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系統論 |
系統論,科學名詞,是研究系統的結構、特點、行為、動態、原則、規律以及系統間的聯繫,並對其功能進行數學描述的新興學科。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是把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看作一個整體系統來對待。
系統論的主要任務就是以系統為對象,從整體出發來研究系統整體和組成系統整體各要素的相互關係,從本質上說明其結構、功能、行為和動態,以把握系統整體,達到最優的目標。
目錄
概述
思想來源
包含內容
老三論
概述
宇宙、自然、人類社會,由於人類設定的參照系不同,而分屬於不同的子系統。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存在,劃分為物質與精神世界的話,那麼宇宙、自然、人類社會就通通屬於物質與精神世界這個複雜巨系統。如果這樣來看全宇宙,系統論就是具有哲學價值的世界觀,所以可以說,宇宙是由具有組織性和複雜性的不同子系統構成的,這就是宇宙系統觀。
同時系統論又有很多類似數學模型的具體方法,來面對具體的子系統,從科學工具的角度來看系統論,系統論又是具有哲學價值的方法論。總之系統論在具備系統科學之個性化屬性的同時,又有別於具體的數學方法、物理方法或化學方法等等具體科學門類的技術方法,從而具有普遍意義上的的哲學屬性,像宗教觀、物質觀、信息觀一樣,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
思想來源
系統思想源遠流長,但作為一門科學的系統論,人們公認是美籍奧地利人、理論生物學家L.V.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創立的。
他在1932年發表「抗體系統論」,提出了系統論的思想。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統論原理,奠定了這門科學的理論基礎。但是他的論文《關於一般系統論》,到1945年才公開發表,他的理論到1948年在美國再次講授「一般系統論」時,才得到學術界的重視。確立這門科學學術地位的是1968年貝塔朗菲發表的專著:《一般系統理論基礎、發展和應用》(《GeneralSystem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 Applications》),該書被公認為是這門學科的代表作。
系統一詞,來源於古希臘語,是由部分構成整體的意思。今天人們從各種角度上研究系統,對系統下的定義不下幾十種。如說「系統是諸元素及其順常行為的給定集合」,「系統是有組織的和被組織化的全體」,「系統是有聯繫的物質和過程的集合」,「系統是許多要素保持有機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動的東西」,等等。
一般系統論則試圖給一個能描示各種系統共同特徵的一般的系統定義,通常把系統定義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在這個定義中包括了系統、要素、結構、功能四個概念,表明了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三方面的關係。
包含內容
系統論認為,開放性、自組織性、複雜性,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等,是所有系統的共同的基本特徵。這些,既是系統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觀點,而且它也是系統方法的基本原則,表現了系統論不僅是反映客觀規律的科學理論,具有科學方法論的含義,這正是系統論這門科學的特點。
貝塔朗菲對此曾作過說明,英語SystemApproach直譯為系統方法,也可譯成系統論,因為它既可代表概念、觀點、模型,又可表示數學方法。他說,我們故意用Approach這樣一個不太嚴格的詞,正好表明這門學科的性質特點。
核心思想
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貝塔朗菲強調,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性質。他用亞里斯多德的「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名言來說明系統的整體性,反對那種認為要素性能好,整體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說明整體的機械論的觀點。同時認為,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於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素是整體中的要素,如果將要素從系統整體中割離出來,它將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體中它是勞動的器官,一旦將手從人體中砍下來,那時它將不再是勞動的器官了一樣。
基本方法 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係和變動的規律性,並優化系統觀點看問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系統,系統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觀的原子,一粒種子、一群蜜蜂、一台機器、一個工廠、一個學會團體、……都是系統,整個世界就是系統的集合。
系統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情況來劃分系統的類型。按人類干預的情況可劃分自然系統、人工系統;按學科領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統、社會系統和思維系統;按範圍劃分則有宏觀系統、微觀系統;按與環境的關係劃分就有開放系統、封閉系統、孤立系統;按狀態劃分就有平衡系統、非平衡系統、近平衡系統、遠平衡系統等等。此外還有大系統、小系統的相對區別。
系統論任務
系統論的任務,不僅在於認識系統的特點和規律,更重要地還在於利用這些特點和規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創造一系統,使它的存在與發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說,研究系統的目的在於調整系統結構,協調各要素關係,使系統達到優化目標。
系統論出現的意義
系統論的出現,使人類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深刻地變化。以往研究問題,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簡單的因素來,然後再以部分的性質去說明複雜事物。這是笛卡爾奠定理論基礎的分析方法。這種方法的着眼點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單項因果決定論,雖然這是幾百年來在特定範圍內行之有效、人們最熟悉的思維方法。但是它不能如實地說明事物的整體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間的聯繫和相互作用,它只適應認識較為簡單的事物,而不勝任於對複雜問題的研究。
在現代科學的整體化和高度綜合化發展的趨勢下,在人類面臨許多規模巨大、關係複雜、參數眾多的複雜問題面前,就顯得無能為力了。正當傳統分析方法束手無策的時候,系統分析方法卻能站在時代前列,高屋建瓴,綜觀全局,別開生面地為現代複雜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思維方式。所以系統論,連同控制論、信息論等其他橫斷科學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為人類的思維開拓新路,它們作為現代科學的新潮流,促進着各門科學的發展。
系統論反映了現代科學發展的趨勢,反映了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特點,反映了現代社會生活的複雜性,所以它的理論和方法能夠得到廣泛地應用。系統論不僅為現代科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方法,而且也為解決現代社會中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種複雜問題提供了方法論的基礎,系統觀念正滲透到每個領域。
當前系統論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是朝着統一各種各樣的系統理論,建立統一的系統科學體系的目標前進着。有的學者認為,「隨着系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各樣的系統(理)論,而這些系統(理)論的統一業已成為重大的科學問題和哲學問題。」
當前研究情況
系統理論目前已經顯現出幾個值得注意的趨勢和特點。第一,系統論與控制論、信息論,運籌學、系統工程、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技術等新興學科相互滲透、緊密結合的趨勢;第二,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正朝着「三歸一」的方向發展,現已明確係統論是其它兩論的基礎;第三,[2]耗散結構論、協同學、突變論、模糊系統理論等等新的科學理論,從各方面豐富發展了系統論的內容,有必要概括出一門系統學作為系統科學的基礎科學理論;第四,系統科學的哲學和方法論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
在系統科學的這些發展形勢下,國內外許多學者致力於綜合各種系統理論的研究,探索建立統一的系統科學體系的途徑。一般系統論創始人貝塔朗菲,就把他的系統論分為狹義系統論與廣義系統論兩部分。他的狹義系統論着重對系統本身進行分析研究;而他的廣義系統論則是對一類相關的系統科學來理行分析研究。其中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系統的科學、數學系統論;2.系統技術,涉及到控制論、信息論、運籌學和系統工程等領域;3.系統哲學,包括系統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等方面的內容。 有人提出試用信息、能量、物質和時間作為基本概念建立新的統一理論。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薩繆爾教授 1976年一般系統論年會上發表了將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綜合成一門新學科的設想。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系統工程》雜誌也改稱為《系統科學》雜誌。我國有的學者認為系統科學應包括「系統概念、一般系統理論、系統理論分論、系統方法論(系統工程和系統分析包括在內)和系統方法的應用」等五個部分。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
多年致力於系統工程的研究,十分重視建立統一的系統科學體系的問題自1979年以來,多次發表文章表達他把系統科學看成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相併列的一大門類科學,系統科學像自然科學一樣也區分為系統的工程技術(包括系統工程、自動化技術和通訊技術);系統的技術科學(包括支籌學、控制論、巨系統理論、信息論);系統的基礎科學,(即系統學);系統觀(即系統的哲學和方法論部分,是系統科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連接的橋樑四個層次)。這些研究表明,不久的將來系統論將以嶄新的面貌矗立於科學之林 。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學者林福永教授提出和發展了一種新的系統論,稱為一般系統結構理論。一般系統結構理論從數學上提出了一個新的一般系統概念體系,特別是揭示系統組成部分之間的關聯的新概念,如關係、關係環、系統結構等;在此基礎上,抓住了系統環境、系統結構和系統行為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及規律這些一切系統都具有的共性問題,從數學上證明了,系統環境、系統結構和系統行為之間存在固有的關係及規律,在給定的系統環境中,系統行為僅由系統基層次上的系統結構決定和支配。這一結論為系統研究提供了精確的理論基礎。在這一結論的基礎上,一般系統結構理論從理論上揭示了一系列的一般系統原理與規律,解決了一系列的一般系統問題,如系統基層次的存在性及特性問題,是否存在從簡單到複雜的自然法則的問題,以及什麼是複雜性根源的問題等,從而把系統論發展到了具有精確的理論內容並且能夠有效解決實際系統問題的高度。
老三論[1]
信息論以通信系統的模型為對象,以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為工具,從量的方面描述了信息的傳輸和提取等問題。信息論的研究領域擴大到機器、生物和社會等系統,發展成為一門專門利用數學方法來研究如何計量、提取、變換、傳遞、存貯和控制各種系統信息的一般規律的科學。
控制論
是控制論運用信息、反饋等概念,通過黑箱系統辯識與功能模擬仿真等方法,研究系統的狀態、功能和行為,調節和控制系統穩定地、最優地趨達目標。控制論充分體現了現代科學整體化和綜合化的發展趨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系統論
系統論運用完整性、集中性、等級結構、終極性、邏輯同構等概念,研究適用於一切綜合系統或子系統的模式、原則和規律,.併力圖對其結構和功能進行數學描述。系統強調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整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繫,具有整體性、動態性和目的性三大基本特徵。作為一種指導思想,系統論要求把事物當作一個整體或系統來考察,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物質世界普遍聯繫的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