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紅黴素

移除 58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適應症==
紅黴素用來防治細菌引起的某類感染。適應症有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双球菌、[[腦膜炎]]球菌及其他具有感受性細菌引起之感染症。臨床主要應用於鏈球菌引起的扁桃體炎、猩紅熱、[[白喉]]及帶菌者、[[淋病]]、[[李斯特菌症]]、[[肺炎鏈球菌]]下呼吸道感染(以上適用於不耐青黴素的患者對於軍團菌肺炎和[[支原體肺炎]],可作為首選藥應用。尚可應用於流感桿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皮膚及軟組織感染、[[梅毒]]、腸道阿米巴病等。藥品類型基本藥物藥物名稱紅黴素英文名稱Erythromycin中文別名紅絲菌素;艾狄密斯;阿達黴素英文別名Ilotycin; Erythrocin; Ermycin。
 
==主治黴漿菌肺炎==
肺炎黴漿菌四季均有病例報告,但春夏交替及入秋比較常見。潛伏期通常1-4週,常見的臨床病症為喉嚨痛、[[發燒]]、倦怠、頭痛及長達數週甚至數月的咳嗽;嚴重的病人有可能出現肺炎症狀而需要入院治療。因此托兒所、學校及家庭中是最為容易被傳染的地點。黴漿菌是一種介於病毒與細菌之間,而且是目前發現最小且能自行繁殖的病原體,是屬於非典型的細菌,會透過唾液飛沫及鼻腔分泌物等傳染,造成呼吸道輕微的感染,為社區性肺炎最為常見的致病菌之一,因多數感染者可以自行痊癒,所以又被稱為「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預防感染是最好的治療。季節轉換時氣溫變化較大,是黴漿菌助長的大好時機,因此,5-15歲的孩童要特別注意。醫師表示,治療黴漿菌肺炎若使用一般抗生素是無效的,最好的方式是使用「紅黴素」。
==作用==
# 心跳過快、過慢或不規律
# 嚴重的眩暈或昏厥
 
==服用方式==
# 服用的腸溶衣膠囊或片劑,可以將紅黴素與食物一起服下或單獨服下。應將這些膠囊或片劑整個吞下。不要碾碎或扳開。
# 服用的是琥乙紅黴素 (EES),則應將其與食物一起服下或飯後服用。
# 服用的是紅黴素口服液,請使用藥劑師提供的特殊湯匙或注射器計量。服藥前應輕輕搖晃紅黴素瓶體。
# 將紅黴素片劑、膠囊和口服液儲藏在室內乾爽、陰凉、避光的地方(不要放在冰箱內冷藏),不要將其儲藏在浴室或厨房內。過期未使用的紅黴素藥物,咨詢藥劑師處理剩餘藥物的最佳方式。
# 將紅黴素放在孩子看不到或拿不到的安全地方,幷上鎖。
# 少服一次,記起後立即補上。
# 接近下一次服藥的時間,不要補服。下一劑要按時服用。
# 不要同時服用兩次的劑量進行彌補。
# 服藥後可能在幾天的時間內開始感覺好轉,完全凸顯療效可能還需要幾天的時間。
# 過早停用抗生素(除非醫生告訴你這麽做),有些孩童可能尚未完全康復,症狀可能會重複出現。此外,孩童體內可能更容易産生紅黴素抗體,從而增加以後的感染治療難度。確保有足够的紅黴素供周末、假日和休假時使用。
 
===留心過敏反應===
對紅黴素或其相關抗生素(如阿奇黴素或克拉黴素)過敏或敏感,請告訴醫生。如果有以下病症,請告訴醫生或藥劑師。如有肝病及心律失常病症,要慎用此藥。遵照以下說明服用:
* 嚴格按照醫生或藥劑師的囑咐服用紅黴素。
* 謹遵醫生或藥劑師的囑咐,每天定時服用紅黴素,排除睡覺時間。選擇方便的用藥時間,確保不會中斷。
==禁忌==
紅黴素軟膏可用於細菌性口角炎,抗菌的同時滋潤口角處,同時服用維生素B2效果更好。<br>
==注意事項==
===軟膏和眼膏用途和濃度不同===
黴素軟膏和紅黴素眼膏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藥物,但是切勿將兩者混淆使用,眼膏為眼部專用的無菌製劑,軟膏是外用製劑,不能接觸眼睛。並且兩者的紅黴素濃度不同,軟膏的濃度為1%,眼膏的濃度為0.5%。雖然紅黴素軟膏有如此多種用途,但也不應頻繁使用或長期使用,使用時長不應超過一周。如果出現用藥部位有灼燒感、瘙癢、紅腫等情況應停藥,並將藥物洗凈,必要時應就醫,症狀一直不緩解也應及時就醫。
 
===留心過敏反應===
對紅黴素或其相關抗生素(如阿奇黴素或克拉黴素)過敏或敏感,請告訴醫生。如果有以下病症,請告訴醫生或藥劑師。如有肝病及心律失常病症,要慎用此藥。遵照以下說明服用:
* 嚴格按照醫生或藥劑師的囑咐服用紅黴素。
* 謹遵醫生或藥劑師的囑咐,每天定時服用紅黴素,排除睡覺時間。選擇方便的用藥時間,確保不會中斷。
 
===服用方式===
# 服用的腸溶衣膠囊或片劑,可以將紅黴素與食物一起服下或單獨服下。應將這些膠囊或片劑整個吞下。不要碾碎或扳開。
# 服用的是琥乙紅黴素 (EES),則應將其與食物一起服下或飯後服用。
# 服用的是紅黴素口服液,請使用藥劑師提供的特殊湯匙或注射器計量。服藥前應輕輕搖晃紅黴素瓶體。
# 將紅黴素片劑、膠囊和口服液儲藏在室內乾爽、陰凉、避光的地方(不要放在冰箱內冷藏),不要將其儲藏在浴室或厨房內。過期未使用的紅黴素藥物,咨詢藥劑師處理剩餘藥物的最佳方式。
# 將紅黴素放在孩子看不到或拿不到的安全地方,幷上鎖。
# 少服一次,記起後立即補上。
# 接近下一次服藥的時間,不要補服。下一劑要按時服用。
# 不要同時服用兩次的劑量進行彌補。
# 服藥後可能在幾天的時間內開始感覺好轉,完全凸顯療效可能還需要幾天的時間。
# 過早停用抗生素(除非醫生告訴你這麽做),有些孩童可能尚未完全康復,症狀可能會重複出現。此外,孩童體內可能更容易産生紅黴素抗體,從而增加以後的感染治療難度。確保有足够的紅黴素供周末、假日和休假時使用。
 
==主治黴漿菌肺炎==
===小心交叉感染黴漿菌===
肺炎黴漿菌四季均有病例報告,但春夏交替及入秋比較常見。潛伏期通常1-4週,常見的臨床病症為喉嚨痛、[[發燒]]、倦怠、頭痛及長達數週甚至數月的咳嗽;嚴重的病人有可能出現肺炎症狀而需要入院治療。因此托兒所、學校及家庭中是最為容易被傳染的地點。黴漿菌是一種介於病毒與細菌之間,而且是目前發現最小且能自行繁殖的病原體,是屬於非典型的細菌,會透過唾液飛沫及鼻腔分泌物等傳染,造成呼吸道輕微的感染,為社區性肺炎最為常見的致病菌之一,因多數感染者可以自行痊癒,所以又被稱為「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預防感染是最好的治療。季節轉換時氣溫變化較大,是黴漿菌助長的大好時機,因此,5-15歲的孩童要特別注意。醫師表示,治療黴漿菌肺炎若使用一般抗生素是無效的,最好的方式是使用「紅黴素」。
==濫用抗生素==
治療黴漿菌肺炎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使用紅黴素,但是過去在台灣曾經引起醫師間的軒然大波,根據早期台灣數據資料顯示,只有10到14%的病人對紅黴素有抗藥性,但近期臺灣竟然有高達7成的病人對於治療第一線抗生素紅黴素已產生抗藥性,對第二線抗生素(巨環黴素)有12到23%左右的抗藥性。這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早在第二次世界大界期間,抗生素就已經問世了。隨著時間的轉變,抗生素現今唾手可得,帶給人們數不盡的好處。
===連 食用 肉品也殘存抗生素===
但是也因取得抗生素的便利,不論是感冒發燒、發炎感染等等,大部分醫師都會開抗生素,雖然效果顯著,但濫用抗生素卻是被忽視的嚴重問題。不光是醫療,連食安也中標。國內的食安危機也與抗生素有關,法務部表示各國的肉品間抗生素殘留與耐藥性細菌會相互流通,沒有任何國家能置身事外,亦即這是一件全球性的危機,我國雖已明定禁止使用的抗生素種類,甚至由2000年至今已刪減了三十四種藥品,但於畜禽水產品殘留動物用藥檢測中,卻仍持續檢出禁藥。
儘管全世界都在擔心抗生素濫用的問題,但抗生素的使用仍以驚人速度成長,預計將由2010年的63200公噸增加到2030年的105600公噸,增加幅度約三分之二 。全球各地濫用抗生素,全球使用抗生素的劑量比起往成長了65%,英國「抗生素抗藥性研究」(Review 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委員會也曾於2016年5月發表研究報告,全球每年有70萬人死於抗藥性疾病,稱若無法解決抗藥性細菌感染的問題,到了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1000萬人死於具抗藥性的「超級細菌」感染
超級細菌誕生 如何防範於未然。不光是臺灣,全球各地濫用抗生素,全球使用抗生素的劑量比起往成長了65%,英國「抗生素抗藥性研究」(Review 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委員會也曾於二○一六年五月發表研究報告,全球每年有七十萬人死於抗藥性疾病,稱若無法解決抗藥性細菌感染的問題,到了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一千萬人死於具抗藥性的「超級細菌」感染。 == 三不 =對應 政策===
臺灣衛福部疾管署已正視民眾濫用抗生素帶來的威脅,倡導抗生素的「三不政策」:1.不自行購買、2.不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3.不隨便停藥。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沈仲敏表示,「在一個感染的一個現象裡面,如果主要的感染源下降之後,一些次要的感染源就有可能會上升。因為發現最近抗藥性的機會是有上升的,所以有些小朋友即使用了黴漿菌的藥還是一直高燒不退。」醫生表示,黴漿菌肺炎是經由唾液飛沫鼻腔分泌物接觸傳染,症狀包括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易久咳不癒有痰。好發年齡在2歲到15歲間,以春夏交替、秋天時節為感染高峰,尤其今年醫學中心收治病人至少是去年的兩倍,約有七成病患對治療用抗生素紅黴素出現抗藥性。臨床醫師擔心恐怕出現大流行,而除了黴漿菌,9月開學後近四週台北市腸病毒急診就診人次不斷增加,從1414人次,增加到1690一千人次,共計停課1235班,是去年同期774的1.59倍。
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余燦華,「開學之後他們的互動頻繁,然後活動空間有限。彼此的活動空間就會更加傳播的風險。」衛生局強調,由於每年腸病毒流行的病毒株都不太一樣。如果今年流行的病毒株與往年不一樣,未感染過的小朋友族群就沒有保護力,像是今年比較活躍的是克沙奇A型。因此只要過去沒得過的人,也可能感染。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