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红树蚬 |
中文学名:红树蚬 拉丁学名:Geloina coaxans 别 称:马蹄蛤 二名法:Geloina erosa (Lightfoot, 1786)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纲:双壳纲 目:真瓣鳃目 科:蚬科 属:蚬属 种:红树蚬 台北湾等地 生物代码:580020080200020001 |
红树蚬(学名:Geloina erosa),台湾称作红树蚬,俗名称作“马蹄蛤”,(曾被误为“蛤蜊”,但是,依外壳纹路,属于“蚬”),是帘蛤目蚬科红树蚬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 (福建龙海、广东南澳、大亚湾、广西防城、广西北海、海南清澜、三亚、陵水)、台湾 (台北县淡水,台南市安平,高雄县,屏东县东港),常栖息在河口半淡咸水域、潮间带。 [1]
红树蚬生长特征
贝壳中等大,两壳稍膨,近三角形。壳高25.3mm,壳长29.0mm,壳宽18.2mm。壳顶稍偏前方。前端圆,后端稍呈角度,前后背缘呈“八”字形。腹缘呈半圆形。壳表颜色变化与环境有关。壳表生长纹较粗糙。贝壳内珍珠光泽呈紫色。铰合部较发达。左壳具3枚主齿,前后侧齿各一枚;右壳主齿3枚,前后侧齿各2枚。前闭壳肌痕呈长圆形,后闭壳肌痕呈圆形。
红树蚬生活习性
红树蚬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区,生活在咸淡水交汇的河口和潮间带,生长最适的水温20—28℃,盐度5—20,海水pH7.2─8.2,底质为软泥、泥砂或砂泥,栖息深度约10cm,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食,繁殖期为5—9月。
红树蚬经济利用
其肉供食用、药用,可发展人工养殖。 红树蚬软体部营养成分分析:
【目的】分析红树蚬软体部营养成分并评价其营养价值,为红树蚬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测定150只采集于广西北海市廉州湾的野生红树蚬软体部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氨基酸及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并与10种贝类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红树蚬的营养价值。
【结果】红树蚬软体部(干样)中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58.98%、4.37%和9.59%;检测出16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必需氨基酸和6种呈味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5.20%和53.40%,蛋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检测出19种脂肪酸,包括7种饱和脂肪酸、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和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其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18.95%、2.37%和5.37%。
【结论】红树蚬软体部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营养均衡、营养价值较高,可食用并可作为天然调味品资源予以研究。 由于生长于天然洁净海域,且摄取高蛋白质藻类,营养成分较文蚵、牡蛎、等更高,价值丰富。富含老人小孩所需的营养成分。
红树蚬人工养殖
台湾 红树蚬 在追求经济开发,多处受破坏的红树林生态,1999年被曾界崇发现后,红树蚬这个台湾原生物种开始被学界重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