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章士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章士美
出生 1922年9月28日
中国浙江
逝世 2012年5月7日
民族
教育程度 中正大学
职业 中国近现代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
知名作品 中国昆虫地理学奠基人之一

章士美(1922年-2012年 ),浙江省黄岩县人,中国近现代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1944年毕业于中正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同年应聘浙江台州农校任教,后转至浙江宁海农校任校长在昆虫区系分布研究上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是中国昆虫地理学奠基人之一。[1]

个人简介

章士美1922年9月28日,浙江黄岩人。1944年毕业于前中正大学农学院,获得农学士学位。曾任江西省科委副主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副校长,江西农业大学顾问等职。现兼任江西省农学会副会长兼教育委员会主任、江西省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江西动物志》编委会主任等职,2012年5月7日13时11分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逝世,享年91岁。

章士美一直从事昆虫教学及研究工作,临近古稀之年,仍然远赴福建等地,继续进行昆虫考察等工作。1950年创制粉糊乳剂,对防治蚜虫、红蜘蛛效果明显,获江西省首届物产展览会超等奖。1970年创制混合土农药"705"、"707",在当时化学农药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及时防治农林虫害起到了良好作用。擅长农业虫害综合防治,昆虫分布区系,蝽科昆虫分类等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江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在昆虫地理分布和蝽科昆虫分类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84年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发表蝽科昆虫新种20余种,出版专著近10部,在国家和省的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章先生主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昆虫志(第31册)·半翅目》(科学出版社,1985年)、《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粮作害虫分册)》(农业出版社,1989年)、《西藏农业病虫及杂草》(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农林主要害虫的生物学及地理分布》(江西人民出版社,1973年)等。他发表的主要论文有:《农业昆虫分布类型的讨论》(中国农业科学,1978年,第3期),《我国水稻害虫的分布区系和发生动态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86年,第6期),《江西农业昆虫区系分析》(动物学研究,1982年,第3卷第1期)等。

章士美1986年被中国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教育战线劳动模范"称号,[2]

工作简历

  • 1944-1945年 浙江台州农校任教。
  • 1945-1946年 浙江宁海农校任校长。
  • 1946-1949年 中正大学农学院助教。
  • 1949-1952年 南昌大学农学院讲师。
  • 1952-1968年 江西农学院副教授、系副主任。
  • 1968-1971年 下放奉新县。
  • 1972-1980年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副校长兼江西省科委副主任。
  • 1980至 江西农业大学教授,1981-1990年兼校顾问。

个人荣誉

由于章士美对农业科学和教育的贡献,被评为1951年江西省首届甲等劳模,授予1985年江西省直属单位优秀党员、1986年国家教委全国优秀人民教师称号。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9年再次评为全国教育战线劳动模范。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证书, <rf>1992年评为江西省九大科技精英之一。</ref>

研制的粉糊乳剂,在1952年的"江西省首届物产展览会"上,评得"超等奖";他获得甲等劳模的光荣称号,出席了第一次江西省英模大会,获得了一面"为庄稼除害"的锦旗。

用造纸废液、茶枯、烟稿秆滤液,成功制成了混合土农药"705"、"707",在1978年荣获江西省科技大会奖,并经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广西柳州专门召开会议,在全国18个省、市推广。

江西主要农林昆虫名录、发生动态、生物学及综合治理经验四个专辑于1991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术贡献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生产服务

章士美一贯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为生产服务。早在大学求学时代,他就跑遍了江西省泰和、遂川两县的山区,写出了他的第一篇论文《江西之雷公藤》,并在颇有影响的国内刊物《科学》31卷第9期(1949)上发表。该文开拓了就地取材,用土生的植物原料炼制杀虫药的新路子,引起该校农学院长杨惟义的重视,并聘请他为学生助教。新中国成立初期,南昌郊区农作物,特别是蔬菜蚜虫成灾,市人民政府要章士美研究治蚜办法。他因陋就简,仅用一星期时间就研制了粉糊乳剂,有效地歼灭了蚜害。第二年,又用这种方法防治棉蚜和棉红蜘蛛,也收到较好效果,得到了邵式平省长和农业厅领导的重视与赞扬。后来此法在江西、陕西各棉区广泛应用。该农药在1952年的"江西省首届物产展览会"上,评得"超等奖";他获得甲等劳模的光荣称号,出席了第一次江西省英模大会,[3]

50年代,章士美从事松毛虫和稻螟的研究,写出了《莲塘松毛虫考察》和《江西二化螟初步考察》等论文。他在杨惟义"三耕治螟"的创导下,提出了《冬季田间处理与螟害防治》的措施,用及时春耕灌水来代替红花绿肥田中的普遍拔除禾蔸,此法深受群众欢迎。

60年代,章士美在前江西昆虫局、江西农学院杨惟义、忻介六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文献,长期坚持捉虫、养虫,一点一滴地积累资料,整理出卡片2万多张,建立了2000多种昆虫的"档案"。"文化大革命"下放奉新县期间,章士美总结群众经验,用造纸废液、茶枯、烟稿秆滤液,成功制成了混合土农药"705"、"707",在70年代前中期化学农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防治农林害虫起到了良好作用。他研制的土农药引起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重视,当时的院党委书记苏格曼亲自带领调查组前往奉新现场了解情况,返京后在向国务院汇报时,周恩来总理亲自参加,并明确指示:要通过有关会议宣传推广(据《中国农业科学》1991年第1期93页"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摘记")。此项工作1978年荣获江西省科技大会奖,并经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广西柳州专门召开会议,在全国18个省、市推广。80年代,章士美着力于江西经济昆虫的研究。他把几十年积累的资料,加以归纳整理,撰写成江西主要农林昆虫名录、发生动态、生物学及综合治理经验四个专辑。专辑被省内各地、县植保植检单位,作为业务工作的主要参考用书,并于1991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蝽科昆虫分类上的贡献

70年代,章士美在杨惟义研究的基础上,着手研究蝽科昆虫的分类,陆续发表20多个新种。由他主编的《中国经济昆虫志:半翅目》第31册、第50册(上、下集),1985、1995年分别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另有江西半翅目的研究,着重于种类、分布及经济种生物学特性。该研究成果1984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农业昆虫的地理分布问题

章士美中国昆虫地理学奠基人之一,从50年代起,章士美就开始注意农业昆虫的地理分布问题。1965年,他在《昆虫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从某些农业昆虫的分布来讨论古北、东洋两界在我国秦岭以东的分界线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得到中国昆虫界多数人士的赞同。近10余年,他继续致力这项研究。1980年,章士美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植保总站之托,进行农业昆虫分布的专题研究。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花甲之年的章士美,惜时如金,忘我工作,把星期天、节假日、寒暑假都列入工作日程表。为了科学考察,他每年都要收集鉴定昆虫标本和资料。从满洲里、海拉尔,到西沙永兴岛;从渤海、黄海之滨,到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除台湾省外,全国所有省、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主编出版《西藏农业病虫及杂草

章士美被聘为西藏农业病虫普查队顾问,与西藏植保技术干部共同采集了不少昆虫标本,并解决了一些植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西藏人民对他进藏考察,曾向他敬献了3次哈达。他将西藏农虫普查采集到的标本,联系国内昆虫分类专家82人,主编出版了《西藏农业病虫及杂草》专著两个分册,内列昆虫2165种,含新种220种。这项成果,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根据大量的昆虫资料,章士美将每种主要农林昆虫的分布,都在一帧帧的地图上绘制出来。目前,他已绘制4000多幅昆虫分布图,发表论文20余篇,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农业昆虫地理分布的结构和规律。这项工作对制订害虫防治和植物检疫方案有重大意义。他提出的以淮河为东洋、古北区系在中国东部的分界线问题,已被中国自然地理:动物地理编委会所采纳。昆虫界认为他是中国昆虫地理学的奠基人。[4]

主要论著

  • 7、章士美,张斌,胡源湘等:《越冬螟虫的研究》,《农业学报》,1955,6(1):61~68
  • 8、章士美,汪广,林慧琼,赵泳祥:《井冈山农业害虫垂直分布的考察》,《昆虫学报》,1963,12(4):515~518

人物评价

在教学上,章士美强调一个"严"字。他首先对自己严,无论上什么课,事先都要认真准备编写的教材;对学生的作业总是认真审阅,及时批改,还不厌其烦地解答问题。1953年由江西省教育厅安排,进行了一次全省性专业课公开教学示范,章士美受到好评。他对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不但百问不厌,还为他们确定研究方向、精心修改论文。他对学生也要求甚严,经常勉励他们切忌"志大才疏",一定要长年累月,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地勤学苦干,把自己锻炼成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他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承担为研究生开设昆虫分类课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事先安排好进度和各阶段要求,指定参考书和提供必要的昆虫标本,提纲挈领地讲解,再由学生(根据参考资料和实物标本)自己查对,掌握要点。他还经常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帮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在教材编写方面,章士美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他将本地区一些主要农业害虫,通过饲养、观察,充实到教材中去,还将各刊物上发表的主要农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综合防治资料,做成卡片,丰富教材内容。近年来,每年省内外请他审阅的论文和鉴定的标本有数百件,专程来访求教的人也不少,他总是热情接待相助。

章士美在中国昆虫事业上兢兢业业耕耘了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他没有一刻清闲,现在正在构思《昆虫系统生物学》这门分支学科的建立。他就是这样不知疲倦、不遗余力地勤奋工作着。[5]

文献参考

  1. 对害虫综合防治和蝽科昆虫分类研究也有突出贡献。
  2. 1992年被评为江西省九大科技精英之一。
  3. 获得了一面"为庄稼除害"的锦旗。
  4. 这项成果于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5. 章士美360搜索