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浮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红浮萍 |
后记 序言 基本介绍作者: 李彦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页码:321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06351515 装帧:平装 开本:16 定价:33.00 内容简介《红浮萍》是一部祈祷能够敬希原宥那个时代的小说,悲剧霜浓,悲哀露重。《红浮萍》用 沧浪如水的叙述, 裁缝历史, 铺展开了七十年问一个家族的 悲欢 大氅。作者以精卯密榫的笔调,缓缓地道出了 红色时代中各个人物没遮没拦的境遇.及人物对命运理智的屈从。 现实与过往都如此丰沛沉重地附着于作家李彦的精神寄所。两条并行 旋绕的线索舒卷开森严 明澈,满是 疮疤的往昔。人物的命运在 波诡云谲的历史中霰雪飘零,其问有惊骇、有忍躬、有暗疮,还有旧楚。“我”结根于祖母及母亲的不舍矢志,眷然于尘埃朦胧的 企冀, 慨然地迈着步子,以求获悉家人及社会的认同,并静静地舔舐着透着冰冷凉意、不断被撕扯的伤口。 小说着重塑造了红色年代中的女性,力捧她们的 抱朴含真、 和风清穆的品质以及悠然其怀、 钟灵毓秀的气质;同时又深刻地表现了小说中男性内心黑洞洞的孤寂和抹不掉的脆弱。 舒缓的节奏,平和素雅的语言使小说自成一派。作者敏锐的洞悉观察,深刻而忧郁的扑捉以及隐没情感的表达,时时敲打、惊醒着我们,使我们 感同身受于作家李彦浑蔚流离的颠沛与 凤隐于林后的平和。 作者简介李彦,北京人,曾任记者、翻译。1987年赴 加拿大留学。1996年起在 滑铁卢大学任教。现任滑铁卢大学 孔子学院副院长、东亚系中文教研室主任。1985年开始发表中英文作品。英文长篇小说《红浮萍》获1995年度加拿大全国小说新书提名奖。中文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嫁得西风》,中短篇小说 《羊群》、 《故园》、 《姚家岭》、《毛太和她的同学们》、 《忘年》等。1996年获加拿大 滑铁卢地区“ 文学艺术杰出女性奖”。2003年起担任加拿大中国 笔会副会长。 编辑推荐《红浮萍》:震撼阅读 在海外广为传布的“ 中国读本” 华裔女作家 李彦真实描述中国历史,说到深处话语迟。 作家将其英文原作用母语惶恐呈献,家乡父老知我心。 红色年代的悖论与挣扎 那是怎样的一种“信”啊!那么笃定,又那么锋利。 是什么使我们恐惧? 老话说得好:“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总有些经历能支撑我们后来的生命。 在海外用汉语写作的华裔女作家李彦,以家庭萧瑟飘零的历史为线索,展现了红色年代中三代女人的坎坷命运。 当局者孰迷, 旁观者谁清? 目录第一章 回惶 第二章 故园 第三章 芦絮 第四章 易帜 第五章 危巢 第六章 蹉跎 第七章 喧嚣 第八章 雪乡 第九章 孤城 第十章 荒村 第十一章 山野 第十二章 诱惑 第十三章 曙色 第十四章 谜踪 第十五章 除夕 后记 李彦[1] 文摘第二章 故园 妈妈摘帽后,曾带我探望外婆。记忆中的故园,至今鲜明如画。 六十年代初,铁路尚未伸入到这块秦岭南麓的盆地。在嘉陵江畔的群山中下了火车后,便坐进头顶大气包、破旧不堪的长途汽车里,顺着蜿蜒曲折的汉水一路东行。 沿途不断看到背着竹篓扛着麻袋的农民,在山峦间赶路,把枇杷、辣椒、旱烟、草鞋,扛进城里去卖。人们衣衫褴褛,光着脚板,黝黑瘦削的脸上,目光呆滞,鲜有笑容。 公路边不时闪过一两幢颜色晦暗的茅舍,敞开的柴门似黑幽幽的洞口,隐约晃动着女人和孩子的身影。房前屋后,田埂地头,三三两两挺立着几株芭蕉和棕树,宽阔的叶柄在清晨飘浮的炊烟中若隐若现。 古城位于汉江平原腹地。外婆家坐落在城南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旁。 后记《红浮萍》是我在八十年代刚去加拿大时用英文创作的小说,并于一九九五年在多伦多发表。时隔十五年,我终于完成了此书中文版的写作,使它与国内读者见面。在我,真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我在《红浮萍》里撰写了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一些故事,是愿让后人将来还能“亲眼”看到那段历史,体味在复杂的环境下人性的变异。回顾历史,并非单纯的反省,更是期望人们能够知晓当今局面的来之不易,分外珍惜这种稳定的发展和进步。倘若读者能够领悟我的这番感受,那真是莫大的幸事。 来北美二十多年了。不知为什么,我发觉,长期生活在海外的人与长期生活在国内的人,在看待东方、西方、历史、现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少差异。 序言刚到马里兰,剑梅就把李彦小说的中文打印稿交给我,说:“这部小说的英文版已在十几年前推出,读者反应很好,这部中文稿是作者自己译写出来的。”使用“译写”这一概念,还是比较准确的。尽管是翻译自己的作品,但翻译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再写作再创作的过程。这之前,剑梅就通过电话告诉我,李彦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教授,也是该校的孔子学院的院长,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研究生,还听过我的课。经剑梅一说,除了“出处”使我有亲切感之外,就是立即明白,这又是一个产生于现代文化大摇篮的“两栖性”生命:身兼中与西、土与洋、学者与作家、英语写作与汉语写作。对于这种又教书又研究又创作的“三头六臂”的现代知识女性,我比较敬重,知道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辛勤汗水与灵魂活力。但是,对于学者从事小说创作,我总是心存疑虑,怕他们落入车尔尼雪夫斯基似的理性陷阱。这位俄国思想家与批评家的思想是杰出的,但他的小说《怎么办》则只是社会问题的形象转述,完全是失败之作。李彦毕竟是学院中人,她会写得怎样呢?看看再说吧。 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我把小说一口气读下来了。三十万字的阅读之旅,中间没有逗留过,没有疲倦过。读完后我惊喜不已,对剑梅说,李彦很了不起,她没有辜负大时代的养育。这部小说成功了。这是一部紧贴现实、紧贴中国大地,既见证历史又见证人性的精彩作品。我虽然也是个学人,但审美判断时不从概念理念出发,只从艺术感觉出发。读《红浮萍》,我的感觉很好,无论是对其叙事语言的感觉,还是对其精神内涵的感觉。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