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啄木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竹啄木鸟 |
中文学名: 竹啄木鸟 |
竹啄木鸟[1](学名:Gecinulus grantia)是啄木鸟科、竹啄木鸟属的小型鸟类,体长23-25厘米。嘴蓝白色或淡蓝色,头顶至枕玫瑰色而缀有橙色或全为红色。额、眼先、颊淡皮黄色或黄白色,后颈和颈侧橄榄黄色,上体栗红色,下体橄榄褐色。翅黑褐色,具棕黄色或白色斑点,腰和尾上覆羽具暗红色羽缘,尾暗褐色,具浅色横斑和栗红色羽缘。雌鸟头顶黄绿色而无红色,其余似雄鸟。
竹啄木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竹林或杂有竹林的混交林、灌木林和次生林中,以蚂蚁和昆虫为食。竹啄木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外形特征
竹啄木鸟雄鸟前额、眼周、眼先、嘴基和颊淡皮黄色或金皮黄橄榄褐色,颈侧、枕至后颈橄榄黄色,头顶有一大的粉红色或鲜红色块斑。其余上体栗红色或淡黄橄榄绿色。两翅黑褐色,初级飞羽具不连贯的棕黄色或皮黄色横斑,内侧羽缘红色,往内红色部分逐渐增加,到次级飞羽则完全与背同色。尾暗褐色,基部具棕色横斑,外侧羽缘栗红色或红色。或尾为红褐色,具5道淡栗色横斑。颏、喉淡橄榄绿色,其余下体暗橄榄绿色或橄榄褐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头顶至枕为淡黄绿色而不为红色。虹膜暗红色或棕红色,嘴淡蓝灰色或铅蓝色,先端淡角黄色,脚铅绿色,爪淡绿黄色。仅有三趾。
竹啄木鸟云南亚种头部橄榄金黄色,上体橄榄黄绿色,尾黑而基部橄榄色,下体橄榄褐色,雄鸟头顶及枕绯红。东南亚种头浅皮黄,上体橄榄绿色沾红,尾绯红褐具浅栗色横斑,下体深橄榄绿色,雄鸟头顶及枕部玫红沾橘黄色[2]。
生活习性
习性:竹啄木鸟为留鸟,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
食性:多在树干和竹上活动和觅食,也常到地面倒木上觅食。主要以蚂蚁和昆虫为食。
叫声:甚喧闹,不断重复带鼻音的联络叫声“chaik-chaik-chaik”,粗哑的“cheereker-chereker-chereker”急叫声似松鸦。
栖息环境
竹啄木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竹林或杂有竹林的混交林、灌木林和次生林中。
生长繁殖
竹啄木鸟的繁殖期为4-7月。营巢于树洞中,巢洞多选择在杂有竹的阔叶林和次生林内,也在农田地边的树上啄洞营巢。巢洞多选择在死的和腐朽的站立树干上。巢洞距地高多在1.5-6米。每窝产卵3枚。卵白色,大小为22-28×18-20毫米,平均25-19毫米。
分布范围
中国以外分布于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孟加拉国、不丹、老挝和越南。
亚种分化
序号 | 中文名称 | 拉丁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1 | 竹啄木鸟指名亚种 | Gecinulus grantia grantia | Horsfield, 1840 |
2 | 竹啄木鸟云南亚种 | Gecinulus grantia indochineensis | Delacour, 1927 |
3 | 竹啄木鸟东南亚种 | Gecinulus grantia viridanus | Slater, 1897 |
4 | 竹啄木鸟中南亚种 | Gecinulus grantia poilanei | Deignan, 1950 |
种群现状
竹啄木鸟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危物种。
保护级别
竹啄木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竹啄木鸟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