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瘤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粉瘤菌 中藥名。為假絲菌科真菌粉瘤菌Lycogalaepidendrum(L.)Fr.[LycoperdonepidendrumL.]的子實體。具有清熱消炎的功效。主治粘膜發炎。[1]
目錄
藥性簡介
來源
藥材基源:為假絲菌科真菌粉瘤菌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cogala epidendrum(L.)Fr.[Lycoperdon epidendrum L.]
採收和儲藏
春、夏季采,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子實體為塊狀復孢囊,密集或散生。近球形,無柄,直徑2-15mm。粉灰色、青褐色至灰褐色,包被薄,上有小疣。假孢絲系分枝、薄壁,有橫皺褶、半透明至淡黃色的小管,直徑8-30μm,頂端圓鈍。孢子半透明,成堆時肉色,具小疣,直徑5-7μm。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闊葉樹腐木上。
資源分布
分布於西北、華東及吉林、河北、山西、海南、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性狀
鑑別 子實體球形、類球形、橢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團塊狀,無不育柄,直徑2-15mm。包被薄而粗糙,粉灰色、青褐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的疣狀突起。孢體淡黃色,緊密有彈性,內有分枝的絲狀物。氣微,味淡。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灰褐色。假孢絲分枝狀,淡黃色,透明或半透明,直徑8-30μm,頂端圓鈍,表面有皺紋和疣狀突起。孢子半透明,具細小疣狀突起,直徑5-7μm,成堆時呈肉色。
化學成分
含脂肪酸,聚乙炔甘油三酯類(polyacetylene triglyceride)及二苯咔唑類(dibenzocarbazole)化合物。
性味
淡;微寒
功能主治
清熱消炎。主粘膜發炎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敷。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