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脚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红脚鹬 |
中文学名:红脚鹬 |
红脚鹬[1](学名:Tringa totanus):体长28厘米,上体褐灰,下体白色,胸具褐色纵纹。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次级飞羽具明显白色外缘。尾上具黑白色细斑。虹膜黑褐色,嘴长直而尖,基部橙红色,尖端黑褐色。脚较细长,亮橙红色,繁殖期变为暗红色。幼鸟橙黄色。
常成小群迁徙。生活于草地、湖泊、沿海等地,主要以各种小型动物为食。该物种分布广范,世界均有分布,繁殖于非洲及古北界;冬季南移远及苏拉威西、东帝汶及澳大利亚。在中国繁殖于东北地区,为夏候鸟和冬候鸟。春季于3-4月迁到东北繁殖地,秋季于9-10月迁离繁殖地。
特征
红脚鹬夏羽头及上体灰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后头沾棕。背和两翅覆羽具黑色斑点和横斑。下背和腰白色。尾上覆羽和尾也是白色,但具窄的黑褐色横斑。初级飞羽黑色,内侧边缘白色,大覆羽羽端白色,次级飞羽白色,第一枚初级飞羽羽轴白色。自上嘴基部至眼上前缘有一白斑。额基、颊、颏、喉、前颈和上胸白色,具细密的黑褐色纵纹,下胸、两胁、腹和尾下覆羽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具灰褐色横斑。腋羽和翅下覆羽也是白色。
冬羽头与上体灰褐色,黑色羽干纹消失,头侧、颈侧与胸侧具淡褐色羽干纹,下体白色,其余似夏羽。
幼鸟似冬羽,但上体具皮黄色斑或羽缘,胸沾有皮黄褐色。胸、两胁和尾下覆羽微具暗色纵纹。中央尾羽缀桂红色。
叫声:飞行或歇息时发出独特的、具爆破音的尖哨音chee-wik;告警时发出较短的chip声[2]。
习性
红脚鹬非繁殖期则主要在沿海沙滩和附近盐碱沼泽地带活动。少量在内陆湖泊、河流和沼泽与湿草地上活动和觅食。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休息时则成群。性机警,飞翔力强,受惊后立刻冲起,从低至高成弧状飞行,边飞边叫。
主要以螺、甲壳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各种小型陆栖和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常在浅水处或水边沙地和泥地上觅食,常分散单独觅食。个体间有占领和保卫觅食领域行为。
生境
红脚鹬栖息于沼泽、草地、河流、湖泊、水塘、沿海海滨、河口沙洲等水域或水域附近湿地上。无论是平原、荒漠、半荒漠、高山、丘陵和高原以及泰加林地带等各类生境中的水域和湿地均有栖息。
繁殖
红脚鹬的繁殖期为5-7月。到达繁殖地的初期常呈小群活动,以后逐渐分散,成对进入各自的繁殖地,有时也呈数对集中在一处营巢繁殖。雄鸟求偶时两翅上举,在雌鸟周围不断抖动,头上下晃动,且不时细声鸣叫。通常营巢于海岸、湖边、河岸和沼泽地上。巢多置于水边草丛中较为干燥的地上,或沼泽湿地中地势较高的土丘上。一般较为隐蔽。巢多利用地面凹坑,或在地上扒一圆形浅坑,大小为直径15厘米左右,内再垫以枯草和树叶即成。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淡绿色或淡赭包,被有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1-49×28-32毫米。雌雄轮流孵卵,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23-25天。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繁殖在欧洲;迁至非洲、印度及东南亚越冬。
中国分布:于新疆西北部天山有繁殖记录。迁徙时常见于中国的多数地区,结大群在南方各省、海南岛及台湾越冬。
亚种分化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1 | 红脚鹬新疆亚种 | Tringa totanuscraggi | Hale, 1971 |
2 | 红脚鹬克什米尔亚种 | Tringa totanuseurhina | Oberholser, 1900 |
3 | 红脚鹬冰岛亚种 | Tringa totanusrobusta | Schioler, 1919 |
4 | 红脚鹬东亚亚种 | Tringa totanuserrignotae | Meinertzhagen, R & Meinertzhagen, A, 1926 |
5 | 红脚鹬指名亚种 | Tringa totanustotanus | Linnaeus, 1758 |
6 | 红脚鹬乌苏里亚种 | Tringatotanusussuriensis | Buturlin, 1934 |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
视频
红脚鹬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