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矮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红矮星,也就是M型主序星(MV),根据赫罗图,“红矮星”在众多处于主序阶段的恒星当中,其大小及温度均相对较小和低,在光谱分类方面属于M型。
特征
在恒星中的数量较多,大多数红矮星的直径及质量均低于太阳的三分之一,表面温度也低于3,500 K。释出的光也比太阳弱得多,有时更可低于太阳光度的万分之一。又由于内部的氢元素核聚变的速度缓慢,因此它们也拥有较长的寿命。质量低于0.35太阳质量的红矮星会有充分的对流,氦元素会在恒星内部均匀分布,而不会在核心累积,红矮星不会膨胀成红巨星,而逐步收缩,直至氢气耗尽。它们会保持稳定的光度和光谱持续数千亿年,由于现在宇宙的年龄有限,还没有红矮星发展到之后的阶段。
此外人们又发现,不含“金属”的红矮星只占很少(在天文学里,“金属”是指氢和氦以外的重元素),而根据“大爆炸”理论[1]的预测,第一代恒星应只拥有氢、氦及锂元素,如果这些早期恒星包括红矮星,这些“纯正”的红矮星至今天定能继续观测得到,而事实却不然,含有“金属”的恒星占了红矮星的大多数。因此在宇宙形成时,能发光的第一代恒星定拥有超高质量,因为它们极短的寿命在经过超新星爆发后,重元素得以产生,成为形成低质量恒星基本的构成。
宇宙众多恒星中,大约73%左右为红矮星,占了大多数,是宇宙中最常见的星体。在我们的银河系中红矮星也是大多数,离太阳最近的65颗恒星中有50颗是红矮星。例如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的南门二比邻星,便是一颗红矮星,其光谱分类为M5,视星等11.0。
行星系统
至2005年,人们首度在红矮星身上,发现有太阳系外行星围绕旋转,第一颗行星的质量与海王星差不多,日距约为600万公里(0.04天文单位),其表面温度约为摄氏150°C。2006年,人们又发现一颗与土星差不多的行星绕着另一颗红矮星旋转,这颗行星的日距为3.9亿公里(2.6天文单位),表面温度为摄氏零下220°C。
不过由于适居带距离太近,年轻红矮星一旦爆发超大闪焰,威力可达太阳的一万倍,若行星无强大磁场保护,即使有大气层也会被吹散;再加上潮汐锁定造成永昼跟永夜[2],纵然换作稳定的老年红矮星,大气层仍可能从行星永昼面高温消耗掉。所以红矮星系适不适合生命发展常引起争论。
视频
红矮星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宇宙大爆炸理论,外星探索,2019-5-31
- ↑ 月球已被地球潮汐锁定,地球若被太阳潮汐锁定会怎样?专家:将出现永昼永夜 ,搜狐,20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