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红花岩黄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花岩黄耆(学名:Hedysarum multijugum Maxim.)是豆科,岩黄耆属半灌木或仅基部木质化而呈草本状,高可达8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托叶卵状披针形,棕褐色干膜质,叶轴被灰白色短柔毛;小叶片阔卵形、卵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贴伏短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序被短柔毛;花朵外展或平展,疏散排列,果期下垂,苞片钻状,花梗与苞片近等长;萼斜钟状,萼齿钻状或锐尖,花冠紫红色或玫瑰状红色,旗瓣倒阔卵形,子房线形,6-8月开花,8-9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四川、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南和湖北。主要生于荒漠地区的砾石质洪积扇、河滩,草原地区的砾石质山坡以及某些落叶阔叶林地区的干燥山披和砾石河滩。

红花岩黄耆根及根状茎可药用,有强心,利尿,消肿之功效。用于气虚气促,小便淋痛,浮肿。[1]

形态特征

半灌木或仅基部木质化而呈草本状,高40-8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具细条纹,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叶长6-18厘米;托叶卵状披针形,棕褐色干膜质,4-6毫米长,基部合生,外被短柔毛;叶轴被灰白色短柔毛;小叶通常15-29,具约长1毫米的短柄;小叶片阔卵形、卵圆形,一般长5-8 (-15)毫米,宽3-5 (-8)毫米,顶端钝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或圆楔形,上面无毛,下面被贴伏短柔毛。

总状花序腋生,上部明显超出叶,花序长达28厘米,被短柔毛;花9-25朵,长16-21毫米,外展或平展,疏散排列,果期下垂,苞片钻状,长1-2毫米,花梗与苞片近等长;萼斜钟状,长5-6毫米,萼齿钻状或锐尖,短于萼筒3-4倍,下萼齿稍长于上萼齿或为其2倍,通常上萼齿间分裂深达萼筒中部以下,亦有时两侧萼齿与上萼间分裂较深;花冠紫红色或玫瑰状红色,旗瓣倒阔卵形,先端圆形,微凹,基部楔形,翼瓣线形,长为旗瓣的1/2,龙骨瓣稍短于旗瓣;子房线形,被短柔毛。荚果通常2-3节,节荚椭圆形或半圆形,被短柔毛,两侧稍凸起,具细网纹,网结通常具不多的刺,边缘具较多的刺。花期6-8月,果期8-9月。

主要价值

红花岩黄耆根可入药,有补中升阳,固表止汗,利尿排脓;蜜炒补虚,生用托疮生肌;治久病衰弱多汗、脱肛、子宫下垂、溃久不敛、肾炎浮肿,强心利尿。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四川、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南和湖北。主要生于荒漠地区的砾石质洪积扇、河滩,草原地区的砾石质山坡以及某些落叶阔叶林地区的干燥山披和砾石河滩。

繁殖方法

选地:选地位置海拔2730米,年均温5℃,极端最高气温33℃,出现在7月,极端最低气温-27.2℃,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8.3℃,年平均相对湿度76.0%,年降水量843.5毫米,主要集中在6-8月,年蒸发量1108.5毫米,年日照时数2074.4小时,无霜期132天,土壤为褐色森林土,具有便利的山泉自留灌溉,交通也很方便,农村剩余劳力资源也很丰富。

采种:红花岩黄芪采种时间为8月中旬到9月上旬,选择植株健壮、生长旺盛、无病虫危害的优良雌株进行种子的采集。将采集来种子置通风处,风干保存备用。

整地:整地前,每667平方米用硫酸亚铁15千克,二胺12.5千克,尿素8千克,有机肥4.5立方米均匀撒在苗圃地上进行消毒和增肥,然后进行翻地作床,床面土须松、匀、碎。

播种:红花岩黄芪播种时间4月下旬为宜,把种子与过筛的森林腐殖土按1:4的比例混匀后进行撒播,覆土1毫米左右为宜,播种量一般75千克/公顷。

栽培技术

播种后,一般5月下旬幼苗可出齐,这期间为了保持床面湿润,采用遮阴网覆盖遮阴,若遇天气干旱可每日用喷壶喷水1次,若干旱程度严重须喷水2次,直到幼苗地上部分出现真叶时,喷水量可相应减少。

进入6月中旬,草木进入速生期,地径和高生长加快,这时应本着“量少次多”。的原则进行必要的追肥,追施氮肥37.5千克/公顷,及时清楚杂草,进入7月上旬后就有花苞出现,到7月中旬左右大部分花已经相继开放,天旱时适当灌溉,以便促使花朵的继续开放,7月地停止灌溉,出示种子的成熟,为越冬做好准备。入冬后,灌足冬水,不须要遮荫覆盖,翌春解冻后,灌足春水,这时根系已具有较强的抗性,幼苗可在全光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