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端坐霭市古戏台下(尹文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端坐霭市古戏台下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端坐霭市古戏台下》中国当代作家尹文策的散文。

作品欣赏

端坐霭市古戏台下

在衡南,有一座清代古戏台,它位于松江镇霭市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坐西北朝东南,是一栋公共性独体建筑,典型的湘南民间文化娱乐设施。它砖、石、木结构,平面布局呈方形,整体宽三间,高二层,深二进,前为舞台后为化妆室,舞台为单檐歇山顶,小青瓦,卷棚封檐,檐板、梁枋、雀替及台面栏板雕卷草、花卉、瑞兽和戏剧人物故事等,戏台屏风图案为三官大帝,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舞台左右墙上出长方形砖雕花窗,花窗之上从右至左行书“谁是我”、“我为谁”,寓意深远。

戏台基部四周用长条形大石板围砌,牢固美观。前台地下铺设青砖,台面铺设木板,与地面架空,形成共鸣台腔,旧时台底四角还放置大水缸,以增强共鸣效果,故每当台上敲锣打鼓时,10里外的高地仍可听到响声。

古代没有麦克风和音响,戏曲演出的音响效果靠戏台上方的“藻井”起作用。演出时,藻井仿佛是一个共鸣箱,能使演员发出的声音向上聚集,变得洪亮且圆润,然后再将声音反弹向各个方向,产生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

据说,在戏台未建之前,霭市是一个穷山僻壤之地,有“山高地薄,人蠢恶少”之称。相传有一年,一位乞丐来到霭市,三天都没讨到一顿饭,便气愤地奋笔疾书一副对联辱骂霭市人,上联:“纸糊木马,经不得风,淋不得雨,谁要?鬼要!”下联:“泥制尿壶,装不得酒,盛不得茶,啥用?球用!”当霭市的人民看到这副对联,非常气愤,决心在街上修建一座戏台,作为镇街吉祥之物。戏台修建以后,每逢过年过节,都会在戏台上唱大戏,以告天地、慰神灵,乞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老百姓生活富裕

每次开演之前,古戏台四周的立柱上方都会燃起四盏红色的灯笼,名曰“点灯”;灯亮之后,乐班的锣鼓手还会使劲敲锣打鼓一阵,叫做“邀锣”……这些都是向乡亲们传递和预告当晚有精彩演出的讯号。晚饭过后,闻讯的乡亲们便会匆匆放下碗筷,提凳搬椅,三个一群五个一簇,赶集般向戏台方向涌去。

鲁迅先生说:“中国是一个演戏的国度。”看别人演戏,也演戏给别人看,这种戏台情结已融入到中国人的骨血中。

[1]

作者简介

尹文策,必读社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