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竹山隆恩圳隧渠

竹山隆恩圳隧渠

图片来自ettoday

竹山隆恩圳隧渠,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所建立的水利工程设施,位于台湾南投县竹山镇富州里,现列为南投县县定古迹

目录

历史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巡台御史李宜青来到台湾巡视竹山地区时,因见当地农民缺水耕作而生活困难,遂捐款银百两招募田佃建置水圳(即竹山隆恩圳),引用浊水溪溪水灌溉竹山社寮等四个村庄之农地,以利当地农民耕作生活。

嘉庆年间,竹山隆恩圳遭洪水冲毁,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由张天球、陈佛照、陈同升、曾石等合资重建该圳,于象鼻山开凿二十多处与该圳相通的“水窗”以分散大水水势,并引水入八百馀公尺的穿山圳道,灌溉社寮四里(山崇、社寮、中央、富州)四百多公顷的农田。[1]

日治时期昭和三年(1928年),为使竹山社寮地区农仓丰富,便延长竹山隆恩圳并兴建吊桥,并于该圳渠道出口处刻有“第一号隧道”、“昭和三年”等字样。

民国七十八年(1989年),为云林六轻供水使用,于隆恩圳隧渠旁的浊水溪处开始兴建集集拦河堰,开水道管制用水,导致该圳没入水库之中,其功能亦被拦河堰所取代。[2]

民国九十年(2001年),社寮文教基金会提出“未遭破坏部份之隆恩圳争取保留案”,获时任竹山镇长许文钦的重视,经竹山镇公所、代表会及社寮文教基金会等人到现场实地勘查,相关单位代表皆对古圳道内之自然景观为之赞叹,遂要求施工单位变更工程以争取保留该古隧渠。经抢救,原大约1公里长的古隧渠,现保存172公尺,成为有尾无头、无法实施灌溉的“隆恩圳”。

民国九十五年(2006年),正式登录并公告,该圳隧渠遗址为南投县定古迹,称“竹山隆恩圳隧渠”。

特色

该圳隧渠全长约1公里,进水口与出水口水位高低差仅有84公分,于200多年前缺乏精密仪器的时代实属不易。该圳穿越山壁而过,解决大水直接冲击的危险,此外亦设计二十多处与该圳相通的“水窗”(又称“横坑”)不仅大水来时有分散水势的作用,枯水期又可依溪水流向拦截入圳,设计甚为巧妙。目前仅存其中的172公尺。

在地民众曾欲带领相关人员一同入竹山隆恩圳隧渠内参观,但因临时有事耽误,相关人员先行入隧内参观并提早离开现场,该民众随后才进入隧道内参观,当他正在回程至洞口时,当下却传来40分钟前前次人员们于隧道内的对话(“这通到哪里”、“通到浊水溪那边去”、“这条隧道几公尺”),其对话内容事后确认为前次入隧道的人员对话无误。该隧道竟能保留民众对话长达40分钟,当地人闻之称奇,因而成为居民们茶馀饭后的话题之一,事后民众谘询专家,确认为“回音”之物理现象。[3]

参考文献

  1. 社区老故事---县定古迹“竹山隆恩圳隧渠”保留记实, 文化部台湾社区通 (Chinese (Taiwan)) 
  2. 竹山隆恩圳隧渠, 国家文化资讯网, 2006-07-11 (Chinese (Taiwan)) 
  3. 陈俊宏. 南投竹山“隆恩圳隧渠” 保留40分钟前对话:这通到哪. ETtoday新闻云. 2015-01-26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