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筒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筒鸟
图片来自七星生态保育基金会

筒鸟是夏季由南方到台湾繁殖,秋天后返回南方过冬的鸟儿,杜鹃科有些鸟类,是不筑巢、不育雏,而托卵于其他鸟类巢中,并将本来的鸟蛋衔出或吃掉,旋即生下自己的蛋,完成偷天换日之,让别的鸟妈妈把它的小鸟养大离巢,更厉害的是,它下的鸟蛋颜色会随寄养家庭做变化,让寄养的鸟妈妈察觉不出来,真是太神了!筒鸟活动于低海拔到中海拔森林或平地均可见到,身体颜色大约为暗灰褐色,腹部有黑色间隔宽一些的横纹,喜欢吃昆虫或果实等等。[1]

是杜鹃科鸟类的一种,又名中杜鹃。主要栖息于低海拔的丘陵地或开垦地,长单独活动很少成群。筒鸟是台湾地区的夏候鸟,冬天的时候大都在南洋一带度冬,大约四月左右会飞抵台湾各低海拔林地,并展开求偶交配。

通常筒鸟自己不筑巢,怀孕的筒鸟妈妈会寻找鹪莺、锦鸲、伯劳等小型鸟类的鸟巢,并将卵产在鸟巢中,再由这些小型鸟代为孵蛋并养育筒鸟的幼鸟,这就是有趣的扥卵行为。每年五月以后,仁山植物园内到处都可以听到筒鸟发出‘不不—不不---’的低沉叫声。[2]

  • 基本资料

英文名: Himalayan Cuckoo

别名: 公孙(台语)、喜玛拉雅杜鹃

目名: 鹃形目(Cuculiformes)

科名: 杜鹃科(Cuculidae)

筒鸟
图片来自太鲁阁国家公园

特有性: 否

保育等级: 非保育类

活动模式: 单独

出现海拔: 平地-低-中-高海拔

栖地: 森林、林带边缘、疏林和农耕地等

食性: 昆虫,主要为毛毛虫,也吃少量果实

居留状况: 普遍夏侯鸟

玉山园区: 园区内于春、夏季普遍分布于低至高海拔地区,5-7月较常听到叫声,在玉山主峰顶有时仍可听到下方冷杉林传来筒鸟的鸣叫声。秋季往南迁移,曾在自忠系放过,应为夜间迁移。


特征:

全身长约33cm。头、颈、背部及两翼均为鼠灰色。腹面及尾下白色,有粗黑色横斑。腹部之横纹极似隼科猛禽,有恐吓产卵亲鸟离巢以利其托卵之作用。雌鸟有赤色型,头、背至尾羽为红棕色,带有黑色横纹。喉至上胸淡褐色,腹部至尾下覆羽白色,均有黑色横纹。


生态:

本物种夏季普遍出现于海边至高海拔山区森林边缘,在本园区各海拔环境均常见。普遍的夏候鸟。每年春夏交接时,由南洋地区飞来台湾繁殖。常闻连续“布布──”之两短音规律音,喜好单独停栖于树梢或突出的枝头。4~6月为繁殖季,每年的3月北返至台湾繁殖,9月飞往南洋度冬。有托卵行为,经常发现托卵于小型鸟雀之巢中。[3]


生态习性及行为

通常单独行动,栖息于森林上层,警觉性高,分布范围极广。鸣叫时头、尾向下摆动,胸、腹则随之压缩震动,甚是有趣。不筑巢,将自己的蛋下在别种鸟类的巢里,杜鹃雏鸟会先孵化出来,并将其他鸟蛋推出巢外,以夺取寄主的照顾。一般寄生在莺科鸟类巢中,在台湾曾发现寄生在褐头鹪莺及灰头鹪莺巢中。

玉山园区 园区内于春、夏季普遍分布于低至高海拔地区,5-7月较常听到叫声,在玉山主峰顶有时仍可听到下方冷杉林传来筒鸟的鸣叫声。秋季往南迁移,曾在自忠系放过,应为夜间迁移。[4]


筒鸟
图片来自太鲁阁国家公园
筒鸟
图片来自太鲁阁国家公园
筒鸟
图片来自太鲁阁国家公园


视频

筒鸟求偶叫声

筒鸟

台湾中杜鹃(筒鸟)的成长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1. 筒鸟,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
  2. 筒鸟,仁山植物园
  3. 筒鸟,玉山国家公园
  4. 筒鸟,玉山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