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答杨梓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答杨梓州》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答杨梓州》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诗歌描写了通过送杨梓州抒发自己苦闷的心情外,更多的是对梓州山河的赞美。(杨梓州是人名,而梓州是地名)。杜甫忧国忧民,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他人格高尚,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答杨梓州》[1]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答杨梓州》

闷到房公池水头,

坐逢杨子镇东州。

却向青溪不相见,

回船应载阿戎游。

作品赏析

单复编在汉州诗内。据前有李梓州,后有章梓州,此又有杨梓州,一岁而有三梓州,何更代之速耶。

闷到房公池水头,坐逢杨子镇东州。却向青溪不相见,回船应载阿戎游①。

遇杨而未尽游池之兴,故作诗以答之,此只如一首短札耳。)

①阿戎指梓州之侄。《晋书》:阮籍谓王浑曰:“与卿语,不如与阿戎谈。”阿戎,浑子戎也。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3]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4]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视频

诗圣杜甫(四) 杜甫逃荒之谜

千秋史话:诗圣杜甫

参考资料

  1. [1] 诗词文句网
  2. 杜甫简介 古诗文网;
  3. 杜甫三吏三别原文 瑞文网;发布时间;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怀诗,怅望千秋一洒泪,摇落深知宋玉悲 品诗赏词;发布时间;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