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監之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管蔡之乱)
前往: 導覽搜尋

三監之亂,又稱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是西周初期分封於商王畿地區(今河南省安陽市附近)周圍的三位統治者叛亂的事件。

武王滅商後,聽取周公旦意見採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利用他統治殷民。同時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衛三國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三監地域,一般認為,商都以北地區為邶;商都以南地區為鄘;商都以東地區為衛。

武王滅商後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攝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見機拉攏發動叛亂。周王朝面臨嚴峻的形勢,周公東征,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廢霍叔為庶民,平定了三監之亂。[1]

背景

牧野之戰周滅商後,為了統治商朝的遺民,周武王把商王朝直接控制的領地分為四個區:原殷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為豳,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又名祿父)掌管。同時將朝歌以東地區(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為衛,封給武王的弟弟管叔姬鮮掌管;朝歌以西地區(今河南省新鄉一帶)為鄘,封給武王的弟弟蔡叔姬度掌管;朝歌以北地區(今河南省湯陰縣一帶)為邶,封給武王弟霍叔姬處掌管,共同監視武庚,總稱「三監」。

周滅商後第二年(約前1045年),周武王病逝,其子姬誦即位,是為周成王。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攝政,代成王行事。管叔因企圖繼王位,對周公旦攝政極為不滿,於是散布流言,並煽動蔡叔、霍叔,慫恿武庚及東方諸方國,以「周公將不利於孺子」為藉口,公開叛亂,是為「天下聞武王崩而叛」。周公旦面對來自內外兩方面的敵對勢力,多方權衡,決定興師東征。

為了組織東征軍發動平叛之戰,周公說服太公望和召公。他說:「我之所以不迴避困難形勢而主持政務,是擔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則我無顏回報太王、季王、文王。三王憂勞天下已經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為了成就周王朝才這麼做的」。

在出征前的占卜上,周公向臣子們講了一番話,他說:「殷人剛剛恢復了一點兒力量,就想乘着我們內部混亂,起來造反。重新奪回他們已經失掉的權位,說什麼他們『光復舊業的機會到了!』妄圖再讓我們成為他們的屬國。這是白日作夢!我告訴大家,殷人裡頭有一伙人,願意出來幫助我們,有了他們的幫助,我們一定能夠平定叛亂,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業」。又說:「我們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興盛起來的,我們承受的是天命。為了這次出征,我又占卜了一次,卜兆表明,上天又要來幫助我們了,這是上天顯示的威嚴,誰都不能違抗,你們應該順從天意,幫助我成就這個偉大的事業」。周公的話,被史官記載下來,這就是《尚書》里的《大誥》。

過程

經過周公的宣傳動員,周公把東征大軍組織起來,並親任統帥,揮師東征。周師一到,「殷大震潰」,武庚被殺(一說敗逃,不知所終)。周公同時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駐地衛,迅速消滅了管叔的武裝,占領了城邑,管叔亦被殺死。接着周師攻克蔡叔駐地鄘,捉蔡叔而囚之於郭凌(一作郭鄰)。

周師擊敗武庚及「三監之亂」之後,周公意欲擴大東征戰果,一舉消滅其他反叛力量。周公原計劃先向東伐奄國(又稱商蓋,今山東省曲阜市舊城東),奄國為東部主要反叛勢力所在,即「大國」所居之地。辛公甲提出建議:「大難改,小易眼,不如服眾小以劫大」,周公採納了他的意見,遂改變計劃,決定先攻淮泗間(今蘇北、皖北地區)的九夷(包括徐、熊、盈等小國),於是揮師東南,進攻九夷。九夷諸小國實力不強,在周師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但由於九夷在此之前長期與商作戰,其軍隊數量雖少,卻頗具戰鬥力,且對當地的地理非常熟悉,善於在低洼河湖地帶作戰,而周師車兵行動不便,且士卒多有水土不服,因此攻九夷之戰非常艱苦,但經過連續作戰,九夷終被征服。

隨後周軍北上攻打奄國。周軍占領奄國西、南兩邊鄰國。奄國勢孤,國君被迫投降。豐(今山東省青州市西北)、蒲姑(又作薄姑、敷古,今山東省博興縣東南)等國也相繼投降。周公東征有「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之說(《尚書·大傳》)。可見打擊殷商殘餘勢力的「踐奄」之役已是東征的尾聲。奄是商朝的舊都,周公翦滅奄國是對殷商勢力的重大打擊。

結果

周公東征共歷時3年之久,殺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霍叔被廢,徹底平定了三監及武庚之亂。同時消滅了包括殷、東、徐、熊、盈、攸、奄、九夷、豐、蒲姑、淮夷和東夷諸國等參加叛亂的五十多個小國。

為了徹底消除商朝殘餘勢力對周朝的隱患,周公營建東都洛邑(成周),遷「殷頑民」於此。同時封投降周朝的商朝貴族微子啟於宋(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宋國;封周武王少弟康叔於朝歌,建立衛國;封周公長子伯禽於奄國舊地,建立魯國,分治殷民。

周公東征使周朝的影響達到東海之濱,對於周王朝的鞏固具有重大意義。[2]

三監之亂影響

三監之亂嚴重威脅到了周朝的統治秩序,周公東征勝利以後,徹底消滅了殷商王朝的殘餘勢力,擴大東方境土。為了鞏固周王朝在東方的統治,周公進一步營建東都雒邑和封建諸侯。 周公、成王、康王時期是西周王朝穩定發展時期,「刑錯四十年不用」,史稱「成康盛世」。

武王滅商後,分商王畿為三部分,設三監治理。三監的具體人物及轄地,說法不一。一說為紂王子武庚和武王弟管叔、蔡叔。一說為周公弟管叔、蔡叔、霍叔。前說出現較早,較可信。三監地域,一般認為,商都以北地區為邶;商都以南地區為鄘;商都以東地區為衛。武王病逝後,周公攝政,三監作亂,周王朝面臨嚴峻的形勢,周公東征,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平定了三監之亂。 三監之亂後,使周初統治都更深刻地認識到封建親戚、蕃屏周室的重要性。在武王分封的基礎上,周分、成王再次大規模分封諸侯。相傳周公分封七十一國,其中有五十三人是姬姓子弟,他們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後人,如文王之弟封於東虢、西虢,文王之子封於邗、晉、應、韓;周公之子封於凡、蔣、邢、茅、砟、祭。原來屬於武庚的封和殷遺民被一分為二,一部分紂兄微子啟,他在滅商後投降周,也未捲入叛亂,因此封於商丘,國號宋。另一部分封給成王的叔父康叔,在殷商故墟。國號衛。此外,還有一些異姓貴族為周公、成王所封。兩次分封,不僅使周人鞏固了在原屬殷商的廣大地區的統治,而且擴大了周人的勢力和影響,使周成為國力和疆域遠遠超過商朝的強大國家。[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