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紫苞风毛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原图链接紫苞风毛菊

紫苞风毛菊,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纲、菊科、风毛菊属类生物,高20—50cm。根状茎平展。茎直立,带紫色,被白色长柔毛。生长于海拔4,200米的地区,多生于山坡灌丛中,分布于西藏等地。

  • 中文名紫苞风毛菊
  • 拉丁学名Saussurea purpurascens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亚 科管状花亚科 Carduoideae
  • 族菜蓟族 Cynareae
  • 亚 族飞廉亚族 Carduinae
  • 属风毛菊属 Saussurea
  • 亚 属风毛菊亚属 Subgen. Saussurea
  • 组羽裂组 Sect. Cyathidium
  • 种紫苞风毛菊
  • 分布区域中国东北、华北、内蒙古、陕西、甘肃、四川、西藏等地

形态特征

紫苞风毛菊高20—50cm。根状茎平展。茎直立,带紫色,被白色长柔毛。叶条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边缘具锐细齿,最上部叶片苞叶状,椭圆形,膜质,紫色,全缘。头状花序4—6个于茎顶密集成伞房状,总苞片4层,边缘或全部暗紫色,被白色长柔毛。管状花冠紫色。瘦果圆柱形,褐色,冠毛污白色(图96)。

多年生草本,高约5厘米。根状茎斜生,颈部被褐色残存的叶柄。茎直立,被柔毛。叶莲座状,条形,长4-9厘米,宽3-8毫米,顶端急尖,具小刺尖,基部稍扩大,倒向羽裂,裂片狭三角形,顶端具小刺尖,边缘稍反卷,上面绿色,无毛,下面除中脉外密被白色绒毛。

头状花序单生,直径2.2厘米;总苞宽钟形或球状,长2厘米,总苞片4层,外层卵状披针形,长13-14毫米,宽4毫米,革质,紫红色,边缘暗紫红色,上部绿色,草质,反折,无毛,内层条形,长1.7厘米,宽2毫米,干膜质,淡绿色,上部紫色,先端具细齿,顶端具小刺尖;托片条形,白色,长2毫米;花紫红色,长1.8厘米,花冠管长8毫米,檐部长7毫米,有5个裂片,裂片长4-5毫米;花药蓝色,尾部撕裂。

瘦果圆柱形,长2毫米,无横皱纹,顶端具明显的冠状边缘,暗褐色;冠毛淡褐色,外层稍短于内层,长0.8-1厘米,内层长1.2厘米,羽毛状。

生长环境

生长于山顶及山顶草坡。高山草甸, 林缘, 山坡, 山坡草甸, 石地, 石缝。生于山坡灌丛中,海拔4200米。

分布范围

地理分布: 紫苞风毛菊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和内蒙古、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区。

产西藏亚东。

主要价值

紫苞风毛菊为低等饲用植物早春季返青早,茎叶柔嫩,适口性较好,,羊采食,夏秋季适口性下降,只有马少量采食,调制成干草后,适口性大大提高,各种家畜均食。其化学成分见表96。据宁夏农学院饲养室分析,紫苞风毛菊的可消化粗蛋白质为75.26g/kg,代谢能2.61MJ/kg、消化能为3.18MJ/kg。可以看出紫苞风毛菊含有较高的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可消化粗蛋白质也较高,粗纤维较低,其他成分比较适中。

繁殖方法

紫苞风毛菊为多年生根茎型牧草。主要靠营养繁殖,在其生长的地方几乎见不到实生苗,新生苗主要是由根茎芽形成。据在内蒙占东部地区调查,返青期一般在4月末到5月初,返青后生长较快,8月中旬开花,9月中旬结实,10月中旬以后地上部分开始干枯,生长期约5个月。紫苞风毛菊为中生或旱中生草甸种。

生活力强,耐低温寒冷的气候。在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海拔近2000m的白音罕山顶部,经零下42℃的低温后,翌年依然率先返青,正常生长发育。其生境多为中低山地带的山顶部或山坡湿地,有时也生长在高山或亚高山地带的向阳缓坡。为山地草甸或山地草甸草原的伴生种。在甘肃南部(祁连山)海拔3200—3900m坡地上的蒿草草甸中能形成优势层片。常与银穗草(Leucopoaalbida)、嵩草(Kobresiabellardi),高山蓼(Polygonumalpinum)、珠芽蓼(p.Viviparum)、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等构成山地草甸或亚高山草甸。紫苞风毛菊耐践踏,生长快,是天然草地上的放牧型牧草。

药材鉴别

干燥全草茎为类圆形,粗壮,长60-100厘米,粗者径约9毫米,棕色,有明显纵棱,茎上叶痕明显;质坚而轻,折断面髓部白色,中空。叶多脱落,完整叶片暗绿色或棕色,长椭圆形或狭披针形,羽状分裂或全缘,具长柄。全体被细毛。气弱,味苦。以身干、质嫩、枝叶较完整者为佳。[1]

采收加工

于7月左右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