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章樾 |
姓名;章樾 字號;字幼樵 出生時間;1847年01月01日 籍貫;河南祥符縣 逝去時間;1913年01月01日 職位;營口海防同知,桓仁首任知縣 |
人物生平
章樾(1847-1913年)字幼樵,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出生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男,漢族,監生。稍長入選京師國子監。學後就任湖北省鄖縣知縣。任中,勤於政事,體察民情,秉公執法,頗有聲望。後因父母喪事,離職回籍守孝3年。期滿調奉天省,委其協辦建縣前的懷仁(今桓仁)墾務。光緒二年(1876年)到達尚未建縣的懷仁,任設治委員。光緒四年試署懷仁縣。光緒六年實補懷仁縣知縣,為桓仁首任縣官。
建縣前的懷仁地區,經歷200多年的封禁,"舊無址基,地遺邊外","封禁久嚴,鳥獸充牣,絕巢窟而野無居人"。建縣當時,全縣面積近6000平方公里,僅有違禁潛入的墾荒者26531人。地廣人稀,初設縣治,百業待舉,萬事艱難。建縣第二年,章樾開始修城垣,建衙署。修建中,因懷仁之地"向無窯座,既乏諳習燒作之人,復少承攬殷實之戶",須"赴省城雇覓工匠,籌給窯本"。城址近處無灰石,灰窯距縣城15公里,運輸不便。磚窯雖近,但"土性疏鬆,燒磚一窯,堪用者不過十分六七(見宣統元年《懷仁縣誌》)",而且修垣鑿池則須"墾闢荊榛",倍極辛苦。章樾每每親自"監工附眾","日夕督作,不敢稍寬。"至光緒八年春,始告完工。建城同時,多事並舉:劃保區,開市進,酌賦稅,建公廨(公署)置營房,立癢塾(學校),修道路,設渡口,興驛遞(通信)等。章樾遠見卓識,繼修城之後,廣修道路。在其所著《修大嶺記》中精闢指出:"民以錢鏹病,農以賦稅病,官亦以催科病。"其原因是"數嶺限之也。"因而強調建城之後,萬事之急,"莫急於修嶺"。當時眾說紛紜,章樾力駁眾議:"開嶺所以便民,便民所以通商,通商所以利賦";"不比不急,將焉急乎"。他親自指揮分工,限定日時,短期內修通了石頭巒盤嶺、葡萄架嶺和掛牌嶺3條交通要道。
章樾對勞苦百姓深切同情,在其《初建懷仁縣碑記》中寫道:"民工雇以胼胝,揮血汗兮堪憐";在《修大嶺記》中記有:"今則迫容緩者,庶幾一勞永逸,故不敢息吾民也,然又未始不心憫其勞也";在《苦邊行》詩中雲:"有婦晨炊吞聲哭,情未及問聲愈咽,自嘆良人昨夜歸,凍驅欲死足趾折,客聞更覺心中悲。"作為封建制度下的縣官章樾,對普通勞動人民有如此情感,實屬不易,難能可貴。
章樾在懷仁任中,"訊斷不用刑威,反覆推問,得情而止。繁值事,務順輿情",可見他為官之清廉。
光緒八年(1882年)章樾調離。他在懷仁任職期間,給黎民百姓做了不少大事和好事,令人敬佩而不忘懷。
介紹
光緒十四年秋,大雨連綿,洪水漫延,營口城鄉皆成澤國,人畜房器淹沒無計,百姓掙扎於水深火熱之中。章樾不懼洪水,親率衙役,趟水到四鄉調查水勢民情。他看見"平地汪洋,禾稼一空",百姓"塗炭"的慘狀,帶頭捐出自己的官俸,倡辦賑災,商紳齊應。營口城鄉分屬海城、蓋平二縣分轄,而海防同知的職責限於"維護海疆治安",不負地方"錢穀刑名"之責。但他鑑於百姓苦難,越境越權"捐廉勸賑"尤顯可貴。[1]
章樾的行為,受到"萬民感頌"。百姓湊錢為他豎立"澤被甘棠"碑,懸掛功德匾,贈送萬民衣傘。由於他"德政尤佳",於光緒十六年升任昌圖知府。章樾作為一名封建官僚,黎民困難時能"親履四鄉",越權"捐廉",的確難能可貴。
章樾公園
於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章樾作桓仁縣衙縣官,在規劃桓仁縣城總體城市規劃時,利用太極八卦的形式及理念,將桓仁縣城規劃成坐落於渾江水沖積而成的山環水繞、形若太極的小平原上,縣衙門就選在陰魚的陽魚眼上,並在四周修築了八卦城,城外設有護城壕。到現今為止,從航測圖上仍依稀可見八卦城的格局與風采。這不僅是易經理論在古代建築史中的絕妙體現,而且是易經文化最具標誌性的示範工程和易經文化的載體。因此,章樾成為這座文化古城的不朽紀念人物,桓仁滿族自治縣建有章樾公園。內塑章樾塑像。章樾為桓仁第一任知縣。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魅力桓仁】首任知縣章樾 , 搜狐 201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