爱情》(1667)、《阿龙沙与施弗托》(诗作)、《论戏剧诗》、《悲剧批评的基础》等。他也是英国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批评家和戏剧家,他通过戏剧批评和创作实践为英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发生、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玄学诗人一词就是他最先提出来的。在欧洲批评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约翰•德莱顿'''</big>,<ref>[http://www.doc88.com/p-212942684793.html  约翰·德莱顿•生平•作品•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生平•约翰·德莱顿 ],道客巴巴网, </ref>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批评家。一生为贵族写作,为君王和复辟王朝歌功颂德,被封为“桂冠诗人”。主要作品有《时髦的婚礼》(1673)、《一切为了爱情》(1667)、《阿龙沙与施弗托》(诗作)、《论戏剧诗》、《悲剧批评的基础》等。他也是英国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批评家和戏剧家,他通过戏剧批评和创作实践为英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发生、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玄学诗人一词就是他最先提出来的。在欧洲批评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p>
  
 
 中文名         约翰·德莱顿
 
 中文名         约翰·德莱顿
行 26: 行 26:
  
 
== 生平简介 ==
 
== 生平简介 ==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年),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评论家,是英国戏剧史上戏剧评论的鼻祖人物。从王政复辟(1660年)到十七世纪结束,他一直是英国文学界的主导人物,1668-88年,担任 桂冠诗人一职。他影响了 亚历山大·蒲柏和其他年轻的作家,被这些人称为“光荣约翰”(Glorious John)。
+
<p style="text-indent:2em;">'''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年),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评论家,是英国戏剧史上戏剧评论的鼻祖人物。从王政复辟(1660年)到十七世纪结束,他一直是英国文学界的主导人物,1668-88年,担任 桂冠诗人一职。他影响了 亚历山大·蒲柏和其他年轻的作家,被这些人称为“光荣约翰”(Glorious John)。</p>
  
生于北安普敦郡一个 清教徒的家庭。约在1644年进入[[威斯敏斯特]]学校学习,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学的教育。1650年就读于剑桥大学,1654年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他于清教徒摄政政体结束前开始文学创作,曾把第一部长诗《纪念护国英雄 奥利弗·克伦威尔》(1659)献给 理查·克伦威尔,称颂这位清教徒领袖。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他写了《回来的星辰》一诗歌颂复辟及 查理二世复位。1663年,德莱顿娶了朋友兼诗人 罗伯特·霍华德爵士的妹妹。婚姻生活虽然不幸福,但却帮助德莱顿跻身王室和贵族的生活圈子。这一年的早期,德莱顿的第一部剧本《狂热骑士》(The Wild Gallant)上演,不过反响平平。他早期著名的诗歌《奇异的年代》(1667),写1666年 伦敦大火、瘟疫以及荷兰战争等重大事件。
+
<p style="text-indent:2em;"> 生于北安普敦郡一个 清教徒的家庭。约在1644年进入[[威斯敏斯特]]学校学习,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学的教育。1650年就读于剑桥大学,1654年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他于清教徒摄政政体结束前开始文学创作,曾把第一部长诗《纪念护国英雄 奥利弗·克伦威尔》(1659)献给 理查·克伦威尔,称颂这位清教徒领袖。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他写了《回来的星辰》一诗歌颂复辟及 查理二世复位。1663年,德莱顿娶了朋友兼诗人 罗伯特·霍华德爵士的妹妹。婚姻生活虽然不幸福,但却帮助德莱顿跻身王室和贵族的生活圈子。这一年的早期,德莱顿的第一部剧本《狂热骑士》(The Wild Gallant)上演,不过反响平平。他早期著名的诗歌《奇异的年代》(1667),写1666年 伦敦大火、瘟疫以及荷兰战争等重大事件。</p>
  
1670年,德莱顿受封为桂冠诗人,并在宫廷任职。此后,他写了许多政论诗。如《押沙龙与阿奇托菲尔》(1681),攻击力图确立 蒙茅斯公爵为王位继承人的辉格党人,被认为是他的优秀的讽刺诗。《奖章》(1682)一诗也攻击辉格党,嘲笑他们在煽惑人民。同年又写了讽刺诗《马克·傅莱克诺》(1682)。德莱顿原是清教徒。1682年他写的《俗人的宗教》一诗斥责 天主教,歌颂 英国国教,反对不信国教的人们。1687年 詹姆斯二世企图把英国变成一个罗马天主教国家,德莱顿改信天主教,并写了《牡鹿与豹》(1687)一诗赞扬罗马天主教会,把它比作洁净、不朽的牡鹿,辱骂英国国教为肮脏凶残的豹。
+
<p style="text-indent:2em;">1670年,德莱顿受封为桂冠诗人,并在宫廷任职。此后,他写了许多政论诗。如《押沙龙与阿奇托菲尔》(1681),攻击力图确立 蒙茅斯公爵为王位继承人的辉格党人,被认为是他的优秀的讽刺诗。《奖章》(1682)一诗也攻击辉格党,嘲笑他们在煽惑人民。同年又写了讽刺诗《马克·傅莱克诺》(1682)。德莱顿原是清教徒。1682年他写的《俗人的宗教》一诗斥责 天主教,歌颂 英国国教,反对不信国教的人们。1687年 詹姆斯二世企图把英国变成一个罗马天主教国家,德莱顿改信天主教,并写了《牡鹿与豹》(1687)一诗赞扬罗马天主教会,把它比作洁净、不朽的牡鹿,辱骂英国国教为肮脏凶残的豹。</p>
[[File: 一切为了爱情.jpg|缩略图|左| 一切为了爱情]]
+
[[File: 聖西西莉亞.jpg|缩略图|左| 聖西西莉亞|
光荣革命后,为了谋生,德莱顿再次转向戏剧和其他类型的创作。德莱顿写的颂诗中著名的是他献给音乐女神圣西西莉亚日而写的抒情颂歌:《圣西西莉亚日之歌》(1687)和《亚历山大的宴会,又名音乐的力量》(1697),诗中把音乐颂扬为美妙无比的艺术(后来由 亨德尔谱成曲子。德莱顿的颂诗和讽刺诗标志着英国诗歌中古典主义的确立。《古代和现代寓言集》(Fables Ancient and Modern)(1700年)以诗歌的形式来讲述 奥维德、 乔叟和 薄伽丘的作品。尽管他在伦敦的文学声望无人能敌,他自己也很努力,但正如他自己说的,他晚年生活在“困窘和疾病”中。德莱顿死后被埋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角”。
+
[https://ent.sina.com.tw/music/music_data/product/photo/509/992/663/5099926635620s.jpg 原图链接][https://ent.sina.com.tw/music/product/251590 来自新浪娱乐网]]]
 +
<p style="text-indent:2em;"> 光荣革命后,为了谋生,德莱顿再次转向戏剧和其他类型的创作。德莱顿写的颂诗中著名的是他献给音乐女神圣西西莉亚日而写的抒情颂歌:《圣西西莉亚日之歌》(1687)和《亚历山大的宴会,又名音乐的力量》(1697),诗中把音乐颂扬为美妙无比的艺术(后来由 亨德尔谱成曲子。德莱顿的颂诗和讽刺诗标志着英国诗歌中古典主义的确立。《古代和现代寓言集》(Fables Ancient and Modern)(1700年)以诗歌的形式来讲述 奥维德、 乔叟和 薄伽丘的作品。尽管他在伦敦的文学声望无人能敌,他自己也很努力,但正如他自己说的,他晚年生活在“困窘和疾病”中。德莱顿死后被埋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角”。</p>
  
德莱顿是作品丰富的剧作家,他写了将近30部喜剧、悲喜剧、悲剧以及歌剧。他主要模仿法国悲剧诗人 高乃依,写了许多“英雄剧”。其中较好的剧作有《格拉纳达的征服》(1672)和《奥伦—蔡比》(1676)等。这些英雄悲剧的主题是爱情和荣誉之间的矛盾。德莱顿还把 莎士比亚的悲剧《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改写成《一切为了爱情》(1678)。他虽然仍采用无韵诗体,但严格遵守古典主义的三一律规则,写出一部完美的古典悲剧。
+
<p style="text-indent:2em;"> 德莱顿是作品丰富的剧作家,他写了将近30部喜剧、悲喜剧、悲剧以及歌剧。他主要模仿法国悲剧诗人 高乃依,写了许多“英雄剧”。其中较好的剧作有《格拉纳达的征服》(1672)和《奥伦—蔡比》(1676)等。这些英雄悲剧的主题是爱情和荣誉之间的矛盾。德莱顿还把 莎士比亚的悲剧《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改写成《一切为了爱情》(1678)。他虽然仍采用无韵诗体,但严格遵守古典主义的三一律规则,写出一部完美的古典悲剧。</p>
  
德莱顿是英国文学批评的创始人,他的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有《论戏剧诗》(1668)、《寓言集序言》(1700)等。他首先对乔叟、 斯宾塞、莎士比亚、 琼森、鲍蒙特、 弗莱彻作出正确的评价。由于他在文学上的多方面的杰出贡献,文学史家通常把他创作的时代称为“德莱顿的时代”。
+
<p style="text-indent:2em;"> 德莱顿是英国文学批评的创始人,他的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有《论戏剧诗》(1668)、《寓言集序言》(1700)等。他首先对乔叟、 斯宾塞、莎士比亚、 琼森、鲍蒙特、 弗莱彻作出正确的评价。由于他在文学上的多方面的杰出贡献,文学史家通常把他创作的时代称为“德莱顿的时代”。</p>
  
 
== 文学评论 ==
 
== 文学评论 ==
德莱顿的文学评论不同于早先的传统方法,它们不仅包括理论,还包括技巧等实用性话题,不仅探讨古典时期的诗人和剧作家,也讨论近期的作品。他对莎士比亚的好评特别有影响力。
+
<p style="text-indent:2em;"> 德莱顿的文学评论不同于早先的传统方法,它们不仅包括理论,还包括技巧等实用性话题,不仅探讨古典时期的诗人和剧作家,也讨论近期的作品。他对莎士比亚的好评特别有影响力。</p>
  
在他的讽刺诗作中,德莱顿通常提出一些宗教或政治观点。《押沙龙与阿齐托菲尔》(Absalom and Achitophel)(1681年)谴责了 沙夫茨伯里伯爵(Shaftesbury)企图让 蒙茅斯公爵(Monmouth)成为王位继承人的阴谋。《麦克·弗莱克诺》(Mac Flecknoe)(1682年)讽刺的是支持沙夫茨伯里伯爵的诗人托马斯·沙德威尔(Thomas Shadwell)。《牝鹿与豹》(The Hind and the Panther)(1687年)旨在捍卫天主教教会。
+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他的讽刺诗作中,德莱顿通常提出一些宗教或政治观点。《押沙龙与阿齐托菲尔》(Absalom and Achitophel)(1681年)谴责了 沙夫茨伯里伯爵(Shaftesbury)企图让 蒙茅斯公爵(Monmouth)成为王位继承人的阴谋。《麦克·弗莱克诺》(Mac Flecknoe)(1682年)讽刺的是支持沙夫茨伯里伯爵的诗人托马斯·沙德威尔(Thomas Shadwell)。《牝鹿与豹》(The Hind and the Panther)(1687年)旨在捍卫天主教教会。</p>
[[File:约翰 · 德莱 顿1.jpg|缩略图| |约翰 · 德莱 顿1]]
+
[[File:约翰 德莱 顿22.jpg|缩略图| |约翰 德莱 顿22]]
  德莱顿的诗歌大都采用 英雄双韵体(两行一押韵,每行五个音步,每个音步采用抑扬格形式)。他的散文清晰、简洁、有力。他的文学评论展现出良好的判断力。
+
[http://a4.att.hudong.com/63/86/01200000023788136446863679323_s.jpg 原图链接][http://www.baike.com/wiki/%E8%8B%B1%E9%9B%84%E5%8F%8C%E9%9F%B5%E4%BD%93 来自互动百科网]]]
  
 德莱顿是英雄剧的推广者。英雄剧是悲剧的一种,它气势恢弘,采用英雄双韵体,以爱情和荣誉为主题。在德莱顿创作的英雄剧中,以《格拉纳达的征服》(The Conquest of Granada)(1670年)最受欢迎。《一切为了爱情》(All for Love)(1677年)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改编的,可能是他最优秀的悲剧作品。德莱顿的喜剧粗野下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公共趣味。
+
<p style="text-indent:2em;">德莱顿的诗歌大都采用 英雄双韵体(两行一押韵,每行五个音步,每个音步采用抑扬格形式)。他的散文清晰、简洁、有力。他的文学评论展现出良好的判断力。</p>
 +
 
 +
<p style="text-indent:2em;"> 德莱顿是英雄剧的推广者。英雄剧是悲剧的一种,它气势恢弘,采用英雄双韵体,以爱情和荣誉为主题。在德莱顿创作的英雄剧中,以《格拉纳达的征服》(The Conquest of Granada)(1670年)最受欢迎。《一切为了爱情》(All for Love)(1677年)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改编的,可能是他最优秀的悲剧作品。德莱顿的喜剧粗野下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公共趣味。</p>
  
 
== 影响 ==
 
== 影响 ==
德莱顿创立了英雄偶句诗,它成为后来英国诗歌的标准形式之一。 威斯坦·休·奥登称它为“中庸诗体的大师”。18世纪的诗人 亚历山大·蒲柏深受其影响,还从他那借了不少诗句。
+
<p style="text-indent:2em;"> 德莱顿创立了英雄偶句诗,它成为后来英国诗歌的标准形式之一。 威斯坦·休·奥登称它为“中庸诗体的大师”。18世纪的诗人 亚历山大·蒲柏深受其影响,还从他那借了不少诗句。</p>
  
华兹华斯是德莱顿的最早批评者之一,他认为德莱顿对 维吉尔的翻译中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比原诗差劣不少,不过他也推崇德莱顿的部分诗歌。 济慈也推崇他的《寓言诗》,并在自己的作品里加以效仿。
+
<p style="text-indent:2em;"> 华兹华斯是德莱顿的最早批评者之一,他认为德莱顿对 维吉尔的翻译中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比原诗差劣不少,不过他也推崇德莱顿的部分诗歌。 济慈也推崇他的《寓言诗》,并在自己的作品里加以效仿。</p>
  
据信德莱顿是英诗中最早主张不应把介词放在诗句末尾的人之一,因为那样做不符合拉丁文法。
+
<p style="text-indent:2em;"> 据信德莱顿是英诗中最早主张不应把介词放在诗句末尾的人之一,因为那样做不符合拉丁文法。</p>
  
 
==視頻==
 
==視頻==

於 2019年1月17日 (四) 21:01 的修訂

約翰•德萊頓
約翰•德萊頓
原文名 John Dryden
出生 (1631-01-01) 1631年1月1日(393歲)
英國倫敦
逝世 1700年1月1日(1700-01-01)(69歲)
國籍 英國
職業 作家
知名作品 《時髦的婚禮》
《一切為了愛情》
《阿龍沙與施弗托》
《論戲劇詩》


約翰•德萊頓[1]英國詩人、劇作家、文學批評家。一生為貴族寫作,為君王和復辟王朝歌功頌德,被封為「桂冠詩人」。主要作品有《時髦的婚禮》(1673)、《一切為了愛情》(1667)、《阿龍沙與施弗托》(詩作)、《論戲劇詩》、《悲劇批評的基礎》等。他也是英國古典主義時期重要的批評家和戲劇家,他通過戲劇批評和創作實踐為英國古典主義戲劇的發生、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玄學詩人一詞就是他最先提出來的。在歐洲批評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

中文名 約翰·德萊頓 國 籍 英國 逝世日期 1700年 代表作品 《時髦的婚禮》《一切為了愛情》 外文名 John Dryden 出生日期 1631年 職 業 詩人、劇作家、文學批評家

生平簡介

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1631-1700年),英國詩人、劇作家、文學評論家,是英國戲劇史上戲劇評論的鼻祖人物。從王政復辟(1660年)到十七世紀結束,他一直是英國文學界的主導人物,1668-88年,擔任 桂冠詩人一職。他影響了 亞歷山大·蒲柏和其他年輕的作家,被這些人稱為「光榮約翰」(Glorious John)。

生於北安普敦郡一個 清教徒的家庭。約在1644年進入威斯敏斯特學校學習,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學的教育。1650年就讀於劍橋大學,1654年畢業,獲得文學士學位。他於清教徒攝政政體結束前開始文學創作,曾把第一部長詩《紀念護國英雄 奧利弗·克倫威爾》(1659)獻給 理查·克倫威爾,稱頌這位清教徒領袖。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他寫了《回來的星辰》一詩歌頌復辟及 查理二世復位。1663年,德萊頓娶了朋友兼詩人 羅伯特·霍華德爵士的妹妹。婚姻生活雖然不幸福,但卻幫助德萊頓躋身王室和貴族的生活圈子。這一年的早期,德萊頓的第一部劇本《狂熱騎士》(The Wild Gallant)上演,不過反響平平。他早期著名的詩歌《奇異的年代》(1667),寫1666年 倫敦大火、瘟疫以及荷蘭戰爭等重大事件。

1670年,德萊頓受封為桂冠詩人,並在宮廷任職。此後,他寫了許多政論詩。如《押沙龍與阿奇托菲爾》(1681),攻擊力圖確立 蒙茅斯公爵為王位繼承人的輝格黨人,被認為是他的優秀的諷刺詩。《獎章》(1682)一詩也攻擊輝格黨,嘲笑他們在煽惑人民。同年又寫了諷刺詩《馬克·傅萊克諾》(1682)。德萊頓原是清教徒。1682年他寫的《俗人的宗教》一詩斥責 天主教,歌頌 英國國教,反對不信國教的人們。1687年 詹姆斯二世企圖把英國變成一個羅馬天主教國家,德萊頓改信天主教,並寫了《牡鹿與豹》(1687)一詩讚揚羅馬天主教會,把它比作潔淨、不朽的牡鹿,辱罵英國國教為骯髒兇殘的豹。

光榮革命後,為了謀生,德萊頓再次轉向戲劇和其他類型的創作。德萊頓寫的頌詩中著名的是他獻給音樂女神聖西西莉亞日而寫的抒情頌歌:《聖西西莉亞日之歌》(1687)和《亞歷山大的宴會,又名音樂的力量》(1697),詩中把音樂頌揚為美妙無比的藝術(後來由 亨德爾譜成曲子。德萊頓的頌詩和諷刺詩標誌着英國詩歌中古典主義的確立。《古代和現代寓言集》(Fables Ancient and Modern)(1700年)以詩歌的形式來講述 奧維德、 喬叟和 薄伽丘的作品。儘管他在倫敦的文學聲望無人能敵,他自己也很努力,但正如他自己說的,他晚年生活在「困窘和疾病」中。德萊頓死後被埋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詩人角」。

德萊頓是作品豐富的劇作家,他寫了將近30部喜劇、悲喜劇、悲劇以及歌劇。他主要模仿法國悲劇詩人 高乃依,寫了許多「英雄劇」。其中較好的劇作有《格拉納達的征服》(1672)和《奧倫—蔡比》(1676)等。這些英雄悲劇的主題是愛情和榮譽之間的矛盾。德萊頓還把 莎士比亞的悲劇《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改寫成《一切為了愛情》(1678)。他雖然仍採用無韻詩體,但嚴格遵守古典主義的三一律規則,寫出一部完美的古典悲劇。

德萊頓是英國文學批評的創始人,他的著名的文學批評著作有《論戲劇詩》(1668)、《寓言集序言》(1700)等。他首先對喬叟、 斯賓塞、莎士比亞、 瓊森、鮑蒙特、 弗萊徹作出正確的評價。由於他在文學上的多方面的傑出貢獻,文學史家通常把他創作的時代稱為「德萊頓的時代」。

文學評論

德萊頓的文學評論不同於早先的傳統方法,它們不僅包括理論,還包括技巧等實用性話題,不僅探討古典時期的詩人和劇作家,也討論近期的作品。他對莎士比亞的好評特別有影響力。

在他的諷刺詩作中,德萊頓通常提出一些宗教或政治觀點。《押沙龍與阿齊托菲爾》(Absalom and Achitophel)(1681年)譴責了 沙夫茨伯里伯爵(Shaftesbury)企圖讓 蒙茅斯公爵(Monmouth)成為王位繼承人的陰謀。《麥克·弗萊克諾》(Mac Flecknoe)(1682年)諷刺的是支持沙夫茨伯里伯爵的詩人托馬斯·沙德威爾(Thomas Shadwell)。《牝鹿與豹》(The Hind and the Panther)(1687年)旨在捍衛天主教教會。

約翰•德萊頓22

原圖鏈接來自互動百科網]]

德萊頓的詩歌大都採用 英雄雙韻體(兩行一押韻,每行五個音步,每個音步採用抑揚格形式)。他的散文清晰、簡潔、有力。他的文學評論展現出良好的判斷力。

德萊頓是英雄劇的推廣者。英雄劇是悲劇的一種,它氣勢恢弘,採用英雄雙韻體,以愛情和榮譽為主題。在德萊頓創作的英雄劇中,以《格拉納達的征服》(The Conquest of Granada)(1670年)最受歡迎。《一切為了愛情》(All for Love)(1677年)是根據莎士比亞的《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改編的,可能是他最優秀的悲劇作品。德萊頓的喜劇粗野下流,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公共趣味。

影響

德萊頓創立了英雄偶句詩,它成為後來英國詩歌的標準形式之一。 威斯坦·休·奧登稱它為「中庸詩體的大師」。18世紀的詩人 亞歷山大·蒲柏深受其影響,還從他那借了不少詩句。

華茲華斯是德萊頓的最早批評者之一,他認為德萊頓對 維吉爾的翻譯中關於自然景物的描寫比原詩差劣不少,不過他也推崇德萊頓的部分詩歌。 濟慈也推崇他的《寓言詩》,並在自己的作品裡加以效仿。

據信德萊頓是英詩中最早主張不應把介詞放在詩句末尾的人之一,因為那樣做不符合拉丁文法。

視頻

《一切為了愛情》黃旺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